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璐
【摘要】在國家大力推行“互聯網+”的時代大背景下,電子便攜設備功能越來越豐富和網絡傳輸速度越來越快,手機APP、直播等新傳播方式給我們生活帶來極大便利,同時也為當下的網絡教學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傳統教育中的傳播方式和課堂教學模式逐漸顯現出它的局限性。如何促使傳統教育方式與新媒體相互融合、相互補充,筆者在推進教學改革發展方面提出了一些個人的認識和實踐方案。
【關鍵詞】互聯網;美術教學;微課
當下是移動互聯網時代,娛樂、新聞、知識等各方面信息大量圍繞在我們的生活周圍,使人無法拒絕,順應時代的變革也許是我們最好的選擇?!拔⒄n”這種新的網絡教學形式正是在“互聯網+”的大背景下走進大眾學習和生活中,并逐漸被人們所接受。短短幾年,尤其是在2013年以來,不僅是大、中小學,許多文化創意公司開始不斷地嘗試利用互聯網平臺推出適合受眾群體的模式探索和轉型,從微課的出現到逐漸走入實際的課程教學,關于傳播知識的方式和話題開始被人們越來越多提及和討論。移動互聯網時代,每當出現新傳播介質時就會迅速引爆適應時代的獨具特點教學方式的變革。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美術院校的學生好奇心強、思維活躍,更愿意接受新事物?;ヂ?、互享、互建的網絡藝術“微課”教學平臺能更好為美術專業理論及基礎課程教學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一、新媒介大量涌現下網絡“微課”課程建設發展現狀
我們在這里說的網絡媒介也就是一種網絡交流方式,數字網絡技術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媒體傳播技術,如微博、微信、QQ、論壇等。網絡新媒介是指利用數字網絡技術,通過互聯網、寬帶等渠道,向受眾者提供更方便快捷的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如現在大量的網絡直播、微信公眾號、APP等。如今網絡科技的快速發展,新媒介強勢介入到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智能手機、APP等不斷地改變著我們的學習生活方式,是拒絕還是接受?網絡傳播方式的改變繼而影響著我們對教育方法做出相應的調整和改變,這是無法回避的事實。
要真正實現互聯網在線課程教學與傳統教學很好地融合和改變,目前在實際教學工作中還存在一定的難度,需要我們一步步逐漸完善和解決。
(一)政策的支持有助于加快適合校本課程需要的互聯網微課課程教學體系建設
當前我國的高等教育從“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開始就十分重視網絡信息化的建設,教育部首次提出用5年的時間利用現代化信息手段制作并投放1500門國家精品課程于網絡公開平臺。國家教育信息化規劃中也再次強調“創新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機制,實現教育信息化可持續發展的思路,推動信息技術與高校教育的深度融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由此可以預見,國家關于在線課程的重視和給予的政策支持,有利整合實現教學資源網絡大環境下的共建、共享,為我們實現在線網絡課程奠定了政策基礎。微課的教學模式也是在探索個體學習的主動性,整合各方面的網絡教學資源建立課程體系,更好地給學生提供便捷、有效的學習,這也是未來教育發展的一個大方向。
(二)在線課程建設需要技術與服務的支持
