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雨昕++曹克亮?オ?
摘要:
學業和職業可以說是每個人必經的兩個階段,不同的只是在這兩方面的成就大小,在我們的學業生涯我們學習知識和技能的同時要考慮職業的導向作用,在學生階段就應該有一個清晰的職業規劃和理想,對于以培養職業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的高職生來說更要認清這一點,理論和實踐是分不開的,學習的知識技能與職業的規劃最后都必須有一個具體的工作來實現,而就業便是有一個工作來檢驗,實現自我。
職業生涯是指一個人一生中所有與職業相聯系的行為與活動,以及相關的態度、價值觀、愿望等連續性經歷的過程,也是一個人一生中職業、職位的變遷及工作、理想的實現過程。職業生涯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它并不包含在職業上成功與否,每個工作著的人都有自己的職業生涯。
關鍵詞:誠信; 事業;社會;國家政府
一、誠信是個人的立身之本
誠信是個人必須具備的道德素質和品格。一個人如果沒有誠信的品德和素質,不僅難以形成內在統一的完備的自我,而且很難發揮自己的潛能和取得成功。程顥程頤指出:“學者不可以不誠,不誠無以為善,不誠無以為君子。修學不以誠,則學雜;為事不以誠,則事敗;自謀不以誠,則是欺其心而自棄其忠;與人不以誠,則是喪其德而增人之怨。”(《河南程氏遺書》卷二十五)“誠”不僅是德、善的基礎和根本,也是一切事業得以成功的保證。“信”是一個人形象和聲譽的標志,也是人所應該具備的最起碼的道德品質。孔子說:“信則人任焉。”“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誠于中而必信于外。一個人心有誠意,口則必有信語;心有誠意口有信語而身則必有誠信之行為。誠信是實現自我價值的重要保障,也是個人修德達善的內在要求。缺失誠信,就會使自我陷入非常難堪的境地,個人也難于對自己的生命存在做出肯定性的判斷和評價。同時,缺失誠信,不僅自己欺騙自己,而且也必然欺騙別人,這種自欺欺人既毀壞了健全的自我,也破壞了人際關系。因此,誠信是個人立身之本,處世之寶。個人講求道德修養和道德上的自我教育,培育理想人格,要求以誠心誠意和信實堅定的方式來進行自我陶冶和自我改造。中國古代思想家強調“正心誠意”和“反身而誠”在個人道德修養中的地位和作用,認為修德的關鍵是有一顆誠心和一份誠意。誠意所達到的程度決定修德所能達到的高度,正可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天下無不可化之人,但恐誠心未至;天下無不可為之事,只怕立志不堅。”所以,中國人特別強調“做本色人,說誠心話,干真實事”。
二、誠實是取信于人、處己立身、成就事業的基石,是每個人生活的準則
“誠信”是一種世界觀,又是一種社會價值觀和道德觀,無論對于社會或個人,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對于一個國家而言,“誠信”可以說是立國之本。國家的主體是人民,國家的主權也歸于人民。中國自古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明訓,這些話至今仍然是至理名言。國家依靠什么去團結人民呢?靠的是以“誠信”取信于民的人文精神。
孔子的“信則人任焉” “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民以誠而立”;孟子論誠信 “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荀子認為“養心莫善于誠”;墨子曰“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老子把誠信作為人生行為的重要準則:“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莊子也極重誠信 :“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莊子把“本真”看做是精誠之極至,不精不誠,就不能感動人,這就把誠信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韓非子則認為“巧詐不如拙誠”。總之,古代的圣賢哲人把誠信作為一項崇高的美德加以頌揚,顯示了誠信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價值和地位。從古到今,人們這么重視誠信原則,其原因就是誠實和信用都是人與人發生關系所要遵循的基本道德規范,沒有誠信,也就不可能有道德。所以誠信是支撐社會的道德的支點。
誠信是治理國家必須遵守的規范,維系著一個政府和國家的信譽,一個政府、國家失去了誠信,就失去了信譽,失信于民,失信于天下,就會喪失民心,喪失天下。
三、誠信是企業和事業單位的立業之本
