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的發展時期,列車的運行速度不斷提高,高速鐵路的總里程不斷增加,對于鐵路部門的運輸安全和應急通信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旦列車在行駛過程中遇到突發事故,應急通信系統必須能夠迅速將現場信息傳遞到指揮中心,做好及時的應對和處理。本文對高速鐵路應急通信系統的結構和接入技術進行了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新時期;高速鐵路;應急通信系統;技術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7.19.125
0 前言
近年來,伴隨著鐵路事業的發展,列車的運行速度持續提高,將我國鐵路帶入了高鐵時代,高速鐵路能夠大大縮短人們的出行時間,更加高效,更加環保,不過對于鐵路系統的應急通信保障能力要求也更高。為了確保在遭遇突發性事故或者自然災害時,能夠迅速在組織救援工作,需要對應急通信系統進行完善。
1 高速鐵路應急通信系統結構
1.1 網絡結構
在鐵路通信系統中,通信網分為兩部分,一是主干網,指存在于鐵道部、鐵路局以及調度區間之間的通信網絡,采用的是網狀結構或者分層樹形結構,能夠為點到點的通信提供便利,通信方式靈活,通信容量巨大,通信距離也較長,通常會選擇光纜作為傳輸介質;二是基層網,主要負責調度區間與各個車站的通信,多采用星型網絡結構。由于基層網覆蓋面光,考慮成本問題,并沒有完全實現光纜改造,采用的依然是光纜與同軸電纜混合傳輸的模式。
1.2 系統構成
一是應急救援中心設備,可以實現視頻接入、多線路通話、靜態數據傳輸等功能;二是車站側設備,主要負責語音通話、數據信息傳輸和轉發,也可以實現視頻寬帶數據的接入;三是現場設備,可以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實現現場數據、語音和影像的傳輸[1]。
2 高速鐵路應急通信系統接入技術
2.1 電纜接入
電纜接入通常被用于鐵路系統的應急通信和施工遠程指導,以1.5km為間隔,設置區間通話柱,利用區間電纜連接來年的兩端的車站機械室。受區間通話柱質量的影響,這種接入方式的速率有限,在許多新建的高速鐵路中已經不再使用,而是以有限寬帶的方式取代現有的通話柱,設置便攜式SHDSL調制解調器,經區間接線柱與小站SHDSL調制解調器,接入到SDH 2M傳輸設備中,提供基于2M信道的數據傳輸功能,使得數據傳輸的質量和速率大大提高。
2.2 光纖接入
光纖接入與電纜接入的設備構成并沒有很大的差別,只是將傳輸媒介更換成了光纖,現場通信人員能夠通過相應的接入設備,利用光纖加光Modem的方式,將數據、語音和圖像等傳遞給區間接入點2M通道或者車站控制室,再經專用通道,接入鐵路局應急中心系統。相比較電纜通信,光纖接入在信息傳輸的容量、質量和速率等方面有著明顯的優勢,接入距離可以達到數十上百公里。不過,考慮到需要在應急現場和區間接入點之間架設臨時光纖,光纖布放的時間直接影響著應急搶險的效率,當光纖的長度較大時,應急搶險工作很容易陷入僵局。考慮這種情況,通常會將光纖接入方式應用在新建鐵路事故現場距離機房不超過2km的范圍內,若事故現場距離通信機房的距離在200m以內,也可以直接從機房DDF接2M線,與現場應急通信系統連接[2]。
2.3 無線接入
無線接入主要是利用現場綜合接入設備,通過無線網絡,將數據信息接入基站,傳輸到車站或者區間接入點,然后經專線接入應急中心系統,其基本結構所示。無線接入的方式可以提供大容量、高速率的數據和語音業務,業務接入的速度非常快,而且不會如同光纖接入一般會受到布線距離的影響。不過,無線接入需要在事故現場設置臨時的,能夠與基站天線對接的天線,對于應急通信人員的專業素質和經驗有著較高的要求,一般被用于新建高速鐵路中,有效接入距離在2-3km,要求區間內的障礙物較少。
2.4 衛星接入
衛星接入相比較地面通信系統存在較長的延時,但是其本身的覆蓋面極其廣泛,廣播性能優秀,數據的傳輸不會受到地理條件的限制,而且組網方式靈活,便于推廣新技術,具備穩定的通信標準和成熟的技術模式。
不過與其他幾種接入技術相比,衛星接入的成本更高,設備體積相對龐大。想要將設備運到事故現場存在一定的難度,必須利用專用的儀表實現對衛星的有效操作,專業性更強[3]。
3 結語
總而言之,對于高速鐵路而言,安全是必須放在首要位置的問題,穩定通暢的應急通信系統是保障鐵路運輸安全的前提,必須得到足夠的重視,對通信技術進行創新,對通信系統進行完善,提升通信的效率和質量,為事故處理提供良好的保障。
參考文獻:
[1]馬輝.GSM-R技術在鐵路應急通信系統中的應用[J].鐵路技術創新,2011(s1):24.
[2]謝慶楚.鐵路應急通信系統發展方向探討[J].高速鐵路技術,2011,2(06):1-3.
[3]郭清宣.高鐵時代鐵路應急通信系統技術分析[J].科技視界,2012(06):102-103.
作者簡介:許小平(1984-),男,陜西渭南人,本科,研究方向:高鐵通訊綜合維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