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紅燕
摘要:中學思想政治學科作為學校德育的主渠道,在培養學生情商的過程中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課改實踐中仍普遍存在偏重學生學科知識教育,忽視情緒智力教育的現象。因此,為了培養高情商、高素質的中學生,教師必須探索與研究教學方法與模式,在思想政治課中滲透情感教育。
關鍵詞:思想政治課;中學生;情感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3.2
新世紀,科技、經濟飛速發展,社會不僅需要高智商人才,而且更需要高情商人才。《課程標準》對情感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教學目標的分類中,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是第一教學目標。這體現了在現代社會中,我們不僅要重視學生知識的學習,還要突出對學生做人品質的關注和教育。但是,課改實踐中仍普遍存在偏重學生基礎知識教育,卻往往忽視了情感智力的教育。因此,如何對學生實施情商培養,提高學生情商能力是教育工作者值得探究的問題。
一、中學生情商現狀及原因分析
1、社會和家庭情商教育
21世紀是一個世界經濟全球化、信息網絡化、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世紀。人們長期處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帶來一系列思想層面的混亂:拜金主義、功利主義的泛濫,社會上重物質文明、輕精神文明,為了得到更多的錢,損人利己,爾虞我詐的事件時有發生,諸多的社會現象給學生情感教育帶來了新的挑戰。隨著獨生子女家庭、單親家庭的增多,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急切,這些因素都帶來孩子情商發展上的嚴重危機。
2、學校的情商教育
長期以來,片面強調學生的升學率,學校籠罩在以考試為中心,為考試而進行的教育氣氛之中。老師們大多忙于教學,應付考試,無法系統學習心理學、教育學理論及其最新成果,因而對學生的一些行為和表現不理解,也就無從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教育。從現狀看,學校教育一般只側重對學生智力因素的培養,而往往忽視情感、態度、意志、興趣等非智力因素,即情商的培養。
3、學生自身的情商
①學生行為和成功觀念呈現功利性,缺乏團隊協作精神。學生很少崇拜英雄、科學家和政治領袖人物,而更崇拜世俗的明星人物,這正是功利性的一種表現。獨生子女成長歷程也使他們集體觀念淡薄,個性化傾向嚴重,缺乏全局意識,缺乏團隊精神。
②青少年文化世俗性的精神呈現庸俗化的傾向,缺乏責任感。目前,玩樂成為青少年日常生活的主要追求目標,諸如學習松懈懶惰、違紀違規、醉心玩樂、沉溺于長時期上網,甚至沉迷于兇殺、色情等不健康的網絡垃圾,對他人、集體、社會漠不關心等等。
③心理素質差,缺乏心理承受能力。中學生處于青春期,由于心理發展未完全成熟。當遇到什么不順心的時候,不知道有意識地自己做出調整。心態浮躁,情緒不穩,難耐寂寞,遇到困難、挫折就怨天尤人,垂頭喪氣,牢騷滿腹,悲觀失望,甚至輕生。
④自理自律能力較弱,缺乏社會適應能力。
中學生在中學時代基本上是在老師的關懷和家長無微不至的呵護中度過的。因此,很難適應獨立生活,自理自律能力比較差。在與人交往時,也很容易以自我為中心,不能贏得別人的好感,情商相對較低。
二、思想政治課中滲透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1、情感教育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
素質教育強調以人為本,注重人的全面發展,追求人的終身發展,情商教育是要塑造個體健全、完善的人格。當前,我國教育名義上已從應試教育轉為素質教育,但是,課改實踐中仍普遍存在偏重學生學科知識教育,忽視情緒智力教育的現象,導致了學生情商知識貧乏。因此,情商培養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有利于學生多方面發展及形成個性特長,有利于提高人才素質。
2、情感教育是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重要保證
二十一世紀一個重要的特征就是競爭成為時代的潮流,要在競爭激烈的社會里面不被淘汰,必須具備良好的道德情感和健康的心理素質和健全的人格。情感教育就是力求學生真正做到不斷完善自己、創造自己,使自己具有高尚道德品質的心理追求和道德渴望,推動他們不斷去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為自己的人生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3、情感教育是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迫切需要
由于我國長期不重視情商教育,導致了學生情商知識貧乏,不僅智商沒有得到健康地發展,有很多學生踏入社會后,在很長時間內都存在認識的不協調、人際關系緊張,感到失落、孤獨和焦慮等不適現象,這都是情商培養缺位導致的結果。因此,青少年只有不斷提高自己的情商,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合作和學會生存,才能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
三、思想政治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的策略
思想政治課的教學過程既是傳授知識的認知過程,又是開啟學生心靈的情感過程。情在從知到行的過程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針對目前學生中存在情商缺失的現狀,在教學中要遵循情感教育規律,熟練掌握和運用科學的情感教育策略,探索有特色的情感教育模式,實現思想政治課教學目標知、情、意、行的統一。
