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強
摘要:能否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這和教師的“教”以及學生的“學”有很大關系,堅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才能把“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落到實處。為此,應該著重從教師的專業成長和學生學習的有效策略兩個方面去研究。
關鍵詞:教學 學習 態度
一、教師的專業成長
愛爾蘭詩人葉芝曾經說:“教育不是灌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兩者不同之處顯而易見,一桶水從一處倒到另一處,對方得到的最多還是那么多水,但是點燃一個小火苗的后果則是很難預測它的結果的,也可能還是一個小火苗,但也可能是熊熊烈火。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事例舉不勝舉,這是與教師的引導有很大關系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以支配者的身份按照一定的教育目標引導學生。主要是在課堂上的“言傳”,也包括課下教師的“身教”,因為教師不僅是知識、技能的傳授者,也是學生興趣的培養者,學生有了興趣才會積極主動的是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教師首先要在備課、講課、布置作業和批改作業等各個教學環節中,這些環節是環環相扣的。其次表現在學生素質、能力方面,如果不能活學活用,光靠在學校學的知識是不足以立足于社會的,素質高的學生能夠在任何領域都做的出色。
教師成長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教師應該以正確的教育理念為前提,要對教育工作有正確的理解,什么是好教育?如何實施好教育?并在具體工作中完善自己的專業。具體來說如何提高教師的專業成長呢?筆者認為教師需要在以下兩方面下功夫。
(一)做一名堅持學習的教師
教師如果停止了學習,他的知識也就像一桶不再往里面添加水的死水,隨著時間的流逝、水分的蒸發,遲早會枯竭,那時教師所講授的知識會與社會脫節,并且上課也成為一種機械性的重復,而注入一股清泉的主要方式是讀書。
首先讀些關于本專業的書,比如教授學前教育美術方面的教師先要了解學生需要哪些具體的美術知識才能適應以后的工作,閱讀就是直接繼承前人在這一領域經驗的最為有效的方法,比如楊楓主編的《幼兒園教育環境創設與玩教具制作》,潘春華和董明主編的《簡筆畫》,沈建洲主編的《美術與手工》等就是不錯的參考書,若書中的某些具體制作技巧不適合本地區的實際情況,教師應一帶而過或用別的、適合于本地區的直接代替。同時利用好網絡,網絡上是信息更換最快的地方,能廣泛流傳的往往是更適合于社會需要的,比如一種卡片制作的方法就比書本中的方法更合適,制作出的卡片更精美,教師又何必舍美取丑呢?課下需要閱讀關于自己專業的書籍,比如朱光潛的《西方美術史》、葉郎的《中國美學史綱要》等,這種美術史、美學史不僅是學前教育的學生需要了解的,更有可能書里面的某一幅畫或者某位畫家的勵志故事會對學生有很大激勵作用,人與某種事物的緣分又很微妙,對這個學生絲毫不起作用的作品也可能對于別的學生正好相反。鮮活的勵志故事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還給學生帶來很多鼓勵,若能將四書五經等智慧書的內容用通俗易懂的方式結合書本事例闡述清楚則是再好不過的事了,要知道任何“高”都是建立在“博”的基礎上的。
其次,應該多讀些教育學、心理學方面的書,同樣的內容不同的教育者講授課堂效果就會有很大的不同,學生的接受也會有很大的區別,這往往和教育是否得法等因素有直接的關系,最為典型的事例莫過于陶行知先生的“四塊糖”,正因為陶行知先生對教育學、心理學有很深的理解才使得他僅僅通過四塊糖就達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試想在同樣的情況下,假如處理此事的是一位對教育學、心理學一無所知的另外一個人,那處理結果定會是另一種情況。
再次,以上的讀書明顯帶有功利性,同時也應該“無功利”的閱讀,那樣更容易把讀書養成為一種習慣,教師能夠享受到閱讀的快樂,同時能夠開闊自己的教學視野。
最后,學習不僅僅指從讀書中學習,向身邊經驗豐富的同行學習是一種更為有效的學習方法,特別是同科目的教師之間的學習,比如都是講同一個知識點,同行教師是如何將透的,用的是哪個最有代表性的事例等。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說:“不看別人的戲,就演不好自己的戲”,這句話放到教育上就是“不聽別的老師的課,就上不好自己的課”,孔子說的“三人行,必有我師”也是這個道理。
(二)做一名善于反思的教師
一個人在學生階段的為人處世、作業創作等都會有教師的適當指點,但成為教師后主要就不是靠別人指點了,主要是靠自己的反思,反思自己在工作中出現的失誤,比如學生不聽課,教師批評他后效果不一定很佳,那就說明這種教育方式對于這個學生不合適,是不是需要采取別的教育方式,比如課下談話或其他方式。對于上多個班級同一門課程的情況,如果在第一個班級上課時發現舉的事例學生不太感興趣,那么課下需要考慮上第二個班時舉什么例子可能會有所改善。當然也要保留在第一個班上課時精彩的部分,這種精彩的部分不僅僅帶來學生的思路清晰,也使得教育者建立一種教學的自信。
(三)做一個恩威并施的教師
