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亞平
摘要:《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標準》)提出: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目標分為總目標和學段目標,從知識技能、數學思考、問題解決、情感態度等四個方面加以闡述。數學課程目標包括結果目標和過程目標。結果目標使用“了解”“理解”“掌握”“運用”等行為動詞表述,過程目標使用“經歷”“體驗”“探索”等行為動詞表述(行為動詞解釋見附錄1)。
摘要:過程目標;經歷;體驗;探索
【中圖分類號】G633.6
數學課堂教學目標是數學課堂教學的靈魂,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結果目標和過程目標,往往只是一個理想目標,過程目標需要的時間多,達成度不高,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草草收場。過程目標達成缺失,成為我們教學中的疑難問題。
一、過程目標現狀分析
1.目標陳述過于空泛
不少教師對過程目標表述空泛。如籠統地講“經歷知識的生成過程”,“經歷知識的探究過程”,“經歷知識的發展過程”等等,這種過程目標是沒有具體意義、無法操作的。這種教學目標的設計,既不利教師對課堂整體教學目標的準確把握,也不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2.目標陳述偏離行為主體
教師在陳述過程目標時,較常用的句式是:經歷……的過程,進一步培養和發展……能力,掌握……方法。在這樣的目標陳述中,學生是效應者,教師是使能者。教師是否作了“使能”的努力,將成為評價課堂教學的重要的行為觀測點,但學生是否能達成過程性目標,缺乏較為清晰的,量化的評價尺度。
3.目標達成缺乏有效對策
過程目標的達成,往往與學生的“經歷、體驗、探索”等相聯系,突出學生的主體參與。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常常是為了節省時間,完成教學任務,不愿意創設合理的問題情境、設計探究活動,缺乏有效的目標達成對策,單一展示知識的形成過程,甚至只是呈現知識的最終結果,告之學生最后結論。如此,過程目標的達成,成了空中樓閣。
二、過程目標闡述
過程——指應答性學習環境和交往、體驗;方法——包括基本的學習方式(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和具體的學習方式(發現式學習、小組式學習、交往式學習等等)。 過程目標常常以體驗性目標的方式,例如:“經歷、體驗、探索”等,描述學生自己的心理感受、體驗,所采取的行為動詞往往是體驗性的、過程性的。
《標準》明確指出:在教學過程中經歷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計算、證明等數學活動過程,發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繹推理能力,能有條理地、清晰地表達自己的觀點。獲得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方法,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發展實踐能力與創新意識。
如何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真正達成《標準》所明確規定的過程目標,本文以為應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
三、過程目標達成對策
標準》闡述:知識技能、數學思考、問題解決、情感態度” 總目標的這四個方面,不是互相獨立和割裂的,而是一個密切聯系、相互交融的有機整體。課程教學活動中,應同時兼顧四個方面的目標,而過程目標則是達成上述四大總目標的橋梁。過程目標強調的是經過、策略,凸顯的是親歷、解決問題的對策。
1.轉變傳統目標觀念,重視過程目標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傳統的過程目標設計不明確,不具體,達成過程活動單一,缺乏有效策略。這樣的目標對于學生發展顯然是低效的,甚至是無效的。我們一定要轉變傳統目標觀念,樹立正確的“學習觀”,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方法,不僅是讓學生“學會”,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如何“會學”;同時也要樹立良好的“學生觀”,創造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尊重學生的個性,多走進學生中間,多換位思考,站在課堂生成的角度定位教學目標,著眼于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重視學生知識的習得過程,真正達成過程目標。
2. 創設合理問題情境,達成過程目標
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觀念的影響下,情境成為數學課程改革中關注的焦點之一。《標準》在每一個學段的教學建議中都用了比較多的筆墨明確指出,要把從情境中發現與提出問題作為教學活動的出發點,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發展與應用的過程,從而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的意義,使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認識數學知識,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發展應用數學知識的意識與能力,增強學好數學的愿望和信心。
數學難學是因為數學的嚴謹性、抽象性。但事實上,知識有一個自然產生、發展和生成過程,教學中新的知識得出時,要創設一定的情境,力求自然、合情合理,讓學生體驗或感受這個知識生成的過程,從讓學生親近數學,學好數學。
數學概念比較抽象,學生學起來就會覺得乏味、枯燥。在教學中若直接給出定義,缺乏知識的建構、生成過程,那給學生的理解將造成了一定的困難,久而久之就會失去對數學的興趣。我們在教學時應該提供概念產生和形成的背景,讓學生自覺地探索、概括出數學概念的本質特征,從而形成概念,達成過程目標。
例如:二次函數概念的教學設計中,多數過程目標大體確定為:經歷二次函數概念的探索過程,理解二次函數的概念,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此表述過于籠統空泛,沒有具體的可操作性,達成更是沒有可測性。若改為:在“建長方形的養雞場”的問題情境中,初步感受數學來源于生活的道理,經歷雞場的面積隨一邊的變化而變化的過程,體驗從特殊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的思維過程,初步感受函數的“對應”思想,理解二次函數概念的形成過程。則會顯得明確、具體一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也會“心中有目標”,同時也為目標的達成奠定了基礎。
二次函數概念教學過程目標達成預設如下:
如圖,某農場要建一個長方形的養雞場,雞場的一邊靠墻(墻長18),另三邊用木欄圍成,木欄長24。endprint
①當所圍雞場平行于墻的一邊長為1時,雞場的面積是多少?
