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蘇+陳麗芳
摘要:目的探討觀察穴位貼敷配合中藥熏洗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臨床療效。方法選擇符合診斷標準保守治療的病例,共計124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62例,對照組采用中藥熏洗加常規護理,治療組在對照治療的基礎加穴位貼敷。結果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5.16%,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2.25%,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關節疼痛癥狀及療效穩定性方面均優于對照組。結論穴位貼敷在配合中藥熏洗治療,緩解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疼痛有良好的協同效應,并能提高臨床療效,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骨性關節炎;穴位貼敷;中藥熏洗;臨床護理
中圖分類號:R684.3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17)09-0091-03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一種因關節軟骨退行性病變所引起的以膝關節疼痛、腫脹、骨質增生為主要表現的關節病變[1]。屬于中老年人易患的一種常見病、多發病?;颊叱S蟹磸桶l作的關節疼痛、晨僵、關節腫脹及關節活動障礙,尤其下蹲、上下樓時明顯,嚴重者膝關節畸形,影響正常的工作與生活。單純運用一種物理保守治療方法效果常不顯著,本科采用穴位貼敷配合中藥熏洗相結合治療,并強調治療期間的護理,能夠迅速的消除其疼痛癥狀,并能有效地降低復發,獲得較好的療效。本科對 2015年6月~2016年 12 月收治的124例骨性關節炎的患者護理效果進行個性化分析和總結?,F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124例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2組;觀察組62例,男20例,女42例;年齡38~84 歲,平均(59.86±9.24)歲;病程5~32 a,平均(18.26±6.07)a;對照組62例,男18例,女44例;年齡41~86歲,平均(61.21 ±8.63)歲;病程6~30a ,平均(16.50±7.28)a。2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疼痛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對照組實行中藥熏洗加常規護理,觀察組在中藥熏洗及常規護理的基礎上,根據個體證候特征,采用我院骨傷科研制而成的外用貼膏—《培元通絡貼膏》進行穴位貼敷中醫外治。
1.2.1中藥熏洗治療主要采用活血化瘀配合補益肝腎、強筋骨的骨科專用外洗方,方藥:獨活15 g,炒花椒15 g,羌活15 g,酒川牛膝15 g,伸筋草15 g,酒威靈仙15 g,桑枝15 g,絲瓜絡15 g,粉葛20 g,路路通15 g,酒木瓜15 g,丹參15 g,川芎15 g,透骨草15 g,防己15 g,醋延胡索15 g等,上藥加水2000 mL煮沸15 min取汁熏洗雙下肢治療骨性關節炎。在使用前,要將中藥熏洗療法的目的和意義及必要性對患者說明,以充分發揮患者的主觀能動性,增強其戰勝疾病的信心。熏洗注意事項:①排清大小便;②空腹或飽餐后不宜馬上進行熏洗;③水溫要適中;④ 膝關節以下肢體全部浸于藥水面下;⑤密切觀察患者反應。熏洗時則應該保暖,以免受寒,熏洗后可用毛巾裹著患肢,便于保暖,以免患者因受寒而加重病情。每日熏洗1次,每次30 min。
1.2.2穴位貼敷治療選穴(膝關節取血海、陰(陽)陵泉、三陰交、足三里等,每次取2~3個穴位或壓痛點。將培元通絡貼藥膏,取3 g放在專業穴位敷貼膠布上,貼敷于上述穴位上,敷貼時間4~6 h,隔日1次。
