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青玲
計算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占據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計算能力也是學生必備的一種基本能力,但是,一直以來,計算教學卻得不到師生的青睞。如何切實提高計算教學的有效性、使計算教學變得“討人喜歡”呢?在教學中我進行了一些嘗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鼓勵算法多樣化、引導算法的優化
由于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計算方法必然是多樣的,面對算式,每個學生都有自己各自不同的思維方式,從而產生不同的計算方法,同一學生也可能有不同的解題方法。因此在計算方法上,應尊重學生的差異,鼓勵算法多樣化,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形成百花齊放的局面,實現算法的多樣化和學習的個性化。
例如讓學生計算“淘氣三次比賽結束時,淘氣共得多少分?”學生先在自己本子上列出算式(24+29+44),再小組討論怎樣計算出結果,學生討論后交流自己小組的計算方法。
小組1:20+20+40=80
4+9+4=17
80+17=97
小組2:24+29=53
53+44=97
小組3:24+30=54
54+40=94
94+4=98
98-1=97
這樣進行計算教學,當學生經過自己小組的討論,發現了不同的計算方法,教師對他們的計算方法,及時給予積極的肯定,這對于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求導思維是有益的。
二、在游戲活動中進行學習
在教學中要結合教學的內容,講究訓練形式多樣化,寓教于樂,使枯燥的計算教學富有生機與靈動。可以借用多媒體、卡片以及其他可以利用的學具、教具等,對學生進行視算、聽算、搶算、游戲中計算、計算競賽、自編計算等方式訓練,如低年級采用“開火車”、“對口令”、運算接力;中高年級采用闖關游戲、火眼金睛、挑戰自己等等,創設這樣有趣的情境,給枯燥的計算課堂帶來了無限的活力,它猶如一道“甜品”,有助于學生在愉悅的思考中獲得數學知識,很好的體現了數學新課程情感態度目標。
三、在錯誤中不斷提升
心理學家桑代克認為:“嘗試與錯誤是學習的基本形式。”在學習的過程中,犯錯是在所難免的,教師要允許學生犯錯,而關鍵之處在于,教師要引導學生在錯誤中吸取教訓,使自己下次不再犯錯。在計算中,學生的錯誤總是層出不窮。在已經掌握了計算方法和清楚了算理的基礎上,還是會有這樣那樣的錯誤:不是抄錯數字了,就是背錯乘法口訣了,要么是小數點點錯了,或者忘記進位退位啦。
我把學生經常出錯的情況設計成一道練習,讓學生自己發現錯誤并糾正錯誤,加深對計算的理解。這一舉措,有效改變了以往重練習輕反思矯正的做法,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內部學習動機,這比起評“計算小能手”等外部激勵效果更長久。另外,我要求學生將自己的錯題記錄下來,整理成錯題集,以提醒自己。
四、強調算理理解、重視算法的指導
理解算理、掌握法則是提高計算能力的關鍵,計算法則是計算方法的程序化和規則化、因此,不懂得算理,光靠機械操練也許也能掌握其計算的方法,但這種“依樣畫葫蘆”式的掌握,其遷移范圍是非常有限的,無法適應干變萬化的具體情況,更談不上靈活應用。所以,我們必須要處理好算理和算法的關系,引導學生循“理”入“法”,以“理”馭“法”,并通過智力活動,促進學生計算技能的形成。
例如,在教學三年級“兩位數除以一位數”這個內容時,為了突破“試商”的推理過程這一難點,我注意引導學生從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智慧地利用對比、遷移的方法,將除數是一位數的筆算除法的重難點內容嵌入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中(在估算中得到突破)。在學生列出42÷2這個算式后,我讓學生大膽估計一組有多少人員面試?這樣學生很快估出商為“20”來,接著再將估算的過程與用豎式計算的筆算過程對比:42≈40,40÷2=20,從對比中學生明白了,商“20”是一個兩位數,表示“2”個十,所以用豎式計算時,商應寫在十位上,與被除數“42”的“4”對齊。如果寫在個位上,就表示2個“一”了,接著,引導學生用除數2去除余下的2,商“1”與被除數“42”中的“2”對齊,從而使學生輕松的解決了確定“商的位置”這一難點。
培養學生的較強的計算能力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需要教師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改變以往例題單一的呈現方式,從教材的特點出發,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進行多媒體的整合,使枯燥的計算教學煥發出新的生命力,讓計算的課堂變得讓學生有所期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