1、充分挖掘教材,注重情商的培養
學生對政治課的積極情感,有助于完成思想政治課的教學任務,為此,在備課時要細讀教材內容,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找到情感的亮點。只有找到每節課的情感的閃光點,才能使課堂更活躍;只有在教材中找到“情”的根,使情寓于理中,這樣才更有說服力、魅力。比如在《報得三春暉》的教學中,我設計了幾個問題:說一說媽媽或爸爸的一天,談一談父母對我們的愛等等。這樣使學生在大量事實中更深刻的體會父母的辛苦,并且用實際行動關心父母。課堂還播放視頻:2014年“十大最美孝心少年”,甘肅最美少年——梁維月的感人事跡。她的故事感動了學生,紛紛表示要學習她孝敬長輩、自強不息和自立自強美好情操,從而課堂教學達到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一目標。
2、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實施有效的情感教育
教師根據教材特點、具體學情,精心設計教學方案,力求通過多種形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意識。在課堂上就能營造一種富有情境的氛圍,激發學生的興趣,讓課堂教學 “活”起來,師生之間的感情就容易溝通,教師就更能發揮在情感中的導向作用,從而促進教學的進行。 例如:我在講《在挫折中奮起》時,用多媒體播放鋼琴曲《命運》導入新課。接著,我展示視頻《中國達人秀》 “雙腳彈鋼琴” 的劉偉:失去雙臂的劉偉克服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在挫折中奮起,用雙腳彈奏出動人的樂章;而且活得自信和從容。這個勵志故事引起了學生情感上的共鳴,我因勢利導,使學生懂得了:要以劉偉為榜樣,樹立正確的生活目標,具有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增強自己承受挫折的能力。這種師生情感互動的教學方式大大增強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提升了學生的情感境界。endprint
3、尊重學生人格,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情感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建立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是情感教育得以實施的不可缺少的因素。教師要由衷的尊重學生人格、關注學生情緒,以具體生動、親切感人的情感去感染學生,用真誠和善意贏得學生的尊敬和信賴,和學生打成一片,努力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營造和諧的課堂氣氛。同時,要以愛為基礎,信任、理解學生,既要把愛心給予品學兼優的學生,也要把關懷與呵護給予品學較差的學生。例如:在課堂上學生犯了錯誤,作為老師要寬容,注意保護學生的自尊心,不要在其他同學面前進行指責;批評要講究方法,有時無聲的批評要比有聲的批評所起到的教育效果好得多,必要時要給學生 “臺階”下,讓學生能感受到教師對他的愛,他們就會對人生充滿著希望和愉快感,從而能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推動和諧的師生情感共鳴環境的形成。
4、把握時代的脈搏,聯系生活實際,激發學生的情感
政治課是一門時代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學科。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就必須把握思想政治課的特點,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選擇能激發情感共鳴的時政教學素材,特別要關注學生的日常生活,就能有效地把握住學生的情感,從最樸素的教學資源中,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和發展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例如:在學習“改革開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相關內容時,我讓學生談論近幾年來村里發生的新變化:村村通公路,家里用上了衛星電視和自來水,不少家庭已經買了小車……從身邊一點一滴的變化開始,再逐步過渡到國家、社會發生的巨大變化和輝煌成就。這既調動了學生學習政治課的興趣,培養了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激發了學生們在校好好學習,增強為祖國的建設貢獻自己聰明才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收到了極佳的情感教育效果。
總之,未來的社會是充滿了機遇和挑戰,學生不僅要有豐富的文化知識,而且要有較高的情商水平,既會做事,又會做人。因此,在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各個環節中,教師要善于通過多種形式滲透情感教育,尊重和賞識學生,培養他們良好的思想情感,進一步實現學生人性化的發展,擁有高尚的人文情懷,成為一個心智與人格全面發展的社會有用人才。
參考文獻:
[1] 陸永豐 淺談加強中學生的情商教育
[2] 盧家楣 情感教學心理學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 韓永輝 論中學德育課教學與學生情商的培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