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治綱
摘要:“降成本”是供給側改革的五大任務之一。2016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了“三去一降一補”作為經濟工作的重點,其中“降成本”要求為實體經濟企業打出一套“組合拳”。“降成本”系列組合拳開展以來,應該說總體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企業部分成本費用負擔有所減輕、盈利能力有所增強,但依舊存在不足。本文就當前降成本工作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提出建立降成本長效機制的相關建議,為降成本工作提供理論支持。
關鍵詞:實體經濟 降成本 政企合力
2017年各級政府繼續將“降成本”作為一個很重要的工作在抓,也出臺了一系列“降成本”的惠企好政策,但是,“降成本”工作依然存在一些誤區,存在著一刀切式的降成本、不綜合考慮經濟后果的降成本行為,此外,企業對用工成本、用能費用、稅費成本等反映依然較為強烈,部分成本費用依然居高不下,企業對降成本的總體“獲得感”依然不強。因此,如何科學合理看待當前的“降成本”工作?當前我國實體經濟企業的成本費用水平如何?如何厘清降成本工作的政府關鍵著力點?如何建立降成本工作的長效機制?這一系列問題的研究和分析,就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
一、“降成本”工作得到了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
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是黨中央、國務院積極應對當前經濟下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助力實體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舉措。2016年8月,國務院發布了《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工作方案》(國發[2016]48號文),工作方案從稅費、融資、交易、人工、用能用地、物流、資金周轉、內部挖潛八個方面提出30條具體措施,打出了降低企業成本的“組合拳”。方案提出“經過1-2年努力,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工作取得初步成效,3年左右使實體經濟企業綜合成本合理下降,盈利能力較為明顯增強”的總體目標。
2017年6月16日,國家發改委發布了《關于做好2017年降成本重點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提出2017年降成本的主要目標是進一步減稅降費,繼續適當降低“五險一金”等人工成本;進一步深化改革,完善政策,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低用能、物流成本。2017年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部際聯席會議將組織做好8個方面、25項重點工作。
降成本工作得到了地方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地方各級政府也根據國家層面的降成本工作方案陸續出臺了一系列降成本意見和措施。比如,浙江省專門為此成立了減負辦,由浙江省減負辦、經信委發布了《關于深化企業減負擔降成本改革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共涉及進一步降低企業稅費負擔,降低企業用能、用工、物流成本,降低涉企中介服務收費,降低消防領域服務收費,降低企業融資成本,規范社會團體涉企收費行為,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以及規范涉企保證金管理10方面的35條政策措施。山東省政府頒布了《關于減輕企業稅費負擔降低財務支出成本的意見》(魯政[2016]10號)、《山東省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的實施意見》(魯政發〔2017〕6號)。福建省頒布了《關于降低企業成本減輕企業負擔的意見》(閩政[2016]21號),針對稅費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融資成本、人工成本、用能成本、物流成本等提出了具體實施意見。
二、如何科學合理地看待“降成本”?
“降成本”工作有效開展的前提首先應從理論上對企業的成本進行剖析,對企業成本進行合理界定和梳理,對企業的成本水平進行分析,從而明確政府部門在降成本中的重點領域和關鍵角色,否則,降成本容易產生誤區和誤解。比如,企業認為政府應該幫助企業將成本越降越好,甚至取消稅費、取消“五險一金”;部分地方政府部門也容易存在不顧及產業鏈中上下游的利益,一刀切式的降成本、不綜合考慮財政風險和宏觀經濟后果的一些降成本行為。
成本是企業制訂產品價格的基礎,是企業進行決策的依據,是計算企業盈虧的依據,成本更是企業競爭能力的體現,因此,降低企業成本和提高成本管理水平,對于當前我國實體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轉型發展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因此,本文對微觀企業的成本和宏觀經濟管理中的“大成本”進行深入闡述和剖析,從而試圖厘清我國降成本工作中的一些誤區。
從成本會計學而言,成本是指企業生產和銷售一定種類與數量產品以耗費資源用貨幣計量的經濟價值。成本也可理解為過程增值和結果有效已付出或應付出的資源代價。對于企業內部成本管理,通常會按照發生的成本是否可以控制,將成本分為可控成本與不可控成本,或者按照成本形態,劃分為變動成本和固定成本來開展成本分析和成本管理。
從微觀企業的成本看,一定的成本投入是企業經營和發展的必要前提和必要代價,因此,降成本不能是針對所有成本都要采取一刀切式的降低或取消,企業的部分成本可能需要保持一定的合理水平,而對于一些影響企業價值增長的關鍵成本因素(如:研發成本、品牌投入、渠道投入、人才投入等戰略性成本投入),甚至可能還要想盡各種辦法幫助企業增加這方面的成本投入。
從宏觀經濟管理的成本看,筆者認為,當前我國深入推進的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是一種“大成本觀”,所謂“大成本觀”是指從國家宏觀經濟管理、國家經濟轉型升級發展和國際競爭能力的需要出發,從國家戰略發展的高度,來實施的宏觀成本控制的各種政策和措施。
“大成本觀”的降成本應是從政府的角度,從企業外部來降低和控制因政府施加給企業的各種不合理成本、不合理收費和制度性交易成本。
三、當前實體經濟企業盈利和成本費用水平如何?
