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
摘 要:“智慧校園”,是將云計算、多媒體、web2.0、物聯網等新技術引入學校的教學、管理和服務等一系列活動中,以實現教學方式的轉型與管理、服務模式的創新,提升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最終為高校教育戰略的實現提供堅實支撐。智慧校園的建設是一個持續發展的過程,貫穿在教學、管理、環境和數據分析等幾個方面,即需分別實現智慧教學、智慧管理、智慧環境和智慧分析。
關鍵詞:云計算;智慧校園;信息化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7.19.208
智慧校園的三個核心的特征:一是為廣大師生提供一個全面的智能感知環境和綜合信息服務平臺,提供基于角色的個性化定制服務;二是將基于計算機網絡的信息服務融入學校的各個應用于服務領域,實現互聯和協作;三是通過智能感知環境和綜合信息服務平臺,為學校與外部世界提供一個相互交流和相互感知的接口。
1 智慧校園的組成
(1)我院在通過云計算實現智慧教學方面,主要包含如下方面的內容:通過全院推廣的藍墨云班課軟件建設智慧教室,實現資源開放共享的數字化學習環境;實現在線學習、自主學習、移動學習、協作學習等創新教學模式;借助微課等視頻通信技術,跨越時空的限制,實現異地同享一個課程的“同步課堂”。
(2)我院在通過云計算實現智慧管理方面,主要包含如下方面的內容:通過藍墨云班課實現協同辦公與統一通信,向師生員工提供一站式服務、移動互聯服務;基于節能環保、確保安全的理念,建設綠色校園、平安校園;通過校企合作,產學研結合,促進研究成果向生產力的轉化。建設智慧環境,通常需包含如下內容:引入RFID、環境監控等物聯網技術,實現校園環境的透徹感知:包括人與物的感知、物與物的感知等;建設有線無線融合的網絡,支持用戶泛在接入,實現終端與系統、人與人之間的高速互聯;建設校園云平臺,構建云資源池,提供計算資源、存儲資源、教學資源按需獲取和開放共享的平臺。
(3)我院通過藍墨云班課對實現智慧校園分析:通過大數據技術,實現校情分析、輿情分析、數據挖掘、量化評估等,為教育管理決策提供有力的支撐;此外,大數據技術還可應用與學習分析與教學評估當中,提高教學效率,提升教育質量。
2 智慧校園標準建設分析
(1)建成先進的網絡基礎設施。我院在整體規劃新校址有線校園網絡,實現有線網絡校園覆蓋全部建筑,核心設備冗余備份,主干帶寬提高到 10G以上;建成先進的校園無線網絡,逐步實現無線網覆蓋全校所有建筑以及校園主要室外空間;全面建成先進的IPv6校園網絡,實現與CERNET2主干網互連,開展下一代互聯網的試商用;建成先進的云數據中心;基本完成學校物聯網和三網融合的建設。
(2)建設校園藍墨云班課平臺。基于云計算技術建設校園藍墨云班課平臺,實現服務器、存儲、桌面等資源的虛擬化和高效管理、調度,提高資源的利用率。為應用層的服務提供統一的承載,提高應用軟件的部署速度。部署桌面云,提供云課堂和辦公云服務。提供校園云盤,為老師和學生提供存儲與共享服務。
(3)建成高效的管理信息系統。建成適應學校特點和需求的各類應用系統,涵蓋教學、科研、管理、學生、后勤服務等多個方面。建立教學資源平臺和科研協作綜合平臺;完成OA系統建設,全面推行無紙化辦公,電子校務管理達到 90%以上;完成校園一卡通和多媒體教學等系統的擴建。
(4)建成豐富的數字化資源庫。加強優質數據資源和特色資源的建設,使優質資源的比例達到 50%以上。完善學科資源庫、教學資源庫、科研數據庫、圖書資源庫、檔案資源庫,使資源庫覆蓋全校所有學科,教學和科研方面對資源庫的使用率達到 90%以上。
(5)建立有效的安全防護體系。建立網絡安全防護體系,確保基礎設施安全、系統安全、數據安全、應用安全和資源安全等,確保學校重要數據和應用系統具有抵抗災難的能力,為學校各項業務的正常運行提供可靠保證;建立7*24小時網絡和信息系統實時監控體系和服務體系,為全校師生提供有效安全保障服務。
3 總結
信息化運行支撐平臺建設是智慧校園提供智慧應用與服務的基礎。有線、無線、VPN全覆蓋的網絡環境,能夠實現泛在的感知信息接入和多源信息互聯,為智慧校園的建設做好網絡基礎;構建基礎信息數據庫、資源與業務數據庫以及數據倉庫,能夠統一基本數據、記錄過程數據、積累歷史數據,為智慧校園的建設做好數據基礎;本文介紹的基于藍墨云班課的數據平臺正是基于此目的,同時還給出平臺搭建和管理過程中的具體實踐。今后我院工作的重點是,在結合物聯網技術將物理基礎設施和IT基礎設施普遍互聯起來的同時,將實時監控獲得的大量數據利用云計算平臺來處理,真正實現智慧校園,促進學校的跨越式發展。
參考文獻:
[1]榮榮,楊現民,陳耀華,趙秋錦.教育管理信息化新發展:走向智慧管理[J].中國電化教育,2014(03).
[2]宓詠,趙澤宇.大數據創新智慧校園服務[J].中國教育信息化, 20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