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姣+袁敏+張仲靈
【摘要】在當今信息時代,微博漸成為“90后”大學生獲取資訊的主要平臺。微博豐富的功能使創新德育方式成為可能,但其中也存在著各種挑戰。在利用微博平臺推進大學生思想教育的過程中,需要轉變方式善用微博平臺,同時優化工作方式獲得大學生的文化認同,并組建一支精干隊伍積極引導大學生進行自我教育。
【關鍵詞】微博;德育;“90后”大學生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學科學“十二五”規劃2013年度立項“基于微博正能量創新90后學生德育平臺的研究”,項目編號:XJK013CZXX064。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中心(CNNIC)于2014年7月最新發布的《第3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4年6月,我國微博用戶規模為2.75億。從統計數據看來,我國的微博用戶數量已經接近互聯網用戶總量,可以看出微博在2014年仍處于平穩上升的階段。當前中國已有超過100個網站推出微博客服務,媒體微博和政務微博仍保持高速增長,微博的媒體屬性和社會化功能進一步得到增強。有數據表明,微博在大學生網民中的使用率為76.7%,高出全國平均水平31.2個百分點。這群與微博共同成長的“90后”大學生無疑是推動此社會化媒體發展的主要參與者。有數據顯示,“90后”大學生中,超過30%在小學期間即開始接觸互聯網。相比“90后”大學生全情投入新媒體潮流的熱烈,背后卻是高校德育乏力而倍遭冷落的唏噓。在微博時代,高校如何借力有效發揮學校德育的作用,是本文需要探討的問題。
一、借助微博平臺搭建“90后”大學生德育平臺的可行性分析
(一)微博高度普及,是“90后”大學生樂于接受的獲取信息方式
自2009年8月新浪推出微博應用以來,經歷幾年的初期發展,在2011年至 2012年迎來快速增長期,目前微博市場逐步進入成熟期。微博兼具開放性、互動性、參與性的特點使其逐漸成為個人、機構和各類媒體發布信息的公共平臺。有調查顯示,在我國網民中,微博覆蓋率為43.6%,發展態勢遠遠超越了傳統的媒體。微博用戶最為年輕,68.2%的用戶年齡在30歲以下,30歲以上的用戶占比為31.8%。
微博平臺的信息發布方式通常是由發信者編輯發布第一條微博,后經由其追隨者轉發,而前者同樣可以成為信息的轉發者,如此往復實現了微博信息的裂變式傳播,信息的含量呈現爆炸式增長。信息的收信人身份被打破,其在轉發微博的同時也轉換成發信人身份,傳統界限分明的收信人和發信人,在微博世界里成了可以隨時轉換身份的自由人。傳播信息的內容融合了文字、圖片、音樂、視頻等各類元素,從而形成了全方位、立體化的傳播模式。原本被動接受信息的情況得到轉變,網絡媒體依據用戶的個人需求提供個性化的私人訂制服務。
(二)微博的交互性強,可彌補課堂德育的不足
傳統的德育方式多是課堂教學,課堂講授的內容信息量小,信息滯后等弊端無法滿足“90后”大學生對信息時效性的要求。傳統的德育方式過度強調灌輸作用和組織作用,新一代大學生更加關注個體的利益訴求和情緒表達,單一、乏味的課堂教學模式一度遭遇“90后”大學生的抵觸。
一邊是專業德育教師課堂授課的冷清,一邊卻是微博平臺的熱鬧。熱點事件一旦登上微博的熱搜榜,便能馬上引來“90后”大學生的關注。微博帶來了海量信息的發布,并營造了開放、自由、虛擬與廣泛的空間,為實現信息資源共有、人人共享的信息交往提供了技術支持。學生只要輕輕一點鼠標,便可輕松瀏覽相關的信息并發表評論。網絡的廣泛普及和新媒體的迅猛發展為新一代的大學生打開了一扇溝通外界的窗戶。以微博為代表的新媒體為實現“人人都是通訊社,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愿景提供了可能。微博打破了主流媒體的話語壟斷,其開放性的特質為個體意見的表達開辟了多元渠道,更多的弱勢邊緣群體在輿論形成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90后”大學生作為網絡生態的原住民,他們更擅長使用信息技術在新媒體陣地上發聲。針對突發事件,他們通過自主發布、轉發或者評論等方式表達自己的觀點。有的新銳觀點可以吸引共同愛好的微友圍觀,從而形成超脫于主流輿論之外的“異見流”。“異見流”不斷累積,將凝聚極大的能量,從而引發主流輿論的關注,而這剛好滿足了“90后”大學生張揚個性、渴求被關注的心理狀態。
二、借助微博平臺搭建“90后”大學生德育平臺的挑戰性分析
(一)微博信息的多樣復雜給予虛假信息和謠言可乘之機
新浪微博推崇的是“隨時隨地分享身邊的新鮮事兒”。結合網絡社會媒體的開放性特征,微博為不同意見和思想提供了公平博弈的平臺。然而,也因為微博用戶素質的高低有別,輿論監管部門的缺位,以及微博信息發布的零門檻,這些因素為網絡謠言、網絡暴力等網絡失范行為提供了生長的溫床。
微博上充斥的低質量信息消解微博可能產生的正面力量。由于微博上欠缺的議程設置環節以及信息傳播的迅速快捷,導致了信息碎片化和質量低下的缺陷,在微博上會產生兩種極端:一種是輿論議題得到充分討論,博主意愿得到充分表達;另一種是由于每次微博輿論過熱,過度分散了人們的注意力,使得對事件分析的深度與持續性都受到一定的影響。微博的特質是虛假信息與真實信息一樣容易傳播,產生一定的輿論影響,尤其是對“90后”大學生影響深遠。低質量信息的數量之多、規模之大,占據了網民有限的注意力,無形地消解著嚴肅議題與正面輿論的形成。
