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雪娜
中圖分類號:G623.71
《音樂新課程標準》指出“審美體驗為核心,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注重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愛好及情感”等,即強調在生動有趣、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中,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音樂實踐,在尊重學生個體的不同體驗和學習方式中,獲得愉悅的學習體驗,形成良好的審美能力和創造性思維。通過音樂教學,使學生掌握淺顯的音樂基礎知識和簡單的音樂技能,讓學生在愉快的音樂實踐活動中,感受音樂、理解音樂、表現音樂、創造音樂;通過音樂教學,陶冶情操、啟迪智慧,激發學生對美的愛好與追求,使學生逐步地成為音樂的愛好者。
因此,我要還給學生失去了的朝氣和活力,改變過去的陳舊落后的教學觀念,改變單純以知識傳授與技能訓練為主的音樂教學形式。以豐富多彩、生動有趣的音樂實踐活動,采取形式多樣、充滿趣味的教學形式,引得學生來積極的參與與體驗,享受音樂的愉悅,從中獲得學習的樂趣,使學生能在以愉快為核心的多種情感的激勵下,促使其情知的緊密相融。
一、“趣”在語言交流中
語言是交流的工具,具有形象性的特點,形象化的語言是人容易理解,更容易體會。
1、運用故事激興趣
故事具有非常大的魅力,它深受小朋友們的喜愛。在教學中,我將音樂教材中的一些內容編成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故事導入新課,使教學過程故事情節化,創設一種良好的課堂情景,讓學生輕松愉快進入角色,為新課的教學做好鋪墊的作用,而且,也便于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掌握、體會、表現及創作。
2、兒歌謎語增樂趣
兒歌、謎語是深受學生喜愛的文學形式,在教學中我將一些難于記憶或趣味性不強的歌曲內容編成形象、生動的兒歌或謎語,以引起學生的興趣。
3、交流討論添情趣
《音樂課程標準》中提到“每一個學生都有權利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學習音樂、享受音樂的樂趣,參與各種音樂活動,表達個人的情智。”每個學生的生活環境、學習方式、知識經驗都不同,因此他們對樂曲所表現的情緒和內涵有不同的感受、理解和看法,對歌曲的演唱和處理上也有不同的方法。在教學中,我常讓學生說說自己對作品的感受、理解,向老師和同伴交流自己對該作品的情感體驗和創造、想象。
二、“趣”在活動體驗中
1、吹吹奏奏 體驗樂趣
器樂教學是小學音樂教學內容的一部分,它對于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發展音樂才能,培養良好的音樂審美情趣與審美能力,促進智力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在音樂教學中,將一些枯燥乏味的音樂知識、技能運用于樂器演奏的實踐中,以豐富音樂活動的內容增強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在完美的音樂形象再現中提高學生感受音樂、理解音樂、表現音樂的能力。
2、玩玩游戲 感受樂趣
游戲是兒童喜聞樂見的娛樂形式,其趣味性強,是深受兒童喜愛的活動。他們可以在動中學、玩中學、樂中學。德國音樂教育家卡爾·奧爾夫主張:“讓孩子在玩中學習音樂,運用游戲的方式,通過語言、動作、表演和音樂的全面有機結合,提高學生的音樂素質,去學會音樂、掌握音樂。”在音樂教學中,為學生創編適合其年齡特征和接受能力的音樂游戲,使他們在娛樂中學習音樂知識,提高技能,發展智慧與才能。
三、“趣”在媒體傳遞中
1、巧借圖畫促想象
美術和音樂都是向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重要手段,音樂是聲音的藝術,美術是形象的藝術,它們都反映一定社會生活,表現一定的思想感情,以達到境中感知,境中悟性的目的,便于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掌握、體會、表現及創作。
2、自制動畫激情感。
隨著社會的進步,科學技術的發展,生活條件的改善。現在的學生已不再滿足于傳統的“粉筆+黑板”的教學模式了,抽象的音樂理論、虛幻的音樂形象會使學生的學習熱情漸漸“降溫”。教師應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合理的運用各種現代電教媒體使教材生動化,使各種虛幻的音樂形象生動地展現出來。
四、“趣”在自由創造中
1、巧用人體樂器
以“動”來帶動聽覺欣賞,即邊聽音樂邊用動作表現音樂,使學生的思維在動作的支配下處于興奮狀態,從而注意力集中在聽音樂上。俄國作曲斯特拉文斯基曾說:“離開動作的音樂是無法想象的。”這說明二者是互相聯系的。
律動就是請學生聽著音樂,感受音樂,并根據音樂的節奏、速度、力度、情緒等的變化,將整個身體當做樂器,有控制的做出各種幅度和力度動作,重新表達出他所聽到的樂曲。在學生的眼里,音樂課是處于次要的地位,不需要動腦去想,用耳去聽,用手去寫,因此,在教學活動中,總是喜歡東摸摸西敲敲,轉來轉去的。我就抓住學生的這些特點,進行律動教學。
2、施展個性才華
“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教育教學重點”。這是江總書記在99年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創新精神就使人敢于創造、勇于創造和善于創造,有一種創造的膽識和氣魄。這是新時代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我們新課程標準中的一個重要目標。因此,在小學音樂課中開展音樂創作教學是必然的。就是運用音樂知識與技能,通過豐富的聯想和想象,產生靈感,迅速、快捷的捕捉新的藝術形象,并把它表現出來。
在實踐中主要有下列幾種:
(1)真情演繹
新課程標準指出“表演是實踐性很強的音樂學習活動,在教學中應培養學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及綜合性藝術表演能力,發展學生的表演潛能及創造性潛能。”小學生天性好動。利用這一特點,把表演融入教學,增加課堂情趣,培養他們的即興創造力 并以飽滿的情趣投入到活動中,以提高學生的音樂素質。
(2)趣味節奏。
在教學時,讓學生根據樂曲旋律、節奏要求、歌詞或塑造某一藝術形象創編節奏。
上述這一系列的創作活動提高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促使他們及時地將知識、技能轉化為感受音樂、理解音樂、表現音樂、創造音樂的能力;而且通過動手、動腦、動口,主動參與音樂創作實踐活動,較好地發展了聯想和想象能力,培養了體驗情感、表達情感的能力。
經過一年的摸索實踐,我感受到自己在教學上得到了很多寶貴的經驗:趣味策略地實施促進了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與發展,尤其是由于我們重視音樂人文與音樂情感的體驗,強調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身心發展規律組織教學,把學生的需求擺在教育設計的中心,讓他們真正享受到了充滿趣味愉悅氣息的音樂學習生活。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本策略的實施,使絕大部分學生對音樂課表示“很喜歡”或“喜歡”,許多學生由過去的“要我學”變成了現在的“我要學”,學生的審美情趣、欣賞能力和表演水平都比過去有所提高;學生對音樂的理解,過去很少有發自內心獨特的看法,而今大部分學生都能積極去面對新的作品,并能通過獨立反思,生生合作等自選各種有效的方法去感悟、理解音樂。在校藝術節、十佳歌手、節日的表演或每周小舞臺等表演中,他們都能積極報名參加,認真準備、投入地演出,而且“演”技比過去提高了,演得形式豐富了,內容也深遠了,可見學生的審美層次、對音樂的感悟能力正在不斷提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