蔣益華
摘 要:開展有效的教學活動是順利達成課堂教學目標的保障。當前,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有的教師過度關注教學活動的多樣性與豐富性,忽視了教學活動的有效性,看似熱鬧的課堂實質(zhì)上收效甚微。嘗試結(jié)合教學實際,從教學活動目標指向的明確性、教學內(nèi)容層次性、教學活動形式的多樣性、課堂活動的開放性、課堂活動設計的有效性以及教師語言的有效性等方面,談談如何開展有效的小學英語教學活動。
關鍵詞:小學英語;教學活動;有效性
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和新課程標準的逐步實施,小學英語課堂逐漸形成了以活動課為主的教學模式。但在教學實踐中,有些英語課堂過于注重教學活動的形式,卻忽視了教學活動的效用性。何為有效的英語課堂教學活動?從學生有效學習和發(fā)展的角度看,那些最大限度調(diào)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創(chuàng)設和提供了適宜的活動情景與活動資源,促進學生有效學習的活動就是有效的課堂教學活動。因此,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如何設計有效的課堂教學活動是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下面筆者結(jié)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就課堂教學活動設計的有效性略談幾點體會。
一、課堂活動目標指向要有明確性
教師在設計任何一項活動時,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作為指引。要明確通過這個活動,期望學生有什么語言、行為或者情感上的變化,這是我們教學活動成功與否的關鍵,比如有的活動可以用來調(diào)節(jié)課堂氣氛;有的活動可以幫助學生增強對單詞的記憶和理解;有的活動可以幫助學生靈活運用知識,形成一定技能;而有的活動則可以幫助學生掌握相關的學習策略和方法等。這樣設計出來的教學活動目標指向明確、操作性強,教學效益就會高。
而很多時候我們設計教學時會忽略這一條,單純覺得這個歌曲有趣我們就組織學生學唱,這個游戲好玩,就帶領學生玩玩。在執(zhí)教譯林版教材六年級上冊Unit 6 Keep our city clean一課時,設計課堂開始導入的環(huán)節(jié),第一次嘗試采用開門見山式的導入方式用“New teacher,new students,new subject”引出課題:City environ-ment。結(jié)果這樣的導入太生硬、突兀,沒有引起學生探討的興趣。經(jīng)過反思這樣的一個導入新課的環(huán)節(jié)預期要達到怎樣的教學目標后,第二次我將這個環(huán)節(jié)的目標定位為:1.消除因為公開課帶給學生的緊張感。2.自然而然導入新課,激發(fā)學生學習新知的興趣。所以課始,組織學生欣賞家鄉(xiāng)的圖片,談談他們眼中家鄉(xiāng)的環(huán)境:Which city are we from?Lets enjoy some pictures of our hometown. What do you think of our city environment?從而與上一課主題貼近,既緩和了學生上公開課的緊張情緒,又毫無痕跡地導入了新課。只有以明確的活動目標為指向,才能確保教學活動“有的放矢”地進行。
二、課堂活動內(nèi)容要有層次性
語言學習其實是有規(guī)律的,英語語言技能的獲得是漸進的,所以在設計教學活動時,一定要關注活動的層次性和遞進性。比如:活動一和活動二的內(nèi)容是什么?這兩個活動在對語言訓練上面是否有遞進要求?如果忽略了這些,表面上學生參與活動的面或許很廣,課堂氛圍也很活躍,但這對于擴充學生語言知識,提高語言技能卻幫助不大。這在我們?nèi)粘5慕虒W活動中并不少見,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設計了三個活動,例如看看猜猜,快速說出屏幕中閃現(xiàn)的單詞,看嘴型猜單詞,看似熱鬧的活動背后,我們會發(fā)現(xiàn)三個形式不一樣的活動,都在操練同樣的內(nèi)容,學生的語言技能并沒有隨著活動的增加而提高,這是一種典型的高耗低效課堂表現(xiàn)。同樣以筆者在執(zhí)教譯林版教材六年級上冊Unit 6 Keep our city clean 一課為例,因為這課的話題是學生十分熟知的,兩個主要句型“What makes our city dirty?What can we do?”也相對簡單。為了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所以出示了很多城市污染的圖片,以學生的實際經(jīng)驗解決“What is dirty?What makes the city dirty?這樣的想法和做法最終將學生引向課文中的三個答案“Smoke makes the air dirty. Rubbish makes the streets messy and dirty. Rubbish makes the river dirty.”然后回歸文本,學習的依舊是這些內(nèi)容。反思一下,兩個學習活動設計缺乏遞進性和層次性,幾乎是將同樣的內(nèi)容教了兩遍,大大降低了課堂教學效率。
三、課堂活動形式要多樣性
小學生愛表演、愛表現(xiàn)的特點對英語學習很有利,教師應該充分考慮這一特點,選擇符合學生認知水平和年齡特點的活動形式,動靜結(jié)合,變機械訓練為趣味練習。我們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真正有興趣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他們才會主動去獲取語言知識技能,才會收獲好的教學效果。曾在一節(jié)公開課中,某位教師在每一個部分的教學活動所采用的形式都是聽—找答案,再聽—找答案,如此反復,學生毫無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我們要在課堂教學實施時思考,如這一部分內(nèi)容適合通過看圖片找答案,再討論獲得結(jié)果;另一部分內(nèi)容我們就可以讓學生通過小組自主學習獲得結(jié)果;還有的教學內(nèi)容適合學生通過表演習得知識。
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可以這樣豐富多樣的方式來保持學生的學習動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一般來說,小學中年級更適合運用模仿、猜、畫、演、唱、玩等活動形式。而小學高年級則更傾向于能引發(fā)學生思考而又略帶趣味的活動來吸引學生參與,比如“Discussion”“Thinking”“Design”等活動。
四、課堂活動過程要體現(xiàn)開放性
