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慶
摘要:隨著新形勢下國家對政府信息公開工作的進一步關注,微信平臺的科學運用成為當前一段時間民眾聚焦的話題。本文主要針對微信平臺在政府信息公開中面臨的建設需求、存在弊端及發展方向展開分析,以期為微信平臺在政府信息公開中發揮積極作用,提供理論支撐。
關鍵詞:新媒體;公共管理;政府微信
2014年4月1日,國務院辦公廳在《政府信息公開工作要點》中明確指出,要“加強新聞發言人制度和政府網站、政務微博微信等信息公開平臺建設,充分發揮廣播電視、報刊、新聞網站、商業網站等媒體的作用,使主流聲音和權威準確的政務信息在網絡領域和公共信息傳播體系中廣泛傳播。”①
微信以其可以快速發送語音短信、視頻、圖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獨特媒介屬性,成為構筑信息服務平臺不可多得的有效選擇之一。鑒于此,政務微信成為政府與公眾溝通的新平臺,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儼然成為地方政府信息公開的重要渠道,網上參與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重要平臺。
一、微信平臺的發聲除噪,始于當前破除政府信息公開存在各類弊端的需要。
隨著網絡時代到來,各類信息通過新媒體平臺,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在公眾中廣為傳播。地方政府處理公共危機傳播中,政務公開是其重要一環。然而,就目前客觀形勢來看,政府信息公開仍存有不少弊端,需借助新媒體平臺的特殊影響力,著力破除難題,發揮更大作用。
一是責任感缺失,致使政府信息公開監管不利。重大安全事故、食品安全事故等信息的接連曝光,充分暴露出個別行政部門缺乏有效的監督管理機制。一些政府官員自身缺乏責任感,危機意識匱乏,把人民賦予的權利作為謀取私利的工具,濫用職權、貪污受賄、作風低俗的現象時有發生。這類丑聞一經曝出,會迅速引起公眾不滿,嚴重質疑政府的公信力。
二是回應率低下,凸顯政府信息公開落實不嚴。政府信息公開是保障公民知情權、促進政府與公眾交流互動、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前提和基礎。然而,一些行政部門沒有切實做到信息陽光、透明,往往對利己信息才公開,不利信息則刻意瞞報或不報。重大事件或突發情況出現時,公眾往往第一時間作出反應。通過新媒體直接還原事件本身,政府的輿論應對工作卻往往等到相關輿情已發酵熱議后才展開。這種回應率低下,只能使政府信息公開不充分,甚至導致事件負面性激增、事態嚴重性擴大。
三是公知意識的增強,使政府信息公開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新媒體平臺的出現,讓公眾不再完全被動接受自上而下的信息灌輸,而讓自發立足發布源頭,主動獲取和發布各種信息資源。同時,公眾不再是相對孤立的個體,可以隨時隨地通過新媒體平臺進行意見交換,隨意發帖、轉發、評論。這一信息環境下,公眾的知情權意識進一步增強,表達意見的訴求更為明顯。一旦尋常百姓都成為意見領袖,公眾的任何意見都可以自行表達出來并引發社會關注,政府的信息公開自然需要面對極大挑戰。
二、微信平臺的構筑需求,有效推進了政府信息公開的建設步伐。
為確保新媒體在公共危機管理中發揮積極作用,政府可適當通過構筑微信平臺強化政務信息公開管理,充分體現其在助力社會經濟發展中的良好功效。憑借微信平臺數據化的服務體系搭建,落實“服務”執政理念,提升服務質量,促使信息在上傳下達的同時,能最大程度實現雙向對接,提高政務管理的工作效率,改善服務質量,提高執政水平。
一是微信平臺的管控需求,促成政府信息公開監督部門任務分工的明確細化。各類微信公眾號的激增,加大了國家網信辦等職能部門的工作任務,客觀上通過加快網信監督部門的構建,促使一批優秀管理團隊的出現。相關職能部門采取一對多的管理模式,將具體工作分配到每個工作部門,在部門間進行24小時全方位監管,對各微信公眾號發布的信息及時甄選,以確保各部門發布信息真實有效。監督部門在及時采取補救措施上更為有力,如果監測到虛假信息炒作,應第一時間介入,并予以正面引導。
二是微信平臺的法制需求,強化政府信息公開中應對公共危機的管理規范。當前,微信平臺發布信息中,存在不少惡化公共危機事件造成人們恐慌,以從中謀利的行為。政府對微信平臺具體發展約束力不強是造成事實歪曲,公共危機意識受誤導的重要原因。正因如此,政府信息公開要借鑒國際社會在媒體發展方面的法律規范,并結合我國自身發展,制定嚴格的新媒體從業規范,通過法律方式硬性實現管控。立法機關、檢查機關及相關政府部門應聯合行動,對不法分子予以嚴懲,以示殺雞儆猴。
三是微信平臺的功能設置,滿足政府信息公開中危機管理平臺的建設需求。從傳播效能來看,“鹽慌”等公共危機的出現,一方面是因為媒體的虛假宣傳,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政府第一時間沒有糾正錯誤,致使更多人陷入慌亂狀態。②新媒體時代各種信息傳播途徑的出現,給監督管理部門造成極大困擾。微信平臺的功能設置,一定程度上滿足了政府建立專門的危機管理平臺的需求。更多人性化設計,實現了專人介入管理的干預可能,確保第一時間將政府對公共危機事件的處理態度公布于眾,以達到穩定民眾緊張情緒、確保社會穩定發展的功效。
三、微信平臺的具體實效,有待在政府信息公開運用中進一步考量研發。
微信基于點對點的傳播,同時兼具小范圍內的點對面的傳播,特別適合提供服務性工作的組織和機構。從政府角度出發,充分挖掘微信平臺的功能設置,實現與公眾互利互惠的目的值得嘗試。作為一種工具,微信平臺層面提供的服務產品更有針對性,使信息制品不脫離平臺,不囿于平臺,最大限度將自身服務與平臺貼合,從而提升執政中服務理念。
目前,政府推出與微信平臺相契合服務產品的過程是一個試錯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服務產品的提供者(政府)和消費者應具有同一地位的話語權,在參與創造的過程中逐步實現服務針對性,提供有效率的信息產品,實現政府執政的服務理念。
微信平臺發展起步晚,發展速度卻極快。就發展過程而言,其產品設計、功能訴求始終不斷尋求創新、提升。政府信息公開是指相關行政部門在運用微信平臺基礎上,力求打造新的形象,提升服務質量。當然,受制于微信產品本身的局限,比如對于公眾號中關注者數量的限制,發布信息數量的限制,一定程度上都影響了微信平臺的使用體驗。在微信這一新媒體平臺的發展過程中,產品細化、功能增強還需要進一步改進。
參考文獻:
[1]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2014年政府信息公開工作要點的通知國辦發,〔2014〕12號
[2]丁利強.《關于日本核泄漏引起的中國“搶碘鹽集體恐慌”的社會思考》,〔2011〕10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