互聯網的在線課程制作,對在線課程制作技術和網絡推廣服務方面都有著較高的要求,作為融入現代教學觀念的教師不僅需要自己錄制音視頻教學,還需編輯、推廣,大量增加了工作內容和難度,但這也是必須要去做的一項重要內容。在網絡技術與服務支持下的社交平臺日益活躍的今天,交流與互動日漸成為時下人們最便捷的方式,學生獲取知識信息資源的渠道,也不單單是一所學?;驁D書館就能解決需求,呈現出多元化的需求趨勢,比如,你可以通過網絡資源去一些相關領域的專家和教授的微課資源中去學習和提升自己,這就需要學校能夠提供更好的網絡服務資源。微博、微信、QQ、論壇等都逐漸成為我們開展教育搭建資源平臺的重要陣地,并且還可以不受時間、地點等因素的限制,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獲取知識的空間。這更進一步促進了互聯網信息服務的社會化方面與傳統媒介深度融合。
二、藝術實踐類課程教學與網絡微課教學的“多互”融合實踐
微課的創新點就是片段化的教學,在很短的時間里突出知識的重點,簡明扼要講解來激發同學們的學習興趣,成為大學生普遍認可和能接受的一種學習方式。傳統模式下的藝術教育,教師和學生之間只是單向地傳授和接受,學生始終處于被動接受的位置,也很難能與教師產生互動。目前高校推廣“微課”教學既是專業理論學習的另外一種獲取手段,又是課堂教學的一個強有力的補充。通過學生自主的有針對性的學習,可以不受時間、地點、場地的影響,相對自由地安排學習時間,隨時在線學習獲得高效的學習效果。網絡“微課”教學的平臺建設和實踐推廣,這樣做的結果就使得學生與教師在更多場景中得到多維度的交流互動和溝通,知識的深度得到拓展,甚至還可以在自主學習中得到更多的服務,高效與便捷構建起“微課”網絡學習的新方式。
藝術類實踐課程教學不同于其他專業課程教學,更強調學生在教與學過程中的直觀與互動,在實踐中提升藝術技藝和審美品質,將原先一維單向的師生交流轉變成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多維多向交流,從知識的被動學習逐漸轉為主動參與學習,并且形成師生共同參與人人都有表達的理想化教學常態。在美術專業基礎課程的教學改革方面,我院初步嘗試進行網絡教學和課堂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改革,如:目前錄制了色彩風景教學課程的系列微課,從風景寫生中的構圖到色彩觀察表達,再到藝術風格探索等一系列的微課視頻,在很短的時間就把這個課程中重要知識點進行簡明扼要的闡述,有助于學生在本課程學習前預習,在具體寫生教學實踐過程中對課程知識更有針對性的學習,同時及時收集同學的學習反饋和需求狀況,為同學們提供深入的專業性指導和判斷,這些在網絡交流中都能得到高效率的實現。另外還在美術史理論教學與傳統地域文化方面也做了一些微課教學結合的嘗試。從實際的效果來看藝術類的網絡微課課程不僅僅具備高度的共享性、高效性,還更應突顯微課教學有針對性學習的特點,在碎片化的學習方式中完成課程預習及知識的傳遞,更好地為課堂教學提供有力的支撐。另外教師網絡評講、交流答疑,學生作業網絡上傳和下載共享展示等互動教學活動達到了提高課堂學習效率的效果。微課利用的是同學們在課外的時間自主學習,還需教師對學生做相應的學習要求,學習后信息的及時反饋是我們老師掌握學習動態的一個重要方面。教師充分利用好師生之間的雙向互動來改善學生的被動學習狀態,并通過鏈接更多課程資源網提供給學生,有助于學生了解更廣闊的前沿藝術動態,切實穩步推進我院的網絡微課教學。
結語
當下音視頻、新媒體、移動終端設備的介入在豐富我們生活的同時也在不斷推動著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對教師的課堂教學帶來了一些新的挑戰和機遇。隨著網絡大數據時代的發展,現代化的教育改革仍有許多尚待解決的困難,如:上面談到的學生學習方式的養成教育以及學習持續性和延伸性的保持問題;適應時代的教師素質提升問題;對網絡課程內容的挖掘以及網絡監管維護和版權問題;等等。互聯網教學目前還不能完全取代傳統課堂面對面的教學,但從未來長遠的發展來看,多樣化的學習方式還是會有很多發展的空間,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不斷地去適應社會的發展,探索更多新的教學方案。
注釋:
*本文為重慶高等教育教改項目:基于烏江流域原生態文化資源的美術微課開發和平臺構建的教學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15314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