教材提供給教師和學生的是統(tǒng)一的學習內(nèi)容,為了鞏固知識,提高語言技能,我們應該多設計拓展性活動。所以我們要注重從學生日常生活實際出發(fā)來設計教學活動,關注學生成長背景和生活環(huán)境,從而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讓英語真正成為用來交流的工具,而不僅僅是停留在腦袋中的知識。比如在執(zhí)教譯林版教材四年級上冊Unit 5 Seasons這一課時,組織學生創(chuàng)作關于四季的小詩歌,他們對于自己能用英文創(chuàng)作小詩還是很開心的,成功的喜悅感油然而生。又如在執(zhí)教譯林版教材六年級上冊Unit 5 Signs,Cartoon time板塊時,故事是講Bobby 和Sam去森林遠足的際遇。學完故事后,設計了一個續(xù)編故事的環(huán)節(jié):What happens next?學生們躍躍欲試:They see a sign near the river. What does it mean?It means we cant play football there. 學生們腦洞大開,很有興趣。這個過程中學生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了他們的主動性,既運用了語言,又激發(fā)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這是課堂教學活動形式上的開放性。當然課堂活動的開放性,還體現(xiàn)在內(nèi)容的開放性上,教師應多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感想、猜測和見解。endprint
五、課堂教學活動問題的設計應具有針對性
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是小學英語課堂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培養(yǎng)學生綜合語言能力的重要手段。問題是思維的導向,有效的問題能促進學生積極思考,推進課堂教學進程。而課堂教學時間是有限的,教師應抓住教學重點,同時結(jié)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興趣點,對整節(jié)課的提問進行整體性的設計和把握。教師應抓住學生的思維引發(fā)點,設計有針對性的問題。我們有時會發(fā)現(xiàn)一節(jié)課都是老師問、學生答或者就在文本中尋找答案的過程。比如譯林版教材六年級上冊Unit 5 Signs。教師一般采用這樣的教學流程:找到文中出現(xiàn)的幾個標志,然后通過聽、看、讀,找出每個標志的意義。但是我們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在這節(jié)課中,學生不僅是認識幾個標志,知道它們的意義,他們還要知道什么情景下會問“What does it mean?”所以組織教學活動時,設計了如下問題:Does Tim know the sign?(No.) How do you know that?學生自然而然回答:Because he asks what does it mean.
在我們平時的教學活動中,很多老師都習慣問學生這樣的問題:Do you know?Do you understand?Yes or no?Are you sure?等,有時學生都在不加思考地回答Yes。看似懂了的背后其實學生壓根都沒有聽老師在問些什么。曾在一節(jié)公開課中,一位教師在教糖果這個單詞時,補充道:Dont eat too many sweets. Sweet food is bad for our teeth. OK?看似老師在補充信息,體現(xiàn)人文關懷,其實我們不妨細想一下,有多少學生注意到教師的語言。如果換一種方式:We shouldnt eat too much sweet food. Do you know why?來提醒學生思考,從而關注教師提供的信息,這樣學生才能更好地理解老師的語言。所以有效的問題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非常重要的。
六、課堂活動中教師語言應具有實效性
其實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還與教師語言的有效性密切相關。課堂上經(jīng)常出現(xiàn)由于教師語言的模糊性,學生沒有明白教師讓他干什么的情況,所以教師課堂語言的組織也是關乎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因素。因而組織課堂教學活動前,應該給學生清晰、明確的語言。以組織四年級學生創(chuàng)作英文小詩為例,我們遇到最大的問題是學生的知識儲備,他們寫來寫去就是書上的句子。這時候,就需要教師豐富的語言輸入。例如:
Spring is warm and beautiful.Everything in spring is new.
In summer,we can do so many activities. We can swim,wear shorts,wear skirts,eat ice cream and so on. So summer is hot but fun.
We can eat a lot of fruits in autumn. We can eat sweet apples,juicy pears,purple grapes and so on.
Autumn is a harvest season. In Autumn leaves are not green. They start to fall. Because winter is coming. Winter is cold. Winter is white. Why?Because theres a lot of snow. So the world is white. We can see a snowy winter. 這些是教師上課時的語言輸入,同時選擇一些能代表這個季節(jié)特點的簡單詞匯補充給學生,以此來豐富學生的語言。
教師語言的有效性還體現(xiàn)在教師課堂的隨機語言上,面對學生的回答,不盲目重復學生答案,面對學生不確切的回答,我們?nèi)绾我龑Ф紩绊懙轿覀兊恼n堂教學效率。如課中老師提問學生:What makes the river dirty?一學生站起來回答:The river is dirty.Theres a lot of rubbish in the water. 這是文本中的原話,學生并沒有將相關信息進行梳理、概括。所以我教師接過學生的話:Yes,theres a lot of rubbish in the river. So what makes the river dirty. 學生馬上說出:Rubbish makes the river dirty,從而將文本語言內(nèi)化為自身語言進行輸出。因此,教師的有效性課堂用語對課堂教學的推進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總之,只有合理的教學設計才能提高英語課堂教學質(zhì)量,促進學生知識能力的全面提高。課堂教學活動是一個整體系統(tǒng),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涉及一個多維度、多層次、多因素的復雜系統(tǒng),組成課堂教學活動的因素很多,開展有效的教學活動是促進學生發(fā)展,提高英語教學質(zhì)量的重要途徑。
編輯 白小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