②當所圍雞場平行于墻的一邊長為2 時,雞場的面積是多少?
③當所圍雞場平行于墻的一邊長為3時,雞場的面積是多少?
④當所圍雞場平行于墻的一邊長為10時,雞場的面積是多少?
⑤當所圍雞場平行于墻的一邊長為16時,雞場的面積是多少?
⑥當所圍雞場平行于墻的一邊長為時,雞場的面積是多少?
當所圍雞場平行于墻的一邊長為時,設雞場的面積為,則。接下來再提出二次函數的概念。一般地,形如的函數叫做的二次函數。
這樣的探究過程一方面體現了函數的本質和思想,突出了函數的對應關系;另一方面,也為函數概念的形成創設了一個符合學生實際的生活情境、問題情境,使過程目標的達成真正落到實處。
3. 設計多維探究活動,達成過程目標
《標準》明確指出: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課程內容要反映社會的需要、數學的特點,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方法,也即要關注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教學中,要達成這樣的過程目標,教師可從不同的角度詮釋新知,從不同層面鞏固新知,讓不同的學生都能得到發展。
例如:為達成反比例函數增減性的過程與方法教學目標,從三個維度設計探究活動:
(1)從表格上展開探究活動
觀察畫函數圖像的列表過程,在列表中探索當自變量的值變化時,函數值的值如何相應變化。
① ← →
X … -6 -5 -4 -3 -2 -1 1 2 3 4 5 6 …
y … -1 -1.2 -1.5 -2 -3 -6 6 3 2 1.5 1.2 1 …
② ← →
X … -6 -5 -4 -3 -2 -1 1 2 3 4 5 6 …
y … 1 1.2 1.5 2 3 6 -6 -3 -2 -1.5 1.2 -1 …
(2)從圖像上展開探究活動
如圖,分析函數的圖像,在圖像上選取幾個特殊點,當 → 增大時, → 的變化如何?當 → 增大時, → 的變化?多選取幾個點,探索當自變量 的值變化時,函數值 的值如何相應變化。
(3)借助幾何畫板展開探究活動
借助幾何畫板,讓點在反比例函數的圖像上朝一個方向運動,讓學生觀察,探索當自變量 的值變化時,函數值 的值如何相應變化。改變 的值,拓展到一般情況。
這一設計從三個不同維度闡述了反比例函數的增減性這一性質,讓不同的學生能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取不同的方式,進行自我知識的重組、內化,體驗知識的發生、發展和形成過程,從而習得新知。
2. 優化問題解決方式,達成過程目標
《標準》指出:“教學中要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學會與人合作,并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要達成這一目標,教師要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用“問題解決”的思維方式解決學習中的問題,并不斷優化問題解決方式,形成解決問題的一般策略。
例如:在浙教版數學八下《4.4平行四邊形的判定定理(一)》教學設計中,為達成“在探究平行四邊形的判定定理的過程中,經歷‘動手實踐、猜想、驗證、得出結論的問題解決過程,初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大敢猜想、合情推理能力?!边@一過程目標,具體教學設計如下:
首先,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利用課前準備好的學具、素材完成合作、動手操作,拼出一個四邊形。并說出圖形的名稱和自己的想法.
其次,引導學生猜想,并提出“怎樣判定一個四邊形是平形四邊形?”
第三步,先借助幾何畫板演示:當兩組對邊分別相等時,始終可推出兩組對邊分別平行.給學生一個以實驗驗證的方式,初步感受命題的正確性。再由學生獨立思考、小組合作、教師引導相結合,使學生有一個不斷的自我矯正的過程,把證明平行四邊形的問題逐步轉化為證明三角形全等、角相等、線平行,體現化歸、轉化思想,最后得出正確結,從而達成目標。
這一設計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重在讓學生親歷“動手實踐、猜想、驗證、得出結論”的問題解決的思路,并在探究的過程中學會與人合作,體現了以主動學習為核心的教學操作策略,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以活動為中心的知識建構的思想,從而達成過程目標。
為了幫助學生形象生動地理解“一組對邊相等,一組對角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是假命題這一過程學習方法,設計如下問題解決方式:
利用舉反例,以等腰 為基礎, 為底邊 上一點,通過動畫的方式,翻轉 ,形象直觀的呈現命題的條件,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展開探究活動,從而解決問題。
總之, “知識技能、數學思考、問題解決、情感態度” 四大目標是互相聯系的整體,而過程目標則是達成上述四大目標的橋梁,在實際教學中,應重視過程目標,也要實現總體教學目標,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 [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張奠宙,李士奇.數學教育學導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鄭毓信.數學方法論[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3.
[4]G·波利亞著.劉景麟,曹之江,鄒清等譯.數學的發現[M].北京: 科學出版社,2009.
[5]孫琪斌,陳佳林,沈 濤.中數學教學目標的現狀分析與行為跟進策略[J].數學教學,
2009(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