誠信作為一項普遍適用的道德原則和規范,是建立行業之間、單位之間良性互動關系的道德杠桿。誠實守信是社會主義職業道德建設的重要規范。誠實守信是所有從業人員在職業活動中必須而且應該遵循的行為準則,它涵蓋了從業人員與服務對象、職業與職工、職業與職業之間的關系。企業事業單位的活動都是人的活動,為了發展就不能不講求誠信。因為發展既蘊涵著組織本身實力和生存能力的增強與提升,又蘊涵著組織與組織、組織與外部以及組織內部各要素之間關系的優化與完善。無論是組織本身實力和生存能力的增強與提升,還是組織內外關系的優化與完善,本質上都需要誠信并且離不開誠信。誠信不僅產生效益和物化的社會財富,而且產生和諧和精神化的社會財富。在市場經濟社會,“顧客就是上帝”,市場是鐵面無私的審判官。企業如果背叛上帝,不誠實經營,一味走歪門斜道,其結果必然是被市場所淘汰。誠信是塑造企業形象和贏得企業信譽的基石,是競爭中克敵制勝的重要砝碼,是現代企業的命根子。
四、誠信是國家政府的立國之本
國家的主體是人民,國家的主權也歸屬于人民。中國古代政治倫理強調“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認為國家的領導者應當以誠心誠意的態度和方法去取信于民,進而達到人民安居樂業,國家太平清明。唐代魏征在給太宗皇帝的上疏中寫道:“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貞觀政要·論君道第一》)治國之道,在于貴德崇義,而德義的主要內容則是誠信。柳宗元說:“信,政之常,不可須臾去之也。”宋代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指出:“夫信者,人君之大寶也。國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無以使民,非民無以守國。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鄰。善為國者不欺其民,善為家者不欺其親。不善者反之,欺其鄰國,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離心,以致于敗。”以上言論說明誠信是領導者治理國家的基本準則,誠信構成國德,支配國運,沒有誠信的國德就不能擁有長久而向上的國運。在現代社會,民主政治成為一種潮流和趨勢,更要求把誠信作為治理國家的基本原則。政治的核心是權力。政治權力的歷史形態是私權或集權,而民主政治下的權力是公權。公權意味著權力歸人民所有,本質上是為人民服務的,權力的合法性來自人民的信任。失去人民的信任便失去了權力合法性的依據。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建設高度的民主政治是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重要任務。
誠信原則逐步上升為一種法律原則始自羅馬法,后來被法制史中重要的民法所繼承和發展,比如法國民法、德國民法、瑞士民法等,如《瑞士民法典》總則中的第二條規定:“任何人都必須誠實地行使其權利并履行其義務。”誠實信用也是我國現行法律一個重要的基本原則,在《民法通則》、《合同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有明確的規定。由于其適用范圍廣,對其他法律原則具有指導和統領的作用,因此又被稱為“帝王規則”,可見“誠實信用”是并非一般的道德準則。在誠實信用成為法律規范的時候,違反它所承受的將是一種法律上的責任或者不利于自己的法律后果,這種法律后果可以是財產性的,也可以是人身性的;可以是民事的、行政的,甚至可以是刑罰。因此,誠實信用又是支撐社會的法律的支點,是法律規范的道德。
誠信為政, “欺民”不可,所以有“水可載舟亦可覆舟”之說。唐代魏征把誠信說成是“國之大綱”,可見“誠信”之重要。
結論
誠信是一種人人必備的優良品格,一個人講誠信,就代表了他是一個講文明的人。講誠信的人,處處受歡迎;不講誠信的人,人們會忽視他的存在;所以,我們每個人都要講誠信。誠信是為人之道,是立身處事之本。誠信是一個道德范疇,是公民的第二個“身份證”,是日常行為的誠實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合稱。即待人處事真誠、老實、講信譽,言必信、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諾千金。企業誠信,靠企業的管理制度,經濟實力維持,更靠具有誠信品質的員工去實現。沒有誠信的員工,就不可能有誠信的企業。有時候,哪怕只有一個員工,甚至只有一次偶然的失信,對企業所造成的負面影響都可能是無法挽回的。正因為這一原因,希望謀求理想職業的大學生,必須在誠信上下功夫,做人,做事,處事,努力做到坦誠真實。言行一致,將是自己受益終身。
[參考文獻]
[1]《河南程氏遺書》卷二十五。
[2]《論語》、《貞觀政要·論君道第一》、《資治通鑒》、《瑞士民法典》。
[3]《民法通則》、《合同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作者單位:中國計量大學現代科技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