1.3護理方法
1.3.1穴位敷貼療法的護理① 治療前應認真評估患者局部皮膚有無破損、皮疹、水腫及過敏;②詳細告知患者敷貼治療期間的注意事項,如:不宜沖冷水浴及游泳;③如果所貼的穴位出現過敏反應,可用丹皮酚軟膏涂擦局部以緩解過敏癥狀,如過敏反應無緩解則停止治療,及時做好處理并記錄。
1.3.2功能鍛煉老年人因為肌肉萎縮、肌力下降,所以降低了對關節功能的保護,導致關節不穩定而引發骨性關節炎?;颊呱钭岳砟芰ο陆档闹饕蚴翘弁此逻\動器官的廢用,使肌肉進一步萎縮,病變進一步發展,如此陷入惡性循環。通過功能鍛煉可增加膝關節周圍肌肉的肌力,打破惡性循環,促使病情好轉。功能鍛煉對患者活動能力的改善也是十分有效的。具體運動方法是,①鍛煉股四頭?。鹤⑽簧熘毕リP節,重復做抬舉與放下動作;② 收放鍛煉:坐著,在膝間放置一棉墊,將雙膝關節屈曲,重復做收放動作;③ 外展訓練:側臥位,伸直膝關節,反復做外展向上與放下動作。以上每個動作3次/d,每次20遍。
1.3.3健康教育共同建立一個長期保健計劃:①使患者了解絕大多數預后良好,消除其思想負擔。②告誡患者避免對本病不利的各種因素,建立合理的生活方式,如保護受累的關節,平常不能坐、站、跪、蹲太長時間。不宜穿高跟鞋和進行劇烈的運動,上下樓梯不宜多,最好能避免,特別是關節腫脹時更應注意。患肢不要伸屈和負重,可用護膝來保護和加強關節的穩定性,衛生間使用坐便架。為了避免關節變形,膝內翻的楔形鞋墊,睡眠時不要在膝下放置枕頭。膝部不宜受寒,要注意保暖。③飲食最好以高鈣食品為主,保證老年骨質代謝的正常需要.必要時補充鈣劑。④減輕體重,減少關節的負荷,體重超重會使膝關節和腰背部疼痛更加劇烈.因此建議最好能通過運動來減肥,利于減少關節所承受的壓力,從而避免了不必要的傷害。同時,可用柔軟的鞋墊,和使用手杖、助步器等協助活動,以減輕膝關節的壓力。⑤疼痛時還可用熱毛巾、暖水袋熱敷或是泡熱水澡來緩解疼痛或僵硬。
1.4統計學方法數據統計分析采用SPSS 13.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2.1療效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痊愈:患膝關節疼痛、腫脹消失或基本消失,活動功能恢復正常;好轉:患膝關節疼痛、腫脹減輕,運動功能好轉;無效:關節疼痛、腫脹無變化。
2.22組治療結果見表1。
3討論
骨性關節炎與年老體衰,長期勞損,外感風寒濕邪有關。其病機主要有肝腎虧虛、瘀血阻滯、痰瘀互結、風寒濕外邪侵襲。針對以上病機,本院骨傷科主要采用活血化瘀配合補益肝腎、強筋骨中藥熏洗雙下肢治療骨性關節炎。長期的臨床實踐證明:中藥熏洗可明顯改善雙下肢肢體循環,改善關節局部營養,有效地消除關節滑膜炎癥,改善骨內微循環,降低骨內壓,從而有效地緩解關節疼痛癥狀[2]。
穴位貼敷也是中醫灸法之一,也可稱為天灸,具有穴位刺激和藥物吸收的經絡藥物雙重調整作用。穴位貼敷可通過藥物吸收的直接作用和穴位刺激激發經氣的間接作用以達到治療目的,中藥直接敷貼,效力強滲透性好,藥液容易進入肌層,從而改善微循環,消除代謝淤積產物,解除肌肉痙攣,使炎癥水腫消除,達到止痛恢復組織細胞功能的作用。
“培元通絡貼膏”是本院骨傷科在古方《代灸膏》基礎上加減化裁研制的中藥膏劑。藥物組成:主藥附子、仙靈脾、枸杞、延胡索、肉桂、黃芪等打碎研磨成粉末,按照比例用老生姜汁調配,調成膏狀備用。主要用于中藥穴位貼敷,該方遵循祖國醫學理論,在經絡學說的指導下辨證論治,因人制宜、注重個體化,加強了補腎培元的作用,更配以疏經活血、通絡止痛之品,具有培元扶正、祛邪通絡之功效。
本文就運用穴位貼敷配合中藥熏洗緩解骨性關節炎的臨床療效,探索安全、有效、簡便的臨床護理方法,對骨性關節炎不同的臨床癥狀療效滿意,值得進一步推廣運用。
參考文獻:
[1]馬志杰.內外結合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41例療效觀察[J].新中醫,2007,39(1):26-27.
[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政司.中醫護理常規、技術操作規程[M].北京.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