“降成本”需要系統分析當前我國實體經濟的盈利水平和成本費用水平,為此,本文將我國上市公司中剔除金融業和房地產業的上市公司稱作“上市實體經濟企業”,通過對上市實體經濟企業近三年的盈利和成本費用數據進行剖析,來觀察上市實體經濟企業的盈利情況、成本費用水平及其變化。
我國上市實體經濟企業近三年的盈利狀況如何呢?通過圖1可以看出,三年中上市實體經濟企業的凈利潤2015年最低,而2016年則實現了凈利潤1.2萬億元,同比2015年增長了24.9%,說明我國上市實體經濟企業2016年的盈利能力在2015年較差的基礎上有了大幅提升,這也與我國實體經濟2015年最為困難、2016年實體經濟回暖的宏觀經濟大背景吻合。endprint
我國上市實體經濟企業近三年的成本費用在什么水平呢?首先,總體來分析成本與收入、成本占收入比指標的情況,從表1可以看出,我國上市實體經濟企業2016年的營業收入為25萬億元,同比2015年增長了9.23%,營業成本為23.9萬億元,同比2015年增長了8.29%,2016年營業成本同比增幅低于營業收入增幅,此外,2016年營業成本占營業收入比為95.65%,比2015年下降了0.83個百分點,這說明2016年我國實體經濟企業的銷售情況好轉,盈利能力也相應有所改善,但是營業成本占收入比指標依然維持在較高的水平。
其次,具體分析上市實體經濟企業的三項費用情況,從表2可以看出,我國上市實體經濟企業三項費用中,銷售費用和管理費用2016年同比增長較快,財務費用則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下降,2016年銷售費用為1.1萬億元,同比2015年增長了12.19%,管理費用為1.3萬億元,同比2015年增長了10.45%。
通過上述對我國上市實體經濟企業盈利情況和成本費用水平的總體分析,可以看出,2016年我國上市實體經濟企業的盈利能力同比2015年大幅改善,但是在成本和三項費用方面,雖然財務費用2016年同比出現了下降,這主要是近年來降息所致,而銷售費用和管理費用2016年同比卻出現了較快增長,且增幅均高于營業收入的增幅,說明我國上市實體經濟企業的這兩項費用應該予以重點關注和合理控制。
四、從政企合力角度建立降成本的長效機制
如何建立降成本的長效機制?筆者認為,降成本工作若要取得實效,應從政府和企業合力的角度來建立長效機制。政府在降成本中的角色更多是通過制度設計、簡政放權、破除行業壟斷、規范交易等方面來系統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政府降的是企業內部不可控制的、隱性的外部成本。而企業更是降成本和內部控制成本的主角,是最為關鍵的一方。在不斷強化政府降成本工作力度的同時,更應注重發揮企業自身在降成本中的能動作用,從而在“降成本”工作中形成政府和企業的合力,這樣才能真正建立起“降成本”的長效機制。
在降外部成本方面,各級政府應扮演的關鍵角色是降低企業不可控制的外部成本和隱性成本,即重點抓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比如破除壟斷對要素價格的扭曲、維護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解決企業開拓市場、提高銷售收入方面存在的機制體制障礙,政府應在建立和規范公平交易的市場,打擊不合理的壟斷和欺詐行為,保護知識產權,強化產品標準體系建設等;而企業在降成本工作中也應主動作為,建立完善內部成本管理制度,通過開展全面預算管理、精細化成本管理、成本對標管理、成本考核獎懲等措施來全面控制和降低成本。
在降內部成本方面,企業則應通過開展深入挖掘內部潛力,降低企業成本費用。企業也可以通過加強自身管理,采用新的技術,實行集約節約生產和經營;建立全面預算體系、強化目標成本管理;完善成本考核激勵制度等方式,來實現“全方位、全員”降成本。
因此,不僅要高度重視政府在“降成本”工作中的政策落實和引導,更要在此基礎上,加強企業家隊伍建設,強化企業家素質培訓,提高企業成本費用管理水平,從而為建立降成本的長效機制創造有利條件。
(作者單位: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