(二)定制信息的單一性將導致“信息偏食”
在1995年出版的《數字化生存》一書中,尼葛洛龐帝發現受眾們自由選擇喜歡的信息和信息源的現象,便預言未來《我的日報》(The Daily Me)的出現:“這種報紙每天只制作一個獨一無二的版本。” 數字化時代網絡媒體即是《我的日報》最典型的代表。微博所提供的個性化定制信息服務為學生自主選擇感興趣的信息創造了可能。這種個性化的“信息小灶”填滿了“90后”大學生求知若渴的欲望,卻也帶來了“信息偏食”的副作用。因為對某一領域或者某種信息偏執的喜好,人們對事物的認知呈現碎片化趨勢,從而忽略了對廣闊社會環境的了解。他們過濾掉的公共信息將影響對真實社會的感知,這樣意味著他們將有逐漸淪為“井底之蛙”的危險。尼葛洛龐帝在論證《我的日報》出現的同時也強調了《我們的日報》(The Daily Us)出現的意義。《我們的日報》所提供的公共信息能回應人們回歸社會的強烈愿望,而過于專業化的服務有時則不一定能滿足他們的這些需求。以此反觀用微博進行德育的必要性,在利用微博進行德育的過程中,不僅要在為“90后”大學生提供專屬的個性化服務中提升自己,同時也要利用微博傳達具有普世價值的信息,用客觀、公允的態度提升公共信息的傳達水準,以此搶占德育的高地。endprint
三、如何借助微博進行“90后”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轉變方式,善用微博平臺進行德育工作
與網絡相生相伴的“90后”大學生已經習慣從互聯網上攝取信息,他們“不再滿足于教育者的灌輸,而是積極主動地獵取各種思想政治教育知識和有價值的信息,不斷探索人生道路上心態的困惑、理想的迷惘、感情的失落、精神的求索等政治問題和思想疑慮”。德育工作者應轉變原有德育工作中冷面說教的話語方式,建立與學生平等對話的機制,尊重學生的話語權。同時,教育者也應提升自身的信息素養,尤其是對信息的收集、分析、處理、監控的能力,熟悉微博運行的相關機制,嘗試通過微博走入“90后”大學生中間,用“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潛移默化影響學生,用他們認可和喜愛的方式,傳遞正面信息。
(二)優化方式,獲得文化認同
這一群“一識字便上網”的網絡原住民,盡管可能從未踏出國門,但并不妨礙他們通過網絡平臺了解世界,因此在廣泛涉獵各種信息的基礎上,他們所形成的價值觀也是多元的。很多人為“90后”大學生貼上了“非主流”“不靠譜”的標簽,認為他們的觀點總是與主流價值觀背道而馳。成長于高速發展的中國社會環境中,“90后”呈現出高度的自我意識與認知,他們不愿意被人比較或被貼上“集體化”的標簽,而是忘情地專注于自己的小圈子。教師在用微博進行德育時,應重視這種趨勢,可以依據不同學生關注類型的特點,對學生群體進行新的分組,從而打破原有按班級、性別等傳統標準的分組形式。通過同趣的去向解構不同組群學生的特質,對學生呈現出的不同狀態進行具體分析,采用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提升學生對信息的收集、提取、分析、處理、監控的能力,融入學生的世界,用個人魅力吸引學生,提高他們對教育信息的認可度,順利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務。
(四)積極引導,善用自我教育的方法
“90后”大學生是自我意識和自我感知最為強烈的一代,他們思維活躍而敏感,這也導致他們對自我的認識極具可塑性。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一個少年只有當他學會不僅仔細地研究周圍世界,而且仔細地研究自己本身的時候;只有當他不僅努力認識周圍事物和現象,而且努力認識自己的內心世界的時候;只有當他的精神力量用來使自己變得更好、更完善的時候,他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人。”微博的內容雖然不多,但每條的發出都凝結了發布者當時的心態與情緒,僅僅依靠技術把關的堵防無法從根本上發揮德育的實效。微博德育的有效實行依靠的是“90后”大學生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通過自我教育提升自我修養。這樣,他們在發布和瀏覽微博信息時,經過自己的理性判斷就能判別有益信息與失范信息。
【參考文獻】
[1]唐緒軍.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2]鄧如辛,宋自芳.網絡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當代教育論壇,2006(05):48-50.
[3]徐建軍.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7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