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華
摘要:近期,中央密集部署國企改革工作,國企改革布局明顯提速。本文探討了我國國有企業在當前政策條件和背景下,利用資本市場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主要路徑。
關鍵詞:資本市場 國企改革 路徑
此輪國企改革面臨一些突出難點:如何建立相應管理體制、機制,從原來以管企業為主轉變為以管資本為主;如何處理好干部的權力配置和管理問題,保證合作精神和管理決策的落實;如何在改革、改制過程中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等方面都需要探索和實踐。上述難點的解決,需要充分了解國有企業實際狀況,需要理性選擇適合的國企市場化改革路徑,需要深刻理解國家頒布的國有企業重組法律法規,需要緊密結合國有企業產業結構調整、清退落后產能的方向,更需要頂層設計的統籌規劃和指導。如何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使之更快地融入市場化的環境,更好地發揮國有企業在市場經濟中的作用,改革路徑的選擇至關重要。
一、目前國有企業現狀與發展情況
國有企業是我國公有經濟的主體,目前國有企業改革已取得了階段性的成績,并為國企改革的進一步深化提供了許多有益的經驗和教訓,然而當前仍有許多問題困擾著國有企業的改革和發展,影響著國企改革的進程。
一是當前國有企業的資源利用效率較低。對同時期國有企業與非國有企業的效率進行比較,發現制造型國有企業的資源利用效率遠遠低于民營企業;1986-1990年間鄉鎮企業和集體企業的資源利用效率要顯著高于當時的國有企業;基于2008年經濟普查數據,發現經過前期的國有企業改革后,國有企業的資源利用效率已經有明顯改善,但這種改善主要得益于國有企業的資金優勢、規模優勢和壟斷優勢;競爭充分的制造行業增長速度要明顯高于國有企業比重大、壟斷程度高的能源和基礎材料行業的增長速度。
二是對國有企業改革的研究表明,國有企業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資源利用效率,改制后的國有企業,經濟效益顯著提高,尤其是國有企業民營化改革后盈利能力和生產效率有了大幅度提高。但是,同時也帶來了改制過程中國有資產流失的問題。
三是國有企業效率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還是國有企業實際上存在代理成本損失及激勵相容問題。因為創新需要特殊的條件,從決策機制上和軟預算約束方面,國有企業存在創新的效率損失。以前進行的國企改革并不能解決國有企業經營者創新的收益權和創新控制權的統一性,也造成了創新的效率損失。另外,由于政府特別強調國有企業的穩定就業功能,因此國企改革和經營管理方面也受到諸多約束,制約了改革效率的提升。
二、當前深化國企改革的條件和政策背景
改革開放以來,國有企業始終處于經濟轉型的中心地位,取得了輝煌成就,承載著國家戰略與社會使命。然而,處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時期,國企發展也暴露出一些問題,與民營企業相比,目前我國國有企業在經營資源、財務資源和人力資源等各方面均具有明顯的資源優勢。但是,從行業分布、經營效率和創新能力等方面看,國有企業資源優勢轉化為能力優勢的效果卻并不理想。漸進式改革制造出許多利益集團,在既得利益的驅使下,他們阻礙了改革的進一步深入。要想在不觸動既得利益集團的情況下提高國企經營效率、搞活企業是很難實現的。
國有企業改革已經進入攻堅階段,需要頂層設計和政策支持,需要相關的配套政策措施的落地,僅僅依靠單獨的企業或地方政府摸索前進,局部試點改革,收效甚微,要想整體推動國企的深化改革,國家頂層的制度設計、統一規劃和統籌安排是不可或缺的。如何提高國有企業的資源利用效率,更好地發揮企業潛能,增強國有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需要政府從頂層設計層面加以考量。就當前深化國企改革的條件來看,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改革條件逐漸成熟。無論經濟條件、人才條件還是政策條件,比之前顯著增強。經過前些年的改革磨礪,培養和成長了一批懂經濟、善經營、有能力的干部隊伍,初步形成了職業經理人的雛形。改革創新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通過第一階段的國企改革,職工對改革的認識不斷深入,接受能力也不斷增強,國企改革的基本條件和外在環境也基本形成。
第二,新的機會不斷涌現。新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世界各國都在不遺余力爭搶優勢地位,如互聯網技術、大數據技術、智能制造技術等。同時,我國也策劃、實施了新“三大戰略”,在“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等戰略舉措的帶動下,經濟熱點不斷涌現,經濟社會發展仍然處在重要戰略機遇期,因此,為了適應新的發展、變化,體制和科技創新將是國企改革的主要發展方向。
第三,頂層設計趨于完善。新一輪的國資國企改革,是在上一輪“三轉”、“兩強”的基礎上,也就是職工身份轉換、企業機制轉換、國資產權轉換;通過強化國資委對國有企業集中統一的監管,通過改制、重組促進國有企業做大做強。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為國有企業深化改革奠定了基礎條件。就現階段的條件來看,改革的層面已不僅僅局限于國資委層面,而是超越國資委的層次,以更寬的視野進行全方位的國企改革。國資的頂層設計主要從基本經濟制度層面、國資監管體制層面、企業經營層面展開,目的是為了實現國資管理的“三個轉變”,分別是:從原來只注重國有企業總量和規模,轉變為更加注重國有企業機制創新、效率提升、核心競爭力增強;從原來只注重國有經濟發展,轉變為更加注重國有企業對整個國民經濟的影響力;從注重企業經營形態管理向注重企業資本價值形態管理轉變。
