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亞鑾
摘 要:“減負提質”是近年來教師們一直在談論和關注的重點話題。“減負”的同時,又要兼顧教學質量,這對教師的教育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關鍵詞:課堂提問;有效性;效率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精心創設問題情境,設計課堂提問,以有效問題組織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獨立思考,積極探究,掌握知識和培養能力。好的問題,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好的問題,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下面我就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己在課文課堂教學提問中的一些做法。
一、抓準提問的“點”
(一)課文的重點
文章的重點,也是訓練重點。教學一篇文章,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抓住了重點,也就抓準了方向。重點解決了,教學的任務也基本落實了。如魯迅的《少年閏土》這篇文章,教學的重點是要體會閏土是個機智、勇敢、能干、見多識廣的孩子。結合這一教學重點,我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找找閏土主要跟“我”講了幾件新鮮事?請選擇其中的一件事認真讀讀,圈畫出關鍵字詞,從中感受到閏土是個怎樣的孩子?除了文章中寫到的四件有趣的事外,閏土心里還有古怪、有趣的事嗎?你又體會到了什么?圍繞本課的教學重點設計問題,學生細讀課文,抓關鍵詞,從字里行間感悟到了人物的性格特點,課堂效率也隨之提高了。
(二)文章的點睛點
好的提問如畫龍點睛,有助于學生理解文章的主旨。比如人教版十二冊《賣火柴的小女孩》中的最后一句“誰也不知道她曾經看到過多么美麗的東西,她曾經多么幸福,跟著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這句話作為點睛之筆,照亮全篇。上課時,我就抓住這句話進行設疑討論和體會:兩個“曾經”和兩個“幸?!保闶窃趺蠢斫獾模磕隳荏w會作者的心情嗎?通過這兩個問題的研討,引導學生感受小女孩命運的悲慘,感受到作者對貧富懸殊社會的強烈不滿和對窮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三)教學的高潮點
每一節課的高潮處,同樣也是學生思維活動的高潮。在學生思維高潮點設問,有助于學生深刻地理解文章,并引發感情的升華。我教《窮人》時,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屋外寒風呼嘯,驚濤拍岸,漁家小屋卻‘溫暖而舒適,具體表現在哪些地方?”這個問題安排在課文教學的起始階段。學生的回答大同小異,雖然沒有錯處,但大都停留于表面止于現象。課后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提問才能讓孩子的體會更深入些呢?在另一外教師的課堂上,我找到了答案。那位老師在課文學習即將結束時,同樣提了這個問題“這間漁家小屋‘溫暖而舒適表現在哪里?”我發現學生們不僅認識到漁家小屋的“溫暖而舒適”不僅表現在整個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條等表面的現象上,更能體會到漁夫夫妻互相關愛、和睦溫暖等精神層面上。這位老師選擇在課堂學習的高潮點提問,雖然問法相同,但因為時機不同,效果也截然不同。
二、把握提問的“度”
(一)把握提問難易的“度”
課堂上的問題太淺顯,學生不需要思考就能脫口而出,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相反,問題太難,會導致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受挫。學生認知結構的養成,是一個由低層次向高層次認知過渡和發展的過程。因此,教師在課堂問題的設計上,要由易到難,由淺入深,最終達到“跳一跳,摘得到”的理想境界。學校一位新教師在試教《全神貫注》時,在學生初讀課文后提問:“誰來說說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問題拋出后,足足有兩分鐘時間,沒有一個學生舉手,課堂氣氛頓時沉悶。這位老師急中生智,說:“不如我們來做一道填空題吧!”然后馬上板書:(誰)全神貫注地(做什么),結果(怎么樣)。這個問題一提出,同學們紛紛舉手,爭著回答。盡管這兩個問題沒有本質上的區別,但是第一種問法概括性強,沒有任何提示,超出了四年級大多數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生不知從何說起;而第二種問法降低了難度,學生認真讀過課文之后,就不難理清文中主要人物和事件。
(二)把握提問時間的“度”
在課堂提問過程中,教師應該有適當的停頓與等待。當教師提出問題后,要預留足夠的時間,不要急著重復問題或指定學生回答;學生回答之后,教師也要停頓足夠的一段時間才能評價學生的答案。課堂上,教師提問時間的“度”要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而定。對于學生有難度的問題,思考時間可預留長一些,反之則短一些。提問之后,教師要帶著期待和信任的目光,觀察學生思維時的面部變化,等到大部分學生自信地舉起手時,就意味著提問的時機到了。在傾聽學生發言后,教師可相機提問學生:“你也是這樣想的嗎?”“誰想來補充?”用這樣的方式可以激勵學生更深入和全面地進行表達。
要向課堂40分鐘要效率,要質量,課堂提問是教師不可忽視的一環。作為語文教師,應根據不同的課型、不同的教學重點精心設計課堂提問。有效的提問,如同簡潔明了的路標,能讓學生即使身處陌生的地方,也能迅速明確當前的位置并找到下一步要走的方向,并且用最節約的時間達到目的地——這就是我所追求的語文教學:有效的提問,深入的思考,高效的課堂。
參考文獻:
葉海良.新課標下語文課堂創新提問摭談[J].現代語文(教育研究版),2006(3).
編輯 李琴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