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琦展
【摘要】文化自覺是文化的自我覺醒、自我反省、自我創建。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文化自覺對語文教師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同時也賦予了語文教師新的使命,促使語文教師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
【關鍵詞】文化自覺;使命;語文教師;文化代理人
所謂文化自覺,是借用我國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的觀點,它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歷史圈子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對其發展歷程和未來有充分的認識。換言之,文化自覺是文化的自我覺醒、自我反省、自我創建。費先生曾說:“文化自覺是一個艱巨的過程,只有在認識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觸到多種文化的基建上,才有條件在這個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確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經過自主的適應,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長補短,共同建立一個有共同認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多種文化都能和平共處、各抒所長、連手發展的共處原則。”用費先生自己所說的一句話來對文化自覺歷程進行概括就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2]p2
文化自覺不僅是對文化的自我認知、自我定位、自我判斷和自我創造,而且需要正確處理好自己的文化與其他民族文化之間的關系,理解和接納多元文化并能和平共處,對話溝通,取長補短,共存共榮,使主體性的人獲得健康而長期的發展。文化自覺是一種深刻的文化思考,是一種崇高的道德追求,一種具有高度人文關懷和社會責任感的文化理念。
教育通過文化傳承造就人性,培育新人,教師的職責就在于以其所領悟與感受到的文化中的智慧與力量去啟迪學習者的心智。具有文化自覺的語文教師在這一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尤為重要。語文教師的文化自覺就在于對文化內涵的深刻理解與把握,對文化在解決現實社會人生方面所發揮作用的充分認識,并能以此啟迪學生的智慧,使學生更好地生存與成長。在新課改的今天,語文教師應該具備怎樣的文化自覺與使命?
一、自覺了解世界多種多樣文化的特色和發展趨向,自覺地維護文化有生命力的歷史和傳統
應該承認,當今相當一部分語文教師的文化素養很難適應新課程的要求。由于各種原因,不少語文教師學養貧弱,浮躁膚淺,從而造成了他們在新課程中的難作為或不作為。教育,包括知識內容的傳授、生命內涵的領悟、意志行為的規范,并通過文化傳遞功能,將文化遺產教給年輕一代,使他們自由地生成,并啟迪其自由天性。因此,教育的原則是通過現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導向人的靈魂覺醒之本源和根基,而不是導向由原初派生出來的東西和平庸的知識。傳遞文化遺產等教育目的的實現,全都要依賴于語文教師的文化素養——豐富的文化心靈、進步的文化精神、純凈的文化氣質、機敏的文化智慧、精致的文化細節等。
文化自覺要求語文教師不光要自覺地了解本民族文化所具有的特色和發展趨向,也要自覺地了解世界多種多樣的文化的特色和發展趨向,主動自覺地維護這些文化有生命力的歷史和傳統,使之得以延續并發揚光大,同時也增加自己文化素養的高度、厚度和廣度。這是文化自覺的第一層含義。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外來文化的滲透影響,學生有時會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感到迷茫。比如李密的《陳情表》可說是中國“孝”文化的典章。然而在學習《陳情表》時,學生并不能很好地理解里邊的孝道。這時候,教師不光要自覺地了解并向學生解釋清楚“孝”所具有的特色和發展趨向,了解它反映了漢魏隋唐時期,“以孝治天下”的孝治思想逐漸走向理論化、系統化,由事親的人倫家庭的“孝”向事君的政治化的“忠”轉變,也應聯系西方國家對“孝”的理解,將二者加以比較:西方注重理性和法制,政府或統治者不會過多關注孝道,中國人“父母在,不遠游”的觀念對他們不產生影響;西方人重視自己精神的獨立,更愿意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中國傳統的“仁義禮智孝”中的“孝廉”也不會對入仕者產生影響。這樣一聯系比較,學生自然就深刻理解了《陳情表》透射出來的孝道千百年來更為世人所景仰、所追崇的意義了,從而更深入地了解中國的“孝”文化源遠流長,閃耀著人性的光芒,千百年來一直作為倫理道德之本、行為規范之首而備受推崇,并且自覺地維護這種文化傳統。
