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志芳 秦一
摘要:該綠釉陶磨蓋為漢代文物,現藏于河南博物院。該綠釉陶磨蓋修復前殘斷為3塊。缺失需補配的部位有3處,2處分別處于該陶磨蓋最上方凸起并與兩個小殘塊相接合的部位上,面積都約為1×1cm2,且都為三角形缺失。另外一處位于該陶磨蓋的內部口沿處,為一0.9×3.5cm2的不規則缺失。為使該綠釉陶磨蓋恢復原貌并得以穩定保存,對其進行了斷碴清理與加固、粘接、灌縫、補缺、隨型修整、著色做舊等一系列修復工作。
關鍵詞:陶磨蓋;綠釉;修復
一、綠釉陶磨蓋的修復步驟
(一)斷碴清理與加固
為了使粘接后的綠釉陶磨蓋能夠達到嚴絲合縫,修復前需對該綠釉陶磨蓋的斷碴進行清理工作。清理時采用的工具有尖頭手術刀、牙刷、寬毛刷、洗耳球等。首先用尖頭手術刀去除斷碴凹面上附著較硬的土銹及雜物,期間可結合洗耳球對清除下來的土銹及雜物進行吹落,方便觀察清理狀況。其次,用牙刷和寬毛刷對斷碴面進行一遍細致的清掃,除去浮土。斷碴清理完畢后,為使粘接后的器物更加牢固耐久,對清理后的斷碴進行了加固。加固時首先將桃膠加清水熬煮成適宜稀稠的粘液,隨后用竹刀挑取該桃膠粘液批抹到斷碴面上,使其滲入到斷碴內里,起到加固的作用。在批抹的過程中要小心謹慎,防止粘液沾染到實物表面上,破壞綠釉層的美觀。一遍桃膠批抹完且半干未干時,再進行第二遍的批抹,使桃膠盡可能多的滲入到斷碴內里。第二遍加固工作完成后,將斷碴放置于陰涼通風處,使其斷碴自然晾干,隨后可進行粘接工作了。
(二)粘接
粘接時采用的粘接劑是環氧樹脂膠(用環氧樹脂E-44及聚酰胺樹脂650按1:1的比例調制而成)。首先,用不銹鋼批刀挑取該調制好的環氧樹脂膠,批抹一層于斷碴處,在此操作過程中可結合電吹風機對環氧樹脂膠進行加熱,增加其流動性。環氧樹脂膠批抹完成,即可按碴口將3塊殘片進行對接粘合。為防止粘縫錯位、走形,用白布帶將粘合好的綠釉陶磨蓋捆扎牢固,待36小時環氧樹脂膠干后,即可卸去白布帶進行下一步的工作了。
(三)灌縫
粘接時為使環氧樹脂膠不溢出實物表面,故環氧樹脂膠在斷碴的外圍批抹的少而薄。粘接完成后,在粘接部位的實物表面會有細小的縫隙,此時就需進行填縫工作。首先將漆片稀料(漆片加無水乙醇泡制而成)中加入相應的經過研磨的礦物顏料,調試出與該綠釉陶磨蓋質地色相同且稀稠適宜的顏色稀料。其次,用不銹鋼批刀挑取已調試好的顏色料,沿著粘接縫隙進行批灌。在批灌的過程中要小心謹慎,不要使顏色料滴落或流動到實物其它表面,破壞實物的釉層,影響實物的外觀。第一遍批灌完成,將實物放置于陰涼干燥處,待顏色料干透后再進行第二遍的批灌。如果第二遍批灌完成并顏料干透后,縫隙處仍未填平,則按上述操作方法再進行第三遍的批灌,直至縫隙填平為止。
(四)補缺
該綠釉陶磨蓋粘接完成后,實物上有三處缺失的部位,兩處位于磨蓋上方凸起部位,一處位于磨蓋內部口沿上。為此需對該三處部位進行補缺工作。補缺時采用的補配料是用陶土加水及木膠混合配制而成的。在進行補配時,用不銹鋼批刀挑取調制好的補料,先批制于外部兩處三角形不規則缺失處,待該兩處補料干透后,再用補料批制補配內部口沿處的缺失。這樣分步驟順序進行補配,使工作有條不紊,節省時間。補配批制時,注意補配料要高于周圍實物的隨型面,為下一步的隨型打磨打下基礎。
