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寶旋
小學階段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起始階段,也是學生日常行為規范良好形成的重要一環。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狀況如何,直接關系到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關系到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為全面提高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教育,我校充分發揮主陣地、主課程作用,在提高他們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大力培養他們良好的日常行為規范素質,把學校成為學生日常行為規范養成的搖籃。
我校是一所公立的農村完小,雖然90%的學生來自一個村莊,10%的學生來自外地務工子弟,但80%的學生跟隨爺爺奶奶生活,或是溺愛或是教養缺失。小學生不知道日常行為規范有二十個方面的內容和要求,在家與在校環境的不同,使相當一部分學生無法適從。所以學生對日常行為規范內容認識參差不齊,給學校的教育教學帶來較大的困難,因此提高學生對日常行為規范內容的認識尤為重要。我校結合農村實際,根據學生思想品德的現狀和特點,積極研究探索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建設的新對策、新方法、新途徑,切實提高學校德育工作實效,形成以“抓好日常行為規范,注重德育工作實效”的德育特色。
一、從一年級抓起,開展日常行為規范教育
每一學年一年級新生,都要用二周每天的早讀時間,學習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內容,目的是讓學生盡快熟悉學校環境和各種規章制度,適應在校期間的生活學習,更是通過學習,使小學生增強紀律和集體意識,增強他們安全和生活學習意識,磨煉學生意志,培養新生遵守日常行為規范習慣。從一年級新生入校門的第一天起,學校就狠抓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內容教育,教會他們上學前、上課前的準備事項;教會他們上課時、活動時、集會時、升旗時、放學時等的要求。是我校老師給他們上的一堂必修課。
新生入學第一天,就引導他們集體開口叫“老師好”“同學們好”“校長好”,集體學習:課余篇、集體活動篇、飲食衛生篇、校外篇、安全篇、社會公德篇等,經過二周自習課的專題篇學習,絕大部分學生認識到自己是學校大家庭的一成員,自己做好,集體才好。二周下來日常行為規范教育取得了成效,校園內處處彌漫著日常行為規范養成教育的良好氛圍。
二、充分利用課堂,抓好日常行為規范教育
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內容教育,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德育工作應從娃娃抓起,那么我校著重于上學篇、升旗篇、上課篇、課余篇、集體活動篇、飲食衛生篇、放學篇、校外篇、安全篇、社會公德篇等10方面教育。通過班會、校會的兩會起主導作用;通過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安全課、體育課為主陣地;通過文明學生、文明班級、優秀少先隊員評比讓學生主人翁參與,使師生從學到評,都有章可循。學校還利用黑板報、升旗后、體操后、值日教師、值日學生檢查評比等形式,進行學習、改進和評比,使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內容的理解得到升華、使學生具備了日常行為規范的基本素養,較好地促進了德育工作實效的形成。
三、開展多樣活動,營造日常行為規范教育工作氛圍
我國有五千年文化歷史,而歷史典故是歷史文化長河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師生通過“孔融讓梨”“香九齡能溫席”“鑿壁偷光”等的歷史典故注釋,教育學生忠、孝、仁、愛、尊、禮、明、儉、勤、誠……等教育,目的是使學生從小得到經典文化、圣賢思想的熏陶,更是替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思想和行為,可達童蒙養正,少年立志,成年養德的目的。這種集趣味性、知識行、教育性的經典文化,也使學生思想受到一定的洗滌,使我校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學習之風日益漸濃,思想道德素質又上了一個新臺階。
學校還利用創教育強鎮、標準化學校復評、書香校園文化等建設,使學校墻壁上的畫“說”著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內容;師生“講”著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內容;廣播站經常“報道”著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內容,讓學生處處置身于濃厚的日常行為規范內容教育環境之中。
經過一系列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內容的教育,學校師生這方面的意識增強了,注重自己的言行舉止,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全校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明顯提高,學生與學生之間關系和諧,會用文明方式、文明意識來解決矛盾,農村孩子中的粗口少了許多,打架幾乎是零發生,各方面素質表現均名列前茅。
實踐再次證明,抓好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教育,是提高學校德育工作實效最有效的途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