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明星
摘 要:體育課程與心理健康教育之間的有效融合,可以讓學生養成積極樂觀的健康心理。主要從體育教學活動給小學生心理健康所帶來的影響入手,對心理健康教育在體育教學中的滲透措施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小學體育課程;心理健康教育;滲透措施
在中小學階段,體育教學往往可以帶給學生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體育課程的設置可以為學生健康心理素質的培養提供一定的幫助。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的教育已經成為體育教學中的重要內容。體育課程與心理健康教育之間的融合,可以為我國小學體育教學的創新提供一定的幫助。
一、體育教學活動對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下,人們對體育教學的認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體育教學在小學教學領域中缺乏關注的情況下,教師往往會借助運動技能訓練來對體育教學的重要性進行反映[1]。在對運動技能訓練過于關注的情況下,一些枯燥的訓練方式會給學生參與體育教學的積極性帶來負面的影響。運動負荷過大是一些小學在體育教學中表現出來的突出問題。在體育課堂中,運動量超出學生的身心承受范圍以后,學生的身體和心理會受到一些無法逆轉的傷害。一些學生如果在體育運動中受到了傷害,會對日后正常的體育活動表現出抵觸情緒。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學體育課程中的滲透措施
(一)對教師的教學觀念進行創新
教師的教學理念對體育教學的開展形式和教學目標有著重要的影響。在心理健康教育與小學體育課程的融合過程中,學校需要讓教師對心理健康教育在體育教學中的作用進行了解,進而讓他們將教學工作中的教學理念進行轉變。心理健康教育與體育教學之間融合,就會讓學生成長的具體情況成為教師所關注的重點。在對體育教學方案進行豐富以后,教師需要指導學生對自己在參與體育教學過程中的心態進行調整,進而在對學生的積極情感進行培養的基礎上,促進二者之間的融合。在教學目標的制定過程中,教師也需要制定一些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的教學目標。
(二)結合小學生的成長特點對心理健康教育進行滲透
小學生在不同階段會表現出不同的心理特點。輕松愉悅的體育教學環境可以讓學生參與體育訓練的積極性得到有效提升。在對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主動性維護的基礎上,教師也需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入手,對心理健康教育進行滲透。以體育活動中的“踢毽球”這一項目為例。在訓練過程中,隨著練習次數的不斷增加,學生會對訓練內容產生一種厭倦感,對此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踢遠比賽,這就讓學生的訓練熱情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在這一過程中,一些同學將毽球踢到了自己的身后,對此教師需要及時對學生進行指導。在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課堂教學以后,學生在訓練過程中保持了積極向上的情感,這就讓毽球教學的教學效果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在小學高年級階段的毽球比賽訓練中,教師在對這一項目的基本功強化的基礎上,也可以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入手,進行一些傳毽練習,也可以通過組織毽球比賽,將學生的練習成果進行充分展示。
(三)利用因材施教的教學方式對學生的自信心進行強化
男女同學在心理素質方面存在差異性,即使是性別相同的學生,他(她)們在個性和心理素質等方面也會表現出一定的差異性[2]。這樣,在體育教學中,教師需要對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個人的性格差異進行充分了解,進而強化教學內容的針對性。一位教師在體育教學過程中遇到了性格相對內向的女生,第一次上課,教師雖然對該生進行了善意的提醒,但是她卻在課堂上哭了十幾分鐘,在跳大繩訓練課中,教師發現她并沒有表現出積極的參與態度。在從其他同學口中得知她喜歡乒乓球運動以后,教師借助學校舉辦的乒乓球比賽,讓這位同學參與到班級乒乓球運動員的選拔活動之中。對該生在乒乓球運動中的表現進行鼓勵以后,這位同學參與體育訓練的主動性開始得到了提升。從這一案例來看,在心理健康教育與體育教學的融合過程中,教師需要對學生的心理素質進行強化。團結友愛的課堂氛圍,可以讓學生在體育訓練中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關懷。因而對學生的心理素質進行提升,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與體育教學相結合的重要目標。
(四)利用公平的競爭模式培養團隊合作精神
競爭性是體育運動的自身魅力的一種表現。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也可以借助競爭機制對學生的心理素質進行提升。以小學階段的籃球教學為例,競賽是教師用于鞏固課堂所學知識的一大重要措施,在對競賽機制進行應用的過程中,學生往往會對比賽的勝負過于關注,也有可能出現一些矛盾沖突,對此,教師在體育訓練中需要將團隊合作的重要性進行滲透,進而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團隊合作的樂趣。
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學教學中的滲透,可以在對學生的健康身心進行培養的基礎上,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對自身的教學水平進行提升的基礎上,教師需要對體育專業知識和心理健康知識進行深入了解,以便借助科學合理的教學方式讓學生獲得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黃曉鶯.小學體育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研究[J].亞太教育,2016(8):104.
[2]周亞陽.小學體育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才智,2016(22):161.
編輯 張曉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