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國玲
摘 要:心理健康教育課是班主任開展班級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門課程。而“活動”和“體驗”是班級心理健康教育課最核心的兩個要素。因此,班級心理健康教育是以體驗式學習為主的教育。那么如何讓體驗回歸生活呢?可以通過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讓學生通過自主的認知、體驗和反省,提升自身心理品質。
關鍵詞:活動;情境;體驗
心理健康教育課是班主任開展班級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門課程。而“活動”和“體驗”是班級心理健康教育課最核心的兩個要素。再精彩生動的講授和說教都無法替代個人的親身感悟和直接體驗,哪怕只是一點小小的啟發,也能留下深刻的記憶。因此,班級心理健康教育是以體驗式學習為主的教育。那么如何讓體驗回歸生活呢?
筆者認為,班主任可以通過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讓學生在自己熟悉可感的生活場景中去體驗和感悟,這樣學生才能更容易把心理健康教學中學到的知識、技能和品質向自己的實際生活遷移,去解決自己生活中的問題,或盡可能去幫助他人解決。班主任可以通過以下方式創設情境:
案例一:《解除誤會小秘方》
PPT出示練習情境:
情境1:爸爸口袋里的錢不見了,他認為是兒子拿走了,兒子為此很苦惱,也很委屈。
情境2:小蘭和小韻是同桌,她們因為一點小矛盾吵架了,不理對方。
情境3:小杰的作業完成了,但是就在交作業的時候他突然發現作業本找不到了,老師批評他,他很委屈。
活動要求:以小組為單位,任選一個情境,小組同學商量后,把你們認為能夠最巧妙地破解誤會的辦法寫在“匯報單”上,然后分配好角色,進行表演。
小組匯報:我們組選擇情境1。
(學生表演,全班評析。)
這個案例主要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充分體驗角色的情感變化和行為模式,在參與、體驗和思考的過程中獲得感悟。而案例中創設的三個情境都來源于學生的實際生活,能喚醒學生的心理體驗,他們會設身處地地為情境中的人物想辦法、出點子,并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了解自己可能出現的反應,欣賞自己的長處,悅納自我;學會與他人互動,激發創意。在此過程中,學生的認知水平和交往技能都會得到有效提升。
案例二:《如何與家人溝通》
教師導入:很多學生覺得很難與家人溝通,甚至溝通不了,下面我們來看兩段視頻。
(播放《星際寶貝》中Lilo與姐姐沖突的情節和《獅子王》中辛巴與父親交流的片段)
師引導:看了這兩個片段,你想說什么?在你們的日常生活中,又是如何和家人溝通的?
生:……
教師要充分發揮電影、錄像等媒體資料的優勢,使之成為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新平臺。在這個案例中播放的是學生喜歡的電影和電視節目,影片中的人物和情節貼近學生的生活,他們就會非常感興趣,在辨析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學會了如何與家人溝通,還體驗了人際交往的樂趣。不過,媒體的使用是一把雙刃劍,教師要教會學生合理使用媒體,盡量發揮它的積極作用。
案例三:《拜拜!“謊言泡泡”》
教師導入:在生活中,有很多東西像泡泡一樣能吹得很大,但是很容易破,比如氣球。還有些東西既看不見又摸不著,也像泡泡一樣容易破,比如,從我們嘴里說出去的謊話。你可以把它說得很真,說得很像,但它總會被揭穿的。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先請看短劇《丁丁吹泡泡》。
(短劇內容:丁丁在看電視,媽媽問他作業有沒有做完,他不假思索地回答:“做完了。”第二天,老師問他作業呢?他說:“我忘在家里了。”)
小組討論:如果你是老師,聽丁丁這么說,你會怎么想?如果你是丁丁的同學,聽他這么說,你會怎么想?
教師引導:雖然“謊言泡泡”幫助丁丁暫時不被老師批評,但他不開心,又緊張又害怕。他該怎么做?(全班討論)丁丁后來是怎么做的呢,接著看短劇。
(短劇內容:丁丁鼓足勇氣向老師承認了錯誤。)
全班分享:這個短劇給你什么啟示?
“心理短劇”不同于上面所說的“角色扮演”,它在活動前就已經進行編排,主要通過戲劇表現的形式,將學生在生活中產生的困惑、煩惱等以小品、情景劇等形式進行編排并表演出來。因為演繹的情境來源于學生的生活,所以他們在觀看短劇的時候能站在角色的立場,體驗角色的處境和心情,釋放情感,感悟道理,并獲得一些化解心理困境的方法,并能將學到的方法運用到以后的生活中。這樣的形式生動有趣,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
創設情境的方式還有很多,如討論溝通、心理測試、行為訓練等。不管采用哪種方式,都應該選擇適合學生心理特點的典型材料,在具有生活化的活動情境中,通過學生自主的認知、體驗和反省,這樣才能提升他們的心理品質。
參考文獻:
[1]鐘志農.班主任心育活動設計36例[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
[2]李百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實務[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