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輝
摘要:新媒體的迅猛發展有力地影響著人們對媒體傳播的認識和思維方式的轉變,媒體從單一的傳播形式轉變為徹底打通傳媒介質之間的界限,任何媒體均可利用融合媒體的表現手法,即視頻、音頻、圖片、文字等相結合的多種媒體競合的方式,直觀立體、多維度、多時空地傳播信息,實現網絡、廣播、電視、報紙在資源、內容和利益上的融合和整合。這種伴隨新媒體發展產生的“媒介融合”及其傳播新特質成為傳媒業影響最大、變革最快、技術最強、最值得關注的現象。
關鍵詞:融媒體;傳播;編輯;思維
一、融媒體視域下的傳播新特質
(一)微傳播,無法叫停的腳步
報紙用50年,廣播用38年,電視用13年,互聯網用4年,微博僅用14個月,就獲得累計5000萬受眾,微信更擁有超過3億手機用戶。它們具有“微內容、微成本、發布不受時空限制”等特性,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一個向外散發新的傳播能量的節點。人民網輿情監測室杜登斌認為,微博從時空、設備等層面解放了民眾的話語權,日漸成為傳播突發公共事件和生產大數據的基地。
(二)用戶生產內容成為傳播的重要內容并增強了媒體黏度
用戶生產內容(UGC)是指用戶基于微博、微信、SNS、BBS、推特(Twitter)、YouTube等相關網站創造、發布和分享見聞,它的興起使新媒體內容生產方式發生巨大變化,大量的民間話語、民間話題借助新技術浮現并被傳播。作為受眾的媒體用戶,在融媒體時代能以各種方式和渠道貢獻內容,與專業人士共同成為媒介的內容生產者,用戶生產內容通過多路徑的反饋信息評價影響媒體機構的新聞生產,擴充了信源范圍甚至被納入傳統媒體的選題計劃,成為融媒體時代新聞的重要組織部分。
(三)受眾碎片化和媒體平臺化
融媒體平臺將現場采集的視頻、音頻、文字、圖片等新聞素材通過網絡共享發送給后方編輯,編輯在深入思考與綜合分析后,或加工成報紙新聞的深度報道,或即時發布在網站上成為滾動新聞或視頻新聞,或加工為供手機或電子閱讀器用戶通過客戶端下載的文字和圖片新聞。編輯是融媒體平臺新聞生產與傳播的中心,負責定位不同媒體,分發不同形式內容,獲得最佳傳播效果,滿足不同受眾群及不同層次的新聞需求。
(四)從全媒體到融媒體
“全媒體”是“融媒體”的前夜,全媒體是在多平臺上進行多落點、多形態的傳播,具有信息的海量化、碎片化及傳播的多渠道化、個性化等明顯特征。但“全而不融”令“全媒體”并不科學,融媒體除包含媒體之“全”外,更強調各傳播介質之間的融合和打通,是“印刷的、音頻的、視頻的、互動性數字媒體組織之間的戰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聯盟”,表現為傳媒業跨領域整合與并購組建大型跨媒介傳媒集團或媒介技術融合形成新的媒介形態。目前主要有三種媒介融合方式:同業融合,即廣播和廣播或電視和電視在區域、專業的融合;跨媒體融合,即廣播、電視、報紙、雜志、互聯網、手機等全媒體網的形成;信息傳播終端的融合,即將所有信息集成到一個內容管理和發布平臺。
二、融媒體視域下編輯思維的重構
(一)編輯需要建立跨媒體意識
“媒介雜交釋放的新的力量和能量,正如原子裂變和聚變要釋放巨大的核能一樣”。在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不斷碰撞融合的視域下,傳統媒體編輯趨于兼容新媒體的編輯功能,形成“融媒體記者”的工作理念。為滿足除傳統媒體及網站、iPad版、手機版等不同媒體的多樣化需求,編輯或記者必須從單純的文字工作者轉向掌握攝影、錄音、采編、剪輯等技巧的復合型人才,熟練應用各種媒體特別是新媒體,如微博、微信、網站、移動電視、APP、互聯網視頻服務(OTTTV)等來實現信息的多媒體發布和數據融合。
(二)編輯要建立以受眾為本的傳播意識
受眾是新聞傳播活動的歸宿和傳播過程的決定性主體,也是新聞傳播行為和新聞產生發展的原動力,以受眾為本是發展現代傳播的必由之路。以受眾為本,要求傳媒人充分尊重受眾的知情權、表達權、輿論監督權和隱私權。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普及和媒體多元化,傳媒開始在第一時間聚焦新聞熱點,使受眾及時獲得信息全貌,無論是釣魚島事件中環球時報記者隨船前往,用手機拍攝日本飛機照片、喊話錄音并每日發回全媒體報道,還是汶川地震等重大災難的新聞全天候播報,其全媒體表現方式均賦予公眾事實和真相。
(三)編輯需要建立出版人意識
網絡在讓世界變平的同時,給予編輯抑或傳媒人更多的思考:如何利用新媒體來觀察受眾需要的內容,用什么樣的營銷手段獲得最好的效果。在出版走向市場的今天,編輯必須告別“自己想”的純真年代,要把作者當成資源,把讀者當成客戶,保證與受眾的即時溝通,在整個編輯活動中保證出版物一定的曝光度,維系受眾的好奇和關注,并隨時調整出版發行方向和內容,智慧地運用微博等新媒體與受眾互動,使編輯活動成為更高層次上有意識的出版活動。
(四)編輯需要建立大數據意識
新媒體大數據具有解析度高、廣度大和即時交互等特點,被認為是信息技術下一個重大突破的方向。強大的新媒體數據,可以使人們通過網絡獲知更多人類社會的發展方向。英國劍橋大學研究員利用臉書的“贊”(Face book“Like”)信息,瞬間獲得用戶的人口特征資料,包括種族、性格、智商、宗教、政治觀點等。美國科學家追蹤歐洲某國10萬手機用戶半年內的數據,探析其活動范圍和移動模式。
三、結束語
從全媒體到融媒體,從微博到微信,從官媒到自媒,從受眾到用戶,新媒體的崛起和發展帶給主流傳統媒體極大的沖擊;從觀念到形態,從范式到規則,從途徑到潮流,融媒體深刻地改變著傳播方式、媒體格局和輿論生態。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已是大勢所趨,并呈現貼近受眾、微傳播、用戶生產內容和碎片化、平臺化等特點。媒體融合的高速發展,融媒體文化的出現,重構著傳媒業的傳播特質和編輯思維。
參考文獻:
[1]融媒體時代的私人定制——以荔枝FM的UGC發展模式為案例分析[J].韓誼君,譚茜,彭超儀.新聞研究導刊.2015(22)
[2]融媒體的構建原則與模式分析[J].尚策.出版廣角.2015(14)
[3]融媒體管理的瓶頸及突破路徑[J].李強.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6(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