三、利用資本市場是深化國企改革的主要路徑
國企與資本市場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它們相互推進、相互影響。一方面,資本市場可以促進國有企業深化改革,具有穩定國企發展的作用。另一方面,國有企業改革效果如果得到體現,也會促進資本市場的發展。
2013年《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出臺,提出混合所有制經濟是“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的表述。理論上講,股份制是混合所有制的最高形式。在實際操作中,國有企業通過改制上市,發行股票,引進新的戰略投資者,客觀上也是進行股權多元化的過程,國有企業也從全民所有制企業轉變為股權多元化的公司。顯然,通過資本市場來推動混合所有制改革,對于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發揮股份制企業優勢,推動國企改革深入,都有重大意義。endprint
從利用資本市場角度來說,混合所有制方式并不僅僅局限于IPO,還包括利用資本市場的平臺,通過并購、重組等各種方式,進行企業體制、機制的變革,推動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深入。2014年,中石化對其銷售子公司進行了重組,利用30%的股權吸引民間資金入股,不但籌集了拓展市場所需的資金,同時也利用混合所有制的優勢更好地與市場接軌。公司到資本市場上市,國有資產實現保值與增值,提高了資產的利用效率。從未來的發展趨勢上看,未來將會有更多的國有企業通過股改的方式不斷推進深化改革,并且使之更加深入。
在企業改制以及引入戰略投資者的過程,也是企業混改的過程,相對應的,這個過程也是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規范管理,摒棄制度缺陷,不斷創新體制、機制的發展過程。例如,我國銀行的改制上市,轉變為混合所有制企業,規范了公司治理,增強了公司實力,提升了國際化能力,各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從當前條件來看,國有企業深化改革的重點是國有企業的資源整合。我國國有企業數量仍然偏多,許多競爭性行業國有企業壟斷資源,運營效率偏低,產業結構不合理、內耗嚴重、效益低下。要改變這種局面,實行資源整合就十分必要。而通過資本市場推進國有企業股權多元化改革,發揮市場的資源配置作用,利用合法、規范程序完成兼并重組,不失為現實法律條件下的較好方式。2015年中國南車和中國北車的合并,目前正在進行的航運、軍工企業整合,以及結合供給側改革所推進的上游基礎產業整合,都優先考慮利用資本市場來逐步施行。因此,在不斷推進國企改革的背景下,通過資本市場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是大有可為的。
四、構建科學完備的國有資產監管法律體系
我國現行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在實踐過程中仍存在諸多問題,政企不分、政資不分尚未得到真正解決。為了適應國有企業在資本市場條件下監管方式的轉變,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有資產監管,對我國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改革提出了新要求,將以此構建出三層次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明確各自的職責邊界,正確處理好各監管層級之間的關系。國資監管機構對該管的要科學的管好,不該管的絕不越位;要做好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的組建,通過授權經營體制開展資本運作,充分發揮資本市場的資源配置作用,減少人為干預;對國有企業實施分類監管,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從而提高國有企業的經營效率,從組織機制上滿足國有企業市場化運作方式的轉變。
國企改革不可急于求成,是一個需要長期堅持的大工程。改革要滲透到方方面面,要從理論落實到實踐。國企改革需要企業自身的努力、探索,也需要頂層參與設計、引導。國企深化改革必須重視企業自身的特點、背景、能力,關注股權分配結構、收入分配和市場準入機制等問題。國企要學會充分利用資本市場的平臺深化改革,提高資源高效配置能力。國企的改革發展也同時會影響資本市場的發展,國企發展與資本市場發展能夠建立良性的互動循環,國企改革取得實質性效果,也有穩定資本市場的作用,并且將會在更高的層面上促進我國的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熊娜.探討國有企業改革與資本市場發展之間的關系[J].現代國企研究,2015(8).
[2]王偕勇.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路徑及制度設計[J].上海國資,2016(7).
[3]桂浩明.資本市場在混改中的作用[J].中國金融,2016(7).
(作者單位:河北樂凱化工工程設計有限公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