很多的教育理論都是要鼓勵學生,筆者微有異議,假如一個學生敷衍了事的完成了作業,盲目的夸贊并不會增加他的信心,恩威并實獎罰分明會給他增加一些壓力,從而改善他的學習狀態。因此要建立健全考核制度。技能考核要有明確要求及打分標準。以兒童繪本打分標準為例,90分以上(含90分)的標準是:符合兒童審美,主題突出,形象生動,顏色亮麗,每一頁的內容都優秀。80分以上(含80分)的標準是:符合兒童審美,主題突出,形象生動,顏色亮麗,一兩頁繪畫有明顯問題。70分以上(含70分)的標準是:主題不足夠突出,形象一般,顏色亮麗,有三四頁的內容較優秀。60分以上(含60分)的標準是:符合兒童審美,主題不夠突出,形象一般,顏色亮麗,每一頁的內容都有明顯問題。60分以下的標準是:不符合主題,不同頁碼上的主題形象動作、服裝等完全一樣,背景簡單或無背景,繪畫草率,顏色雜亂,無色調感,缺頁故事內容不連貫。分檔次后,同檔次的再比較打分以便公平打出具體分數。endprint
基于當前專科生的現狀,考核方式也應該包括出勤、上課狀態等,每位學生的分數就是一個綜合分,是平時成績、期中或期末成績、出勤率等按照一定比例相加而得,不及格的學生,來年補考,再不及格,拖遲畢業,專科層次的學校最好寬進嚴出,若寬進寬出,只會造成惡性循環,相信嚴格考核制的優越性會在學生工作后明白的。
銅仁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每年的藝術節都會在繪畫、手工、剪紙等不同種類作品中評出一二三等獎,勢在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藝術創作,對于獲獎學校頒發證書,可以適當的資金鼓勵。
打鐵還得自身硬,身教甚于言教,只有一名教師自身具備了一定的能力才能給學生帶來更好的教育。
二、學生學習的有效策略
(一)內因是實物變化的決定因素,不管外界的條件多么優越,自己不主動去學習,注定會一事無成,因此有一個積極進取的心很重要,這種積極進取的心會使得一個人觀察實物更加敏銳,想象力更加豐富,克服困難的意更加堅強,從而使智力活動的效能大大提高。因為他調動了自己的所有參與此事的神經,實力相當的兩個部隊戰斗力是不一樣的,因為有的士兵不想發揮自己的能力,團隊戰斗力自然就弱,而一個積極心態的人對待學習就像一個能夠調動部隊里所有戰士戰斗熱情的軍官一樣,學習起來自然是效率很高。
其實只要有了學習的欲望,合適學生學習的方法會自動出現,學前系關于美術的部分主要是手工和簡筆畫,以簡筆畫為例,看到一個帽子,自然不會去先畫帽子上的圖案,而會先畫帽子的外輪廓,之后再畫里面的圖案等,這種先畫外輪廓再在其內部添加線條使其豐富的方法就是科學的,這種方法會使人先畫事物主要特征,再畫次要特征,懂得了方法,才會觸類旁通。
(二)如果說學校中每一科是“顯性課程”的話,那環境(主要指班風、舍風等)就是一種“隱形課程”,看不到卻實實在在的在起作用,比如太原科技大學化學與生物工程學院的一個女生宿舍六位女生全部靠上研究生,是什么在激勵她們呢?就是那種舍風,就是那種環境,任何人都會有懶散的時候,但看到大家都這么努力堅持著,自己也會再堅持一把,所有的成功不都是堅持再堅持的結果嗎?荀子名言“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也在闡述這種觀點,植物受其環境影響,人類更受其環境影響,這也就是孟母三遷的原因吧。很多教育工作者強調校風、班風,一個良好的風氣真的會影響一批學生,河北衡水中學的高考神話就是一個典型,所有學生都是惜時如金的學習,自己的不思上進就會顯得格格不入,會讓自己感覺不適,進而調整自己。而在同一個畫室畫畫的同學,彼此之間的學習可能比老師的教授更有用,從同學的畫面構圖、顏色、技巧等多方面獲得對自己有意的幫助。
(三)每個學生都有實習的機會,要善于利用這個難得的機會去檢查自己在專業上的不足之處,是自己的簡筆畫生疏還是手工能力太差,明確自己哪點不足是彌補的前提,有的放矢的學習會更有效。
三、結語
教師就像渡人過河的船夫,這個船夫可不好做,不僅有甘為人梯的胸襟,還要有判斷渡者在何處下船為好的能力,每個學生的潛能、愛好等不盡相同,若教師的教育搞一刀切,勢必會影響某些學生的發展,孔子強調因材施教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教育的方法應該是靈活多樣的,教師應具備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能力才能給予學生更多具體的指導,這種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能力就是一種教育素質。
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播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學生的一種教學藝術”,一旦學生的求知欲被喚醒,就會使得學生從一種被動狀態轉變為一種主動狀態,進一步解放和激發自己的學習熱情,進而達到一種理想的學習狀態。
總之,教育的成敗主要取決于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也只有這兩者共同發展了才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陳兵.透析高校美術課堂中的探究性學習[J].職業與教育,2006,(27).
[2]楊成,鐘朝芳.美術教育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M].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3]申丹楓.在美術鑒賞教學中進行人文素養教育的實踐與探索[D].河南師范大學,2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