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道軍
摘要:新課改背景下,隨著川教版初中歷史教學的不斷改進,初中歷史教學的模式也在不斷地發展創新。探討初中歷史教學的模式,需要對初中歷史教學模式的現狀有所了解,進而分析初中歷史教學模式在現階段存在的問題,從而據此來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與策略,從而達成最佳的初中歷史教學的效果,切實促進初中歷史教學的發展。
關鍵詞:初中歷史;問題;策略
一、營造良好的歷史學習環境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由此可以看出,環境對于一個人的學習和成長一定的影響,健康的環境能夠促使一個人取得更大的進步。良好的學習環境對學生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因而改進中學歷史教學模式首先應該為學生創造一個能夠積極思考、主動嘗試的學習環境,促進學生發展進步。具體操作起來,便要營造一個歷史氣息濃厚的文化氛圍。歷史教師從現實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出發,啟迪學生思考。比如在面對嶄新的書本時,老師可以和學生探討中國古代造紙術的發展歷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現代網絡技術搜集一些資料,通過自己動手來加深對于甲骨刻字、竹簡刻字、絲薄寫字、蔡倫造紙等知識的了解。同時,老師對于學生身上所穿衣物的布料構成也可以進行探索。讓學生對于中國古代絲織業的發展、宋代引進棉花、工業革命以后出現尼龍制品等有一個大致的了解。然后再接著探討這些物品的出現于發展,對于當時社會、文化、經濟等方面的作用。下課以后,老師在與學生一統進餐的過程中,可以與學生一起探討辣椒在中國引進與種植的歷史,可以探討葡萄等水果從西漢張騫通西域以后再中國的種植。無形之中,無論是在課上還是在課外,都見見營造了一種探尋歷史和學習歷史的學習氛圍。通過這樣的引導方式,讓學生在學到知識的同時,又避免了單純上課所帶了的枯燥。從學生身邊的事物入手,可以進一步刺激學生去發覺身邊更多的未知事物,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走入歷史學習的殿堂。
二、加強對教材的理解和教學目標的確立
新課標出現以后,傳統的歷史教材都進行了創新和改革。以前的歷史教材為了應付考試,各種歷史知識都是十分片面的,呆板的唯物歷史知識。舊唯物史觀的內容主要是生產力等苦澀難懂的內容,失去了歷史本該有的歷史有趣性,很難提高學生的興趣。但是改革之后,新的歷史教材則避免了傳統歷史書的缺點,具有創新性。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對新的初中歷史教材進行系統的分析。另一個方面是教學目標的確立,傳統的初中歷史教學主要是為了要求學生們硬性記憶各種歷史知識,必須要認識各時期重要的歷史人物和每個時期發生的重大事情等要點,努力培養學生的歷史認識能力。傳統的歷史課主要強調老師傳授,學生掌握。而新課標下的初中歷史課教學目標有了轉移,不再試單純的要求學生的掌握,其中最主要的是要求學生們能夠進行歷史知識認識和情感的模擬,注重的學習歷史的過程,而不是掌握歷史的結果。在初中歷史課上,不再是單純的傳授歷史知識,而是在教育的同時,將歷史知識和社會知識聯合在一起。新的初中歷史課教學目標的規定,更有利于歷史課的學習。
三、精心設置課程導入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整個教學過程是分為很多方面的包括組織教學、復習檢查、導入新課、講授新課、教學小節、鞏固新課以及布置作業等環節要想在整個的教學課堂之中獲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須要把握好導入新課的環節赴同學們在課堂一開始就保持著良好的興趣去積極主動地學習。
故事導入法的實施。針對初中學生的成長階段規律以及心理發展的現狀進行分析初中學生依然會對故事感興趣所以老師可以在備課的時候多去搜集一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故事通過生動形象地講解一些有趣的課外小故事去導入新課從而讓學生能夠融入學習的情景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初中歷史的《西方文明的起源》這一課中老師就可以講一些有關于西方文明起源的有趣的小故事或者是關于一些當地的有趣的民族習俗或者是關于一些西方名人的故事等來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講課環節創造良好的基礎條件使學生也有興趣去了解古希臘的一些其他歷史知識使學生產生積極向上的學習熱情為講課環節創造良好的基礎條件。
詩詞導入法的實施。每一個詩詞的背后都肯定會有一定的創作背景不同時代的詩歌都反映出了其歷史背景,這些詩歌也為研究歷史提供了很好的條件所以在初中的歷史教學之中教師就可以利用這種詩歌的方式去導入新課既讓同學們學習了歷史知識而且會通過詩歌這一有趣的方式創造出一個積極向上的活躍的課堂氛圍赴學生可以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之中。如杜甫的《憶昔》這首詩就反映出了唐代社會政治的穩定肚會的和諧統一經濟的繁榮與發展等等所以可以很好地運用到《盛世經濟的繁榮》這一教學章節之中,讓學生通過詩歌的學習引入到唐代經濟發展的學習之中去,通過詩歌中對人們生活等的反映展現出良好的社會特色,使學生帶著很好的學習興趣和想進一步了解的心情去學習整個章節的內容發揮導課的作用。
四、注重讓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教法,可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歷史課程標準》前言指出:“從歷史中汲取智慧,養成現代公民應具備的人文素養,以應對新世紀的挑戰。”明確提出培養“人文素養”是歷史課程的“基本理念”。在歷史教學中,可以有機地為學生創設歷史情境,讓學生通過對相關的歷史問題進行討論,發揮歷史教學的育人功能。如通過討論儒家文化中的“仁者愛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體會善待生命、善待他人的情懷;通過討論儒家文化“忠恕之道”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與人”,體會對他人的寬容,對個體生命的尊重;通過討論唐詩、宋詞,使學生體會中國的詩詞的美;通過討論、欣賞達芬奇、塞尚、凡高的繪畫,體會色彩美、線條美,乃至個性的張揚。以上這些討論,可以逐漸培養學生形成健康的審美意識。又如,通過討論經濟的發展、工業革命的進程和環境問題,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通過討論戰爭,培養學生對戰爭、和平、發展等人類社會重大主題和人類命運的關注。
總之,通過討論,可以強調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精神,培養人文情懷,有助于學生養成現代公民應具有的人文素養。
參考文獻:
[1]于翔.初中歷史教學中實施創新教育的探索[J].考試周刊,2014(89).
[2]龍琪.如何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讀寫算,2014(4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