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
摘要: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及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我國的經濟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國民的生活環境和生活質量,但與此同時,兒童行為問題也呈現出持續上升的趨勢,為我國早期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帶來了巨大的挑戰,所以對其進行深入的分析與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通過向各位讀者闡述研究嬰幼兒行為問題的基本現狀,分析影響兒童行為問題的主要因素,以需求積極有效的措施加以應對,以便于為廣大讀者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
關鍵詞:早期教育、兒童行為;影響因素;應多措施
【中圖分類號】B841
早期教育指的是以兒童的生理及心理變化規律為基礎,利用事先組織好的教育活動對其智力、行為以及氣質進行干預,最終達到提高孩子綜合素質的目的。就目前而言,社會形勢瞬息萬變,國與國之間的競爭變得日益激烈,這使得傳統的教育模式已不能滿足當前市場對人才的需求。所以,需求積極有效的教育措施以促進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完善,已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身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必須深刻的認識到這一點。
一、早期教育幼兒園學齡兒童行為問題的研究現狀
近年來,隨著早期教育工作的重要作用不斷彰顯,很多學者都致力于對學齡兒童的行為問題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我國早期教育工作的完善。本文經過對相關資料進行分析與研究之后,將目前嬰幼兒行為問題的基本研究現狀總結為以下幾點:
(一)有關學齡兒童心理因素的研究
由于心理活動是決定一個人性格、能力以及制定的主要因素,所以,很多學者都認為兒童的心理因素是決定其行為問題的關鍵所在。隨著研究內容的不斷深入,目前研究兒童心理因素的有關問題已涉及到兒童人格、自我控制能力、情緒、情感以及動作技能等方面【1】。
(二)有關學齡兒童外界因素的分析
眾所周知,一個人的后期行為與其生長環境之間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然而隨著社會不確定因素的不斷增加,關于外界因素影響學齡兒童行為問題的研究內容也在不斷充實,主要包括了行為問題、社會不適應問題、親社會行為缺乏問題以及不良社會行為問題等內容的研究【2】。
(三)有關學齡兒童性別因素的研究
隨著研究結果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研究人員相信,兒童的性別能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其行為問題。例如,據有關資料顯示,女孩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問題主要集中于焦慮、退縮等方面,而大多數的男孩則常常表現出情緒失控、不良社會習慣以及攻擊等行為【3】。
二、影響因素
(一)兒童自身的因素
1、發育因素
兒童成熟度是決定兒童行為問題得分的主要因素,而決定兒童成熟度的因素則包含了遺傳、腦損傷、懷孕期以及新生兒缺氧等,所以要想提高學齡兒童的成熟度,就必須要從懷孕期間開始。此外,由于中毒、感染以及營養不良等因素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兒童的中樞神經系統,進而引發其出現智力發育緩慢、行為異常等癥狀,最終影響孩子的行為問題。
2、氣質特點
氣質是判斷學齡兒童行為問題的主要參考依據,所以,學齡兒童自身存在的氣質特點是幫助我們掌握其行為問題的關鍵所在。有關資料顯示,嬰幼兒的很多氣質特點與其內心的心理活動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有的甚至會影響到其與其他同伴的交往。然而,這一類型的兒童同時也是存在行為問體較多的兒童【4】。
(二)家庭因素
1、家庭教養因素
家庭教養對兒童行為影響因素主要包含了父母養育技巧缺乏、父母角色能力和父母性格特征偏激等。例如,科學合理的撫養技巧可以有效引導孩子的正常行為,而父母在撫養孩子的過程中經常出現拒絕和否認等行為則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孩子的情緒控制能力。
2、家庭環境因素
由于家庭是孩子接觸到的第一個環境,所以,家庭環境的好壞直接決定著兒童行為問題的優劣【5】。例如,父母間的關系、行為、文化素養以及價值觀點都會被孩子模仿,進而使其產生一定的心理行為。也就是說,要想有效的改善孩子的行為問題,就必須要為其建立良好的家庭環境。
三、應對措施
(一)提高兒童辨別對錯的能力
要想有效的減少行為問題對孩子的影響,我們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要先判斷其是否知道自身存在行為問題。對此,我們可以通過讓孩子找自身存在問題的方式來證明我們的判斷【6】。這樣一來,不僅能有效的培養孩子辨別是非的能力,同時也能有助于我們尋求切實可行的措施加以應對。例如,有些孩子會說我總是搶別人的玩具,我總是碰到傍邊的同學,我總是喜歡在屋子里亂跑等。此時,我們就要采取適當的語言告訴他們這些行為時不好的,會影響他和其他同學的交往,其他小朋友都不愿意和他玩等,已達到督促孩子自覺改掉不良行為的目的。
(二)提高兒童自我管理的能力
要想科學有效的改善孩子的行為問題,僅僅只是讓孩子知道自己行為的對與錯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很多孩子都還處于生長發育階段,很難體育外界因素對自身行為的影響。例如,有的孩子經常在吃飯時忘記洗手,有的孩子則是經常側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我認為這些行為問題并不是來源于孩子自身,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家庭環境或者社會環境的影響。但是由于其受影響的時間不是很長,所以解決起來比較容易。對此,我們可以通過告訴孩子不經常洗手會影響自己的健康,經常側著坐會影響周圍同學和自己視力等來提高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幫助其及時有效的糾正不良行為【7】。
(三)改善孩子的生存環境
從上述內容我們不難看出,家庭、社會等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孩子的日常行為。例如,很多孩子的父親抽煙,則長大以后孩子也會學著父親的樣子抽煙,所以,本人認為,改善孩子生存環境是糾正其行為問題的關鍵所在。再有就是,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電子產品的使用已得到了不斷的普及,但是由于絕大多數的電子產品都具有將強的輻射作用,使得很多孩子一出生就處于強烈的電子輻射的環境中,進而影響到孩子的智力發育,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最大限度的做到將電子產品遠離嬰幼兒,以促進其后期的智力發育。
結語
綜上所述,早期教育幼兒園學齡兒童行為問題長期影響的研究工作已成為當前社會各界人士的研究熱點,并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學齡兒童行為問題的改善,但是,由于受兒童自身因素、家庭因素以及環境因素的影響,當前學齡兒童的行為問題仍然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決,身為早期教育工作人員的我們只有在日常的工作中不斷總結和積累經驗,積極完善自身的專業技術知識,才能有效的改善這一現狀,為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注入新鮮的血液。
參考文獻:
【1】胡幼芳,陳榮華,鄧靜云.早期教育對0~3歲小兒生長發育影響的研究[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2,10(06):371— 372.
【2】賢清惠. 兒童行為問題及其影響因素的探討[J].臨床兒科雜志,2001,(01):4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