(五)隨型修型
為使該綠釉陶磨蓋粘接、補配后的部位與實物部位隨型平展且銜接流暢、自然,需對其灌縫、補配部位進行隨型修整。隨型修整時采用的工具有小型打磨機、手術刀、小平銼、三角銼、圓銼、粗砂紙、細砂紙等。首先,用打磨機、手術刀對補配時高出隨型面的大部分的補料進行磨除或刻除。隨后,改用小平銼、三角銼、圓銼等工具,對剩下少部分的高出隨型面的補料進行隨型銼制,并銼去打磨機、手術刀操作時留下的切磨痕跡,使補配面平展順型。在對補配面進行以上隨型修整操作時,工作是由粗到細順序進行,切勿切磨、銼制出低于隨型面的凹坑,給修整工作造成返工而延誤工期。以上工作完畢后,即可進行隨型打磨工作了。由于灌縫時縫隙部位會有微小的高出隨型面的小臺,因此打磨工作既需對補配部位進行,也需對灌縫部位進行。首先,用150目的粗砂紙對補配及灌縫部位進行隨型打磨,其次選用1000目的細砂紙進行細致地打磨。在打磨時,要用剪刀將粗、細砂紙根據磨制部位的大小、形狀剪取成適宜的大小,防止砂紙打磨到實物部位上,破壞實物釉層。打磨工作完成后即可進行下一步的著色、做舊工作了。
(六)著色、做舊
根據對該綠釉陶磨蓋實物部位的觀察,確定其實物有四層顏色,分別為乳白色、麥苗綠色、洋藍色和最外層的臟土色。首先,根據實物情況,用漆片稀料加入相應的研磨成粉的礦物顏料,調制出稀稠相宜的四種顏色稀料。為防止顏色稀料揮發變干,將調制好的顏色料轉移到不銹鋼小杯中,用塑料膜封好備用。第一步,用毛筆蘸取調制好的乳白色,對補配和縫隙部位揉刷一層,待第一層顏色料完全干透后,用瑪瑙軋子軋光。第二步,用6號油畫筆蘸取調制好的麥苗綠色,結合竹刀,在上一層顏色上進行部分的嘣彈,使兩層顏色相互融合,并呈現出自然的層次過渡。第三步是用8號油畫筆蘸取調制好的洋藍色,在上兩層的基礎上進行部分地嘣彈,待其干透后,用瑪瑙軋子軋光。從肉眼觀察,在實物的最外層有臟土色,為使補配與縫隙部位的色感與實物一致,待第三步顏色干透后,用毛筆蘸取調制好的臟土色對補配及縫隙部位進行點綴式的戳點,最終使著色部位色感與實物色感自然過渡,融為一體。至此,該綠釉陶磨蓋修復完成。修復完成后的該綠釉陶磨蓋,口沿直徑為8cm,高為2.6cm。圖1給出了修復完成后該綠釉陶磨蓋(漢代)的照片。
對該綠釉陶磨蓋進行的一系列修復過程,使得原來殘斷、破損的綠釉陶磨蓋恢復其本來的面貌。有利于該綠釉陶磨蓋在文物庫房進行穩定并長久的保存。當該綠釉陶磨蓋在展廳時進行陳展時,通過對其進行的修復,使得該綠釉陶磨蓋具有更好的陳展效果,觀眾能夠欣賞到該綠釉陶磨蓋完整的面貌及其色彩豐富而艷麗的完整釉層,再現了漢代綠釉陶上釉層的藝術美感,并為研究漢代綠釉陶類文物提供了更為完善的實物資料。
(本文文物照片由牛愛紅拍攝)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