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2.0的良好前景為企業參與PPP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如何抓住機遇提升企業價值,對CFO來說是一件大事。
一、我國企業參與PPP的現狀
2016年9月,某知名專業機構對我國上市公司參與PPP的現狀進行了梳理,得出了以下幾個事實。
(一)公司行業屬性及經營性質
參與PPP的上市公司多為建筑、電力及公用事業類,經營性質多屬民營。根據上市公司公告,2014年6月以來,A股市場有74家公司參與PPP項目。從所屬行業來看,涵蓋20個行業,其中建筑、電力及公用事業占比最大,合計為38家;從公司性質來看,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數量最多,其中民營企業51家,國有企業16家。
(二)項目規模與合作期限
大多數PPP項目總投資在10億以內,合作期在0-30年間均勻分布。上市公司參與的137個PPP項目中,127個項目明確了總投資規模,中值8億,58%的項目總投資額在10億以內;109個項目說明了合作期,中值15年,93%的項目合作期在30年以內,且在0-30年內均勻分布。
(三)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途徑
政府和社會資本共同設立SPV進行項目融資與運營。目前上市公司參與PPP項目建設,需設立SPV(特殊目的公司),政府與一家或多家社會資本作為項目公司股東投入資本金。一般社會資本出資占注冊資本的大多數,資本金占總投資的20%-30%,注冊資本外的資金由項目公司融資。
(四)項目行業分布
上市公司參與的PPP項目多為市政工程、生態建設及環保、交通運輸和片區開發類。市政工程項目占比40.88%,包括污水處理、海綿城市、地下管廊、垃圾處理、城軌建設等;生態及環保建設占比13.87%,主要為生態保護、修復及環保工程;交通運輸占比12.41%,包括高速公路、鐵路、公路等;片區開發占比12.41%,包括園區開發、城鎮化建設等。以上幾個領域項目占比最大有兩方面原因,一是我國在交通運輸、片區開發等領域確實存在一些待補的短板,二是因為生態建設、環保、市政工程等領域景氣度較高,上市公司愿意積極參與。
(五)社會資本回報
上市公司參與PPP項目回報來自使用者和政府付費。134個PPP項目中,46個確定了項目公司或社會資本取得回報的方式,一般社會資本投資回報率為7%-10%。回報取得方式主要有三類,一是公路、機場、供水、供氣等經營性項目,回報來自特許經營收費權,由實際使用者付費;二是市政道路、土地一級開發、社會保障安居工程等非經營性項目,由政府根據產品可用性、產品及服務質量支付服務費;三是醫院、學習等部分經營性項目,若使用者付費不能滿足合理回報,由政府進行補助。其中政府購買服務的資金列入財政預算,以財政預算做托底。
二、PPP2.0時代企業的機遇把握
PPP2.0時代,隨著法制的完善和監管的科學化,PPP的發展將更加規范,效率也將更高。這對企業來說是難得的機遇,但同時也帶來了很多挑戰。
(一)PPP2.0時代的機遇
PPP核心理念是公平的市場競爭,合理的投資回報,有效的風險分擔,真正的物有所值。隨著PPP2.0時代的到來,這些核心理念將進一步落實。
1.PPP2.0為企業提供可持續的中長期投資機會
大致而言PPP投資回報率分兩類,一類是有經營性現金流的,即使用者付費或第三方付費項目,這類項目風險大,對應投資回報率7%-8%;另一類為政府付費純公益性項目,風險較小,投資回報率5.5%-6.5%,其中落后地區收益率稍高,在6%-6.5%。從長期角度來看,這樣的投資回報也不錯。
2.PPP2.0為企業提供了新的投資領域
隨著PPP2.0的到來,城鎮化項目包括環保、交通、城市運營、公共服務、智慧城市等領域都將出現巨大的投資空間,對企業來講是不可忽視的重大機遇。環保領域,傳統行業已形成格局需要技術創新;交通領域,需要模式創新;城市運營領域、片區開發等,正在加速發展中;公共服務領域是一個有待開拓的市場;智慧城市領域,具有創新空間。
3.PPP2.0為企業發揮自身優勢提供了基礎
PPP的初衷在于通過吸引、調動社會資本進入公共服務領域,來實現政府和社會資本各盡其能。PPP2.0時代,政府和企業的定位將更加科學,企業在日常運營管理中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從而有利于進一步提高PPP項目的效率與效益。
(二)PPP2.0時代企業機遇的把握——風險管理
PPP2.0更加重視規范發展,更加強調項目的管理運營,更加重視風險共擔。企業能不能把握住PPP2.0的機遇,關鍵在于能否很好地管理風險。PPP的風險可以分為全過程風險和階段性風險。
全過程風險,是指所有PPP運作方式和項目建設運營的各階段可能發生的風險,具體包括以下幾種。
(1)認知風險,大多由地方政府、項目發起者對項目合作方式、政府付費方式、雙方利益風險分擔方式、操作程序等要素把握不準所致。
(2)政治風險,影響因素有政府信用(國有化)風險、政府越權干預風險、政府決策和審批延誤風險以及公眾反對風險。該風險的承擔者為政府方。
(3)法律風險,PPP法律制度體系尚不完備,現有法規制度文件存在抵牾,法律適用存在不確定性,導致PPP項目操作無法可依。
(4)政策風險,該風險來自國家、地方政策調整的不確定性。PPP項目生命周期一般較長,在此期間,決策者更迭、客觀經濟社會環境變化等,都會給項目帶來影響。
(5)合同風險,因合同條款不規范、不嚴謹,導致雙方權責不清。
(6)金融風險,為防范此類風險,可要求政府出具履約擔保,或在合同中排除項目公司的違約責任。
(7)不可抗力風險,主要有自然風險(自然不可抗力事件)和社會風險(政治不可抗力風險事件)。消除此類風險的途徑為:將可以投保的事項進行投保;對于不能投保的事項,在協議中明確約定自然風險和社會風險的種類、風險分擔的比例、賠償責任等。
階段性風險,是指存在于某種運作方式或發生于項目運作某個特定階段的風險,具體包括以下幾種。
(1)建設風險(項目建設階段),主要為地質和文物保護風險、環保風險、供應風險、技術風險、工程建設變更風險、建設成本超額風險等。
(2)市場及運營風險(項目運營階段),主要為競爭性風險、市場需求變化風險、供給能力不足風險、運營成本增加風險、費用支付風險、收費標準變更風險等。
(3)所有權移交風險(項目移交階段),涉及殘值風險和回購風險。前者發生在項目經營期結束后,所有權在政府和社會資本之間轉移時,主要由資產所有者承擔。因此,PPP協議應明確約定移交階段的資產情況、技術標準、適用年限等。對于后者,政府可在PPP協議中約定回購階段對項目建設標準、技術要求、質量認證等的評估檢查,以評估的實際價格回購項目資產。
本欄目參考文獻:
[1]朱振鑫.8大轉向,中國式PPP進入2.0時代[N].21世紀經濟報道,2017-8-3.
[2]財政部.當前PPP存四方面問題將建監督問責體系[OL].人民網,2017-8-2.
[3]盧中原等.完善推廣深圳前海蛇口自貿片區PPP2.0模式[OL].國研網,2017-5-9.
[4]李少君,楊柳.上市公司參與PPP項目全梳理[OL].華爾街見聞,2016-9-2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