二、自覺進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具備自我更新的文化自覺能力
文化自覺首先要求語文教師要有自知之明,經常自我反思。中華文化向來不乏自省精神,如“改過不吝”(《尚書》),“君子以反身修德”(《易》),“自勝者強”(《老子》),“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論語》),“吾日三省吾身”(《曾子》),“吾善養吾浩然之氣”(《孟子》)……這些思想形成了中華文化獨特的內家功法,都強調提高自身價值要通過慎言、慎行、慎獨的實踐來修身。修身才能使人超越原生狀態而進入自覺追求崇高的境界,就像孔子那樣“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順”,以至于做事“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這種文化精神就要求語文教師能夠自覺地進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勇敢地面對教育、教學和自我,思考教育、教學和自我所存在的一切問題。在新課改的現實背景下,語文教師應該做足適應改革的心理準備。
一方面,語文教師要形成自己的個人風格,總結反思個人的教育教學經驗,保持教師個人的獨立性。另一方面,教師要具有一種文化自覺的能力,不僅自覺檢視自身文化,還要有對社會文化的關注與批評的意識和能力。這些都構成了語文教師文化的一部分。尤其在新課改的背景下,語文教師專業發展要求教師具備自我更新的文化自覺能力。這是一種教師自身進行文化理解、文化批評過程中體現出來的文化自覺的特殊文化活動方式。“自我更新取向的教師專業發展,是指教師具有較強的自我專業發展意識和動力,自覺承擔專業發展的主要責任,激勵自我更新,通過自我反思、自我專業結構剖析、自我專業發展設計與計劃的擬訂、自我專業發展計劃實施和自我專業發展方向調控等實現自我專業發展和自我更新的目的。”
所以,要適應課程的新發展,語文教師應該苦練內功,全面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要促使自己形成專業發展的自我意識,優化內在專業結構,逐步走上自我更新的專業發展道路,在反思性教學的實踐中,在終生學習的過程中不斷成長。endprint
三、語文教師需要重新定位自己文化自覺的角色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在文化自覺的要求下,語文教師的角色需要重新定位。
周德禎在《教育人類學導論——文化觀點》一書中提到:“站在21世紀的起點位置來看,文化顯然是既統整而又多元不統整的……在一個非統整性文化的社會,教育又該如何?要解答這個問題,可以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新舊文化交替時,教育的角色需要重新定位,另一是了解不同族群及不同階層對教育的觀點和需求,以發展合適的教育模式。”新課改的背景下語文教師的角色需要重新定位,其角色及表現的變化應使得語文教師呈現出更加鮮明與獨特的文化。
首先,教師是“代”者。由于語文教師自身的認知水平及閱歷的優勢,對某些精英的或是大眾的文化教師總是先于學生進行文化理解,所謂“聞道在先,術業專攻”。在文化不斷更生交替之際,語文教師的“文化代理人”角色應定位為:準確掌握新舊文化的變化——據此來進行文化理解與文化傳遞。新課改要求教師要培養民主的、合作的、開放的文化,并不是說新課程要求的,語文教師才必須去做。這是基于一個文化背景與語文教師的角色屬性來定的。
其次,語文教師是“理”者。在眾多文化影響因素中,除了教材等主流意識形態媒介對教師的文化作用以外,校園文化、學生亞文化等非主流文化對語文教師文化的影響同樣重要。在這個多元文化的時代,語文教師要時時思考應該向學生傳遞一些什么,能夠向學生傳遞一些什么,實際上又向學生傳遞了一些什么等。萬物都是矛盾的萬物,文化亦是矛盾的文化。語文教師文化重建面臨的真正考驗不僅僅在于如何對傳統文化進行很好的傳遞,更重要的是,當面對多元文化的世界時,語文教師對于某些文化中矛盾的雙方面該如何去“理”,如何進行文化選擇與批評。
還以《陳情表》為例,教師既要讓學生理解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孝”文化閃著人性光輝,也應讓學生認識到西方的養老制度有利于經濟的發展。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人口老齡化受到全世界的關注,養老問題日益嚴重,在這種形勢下,中西兩種“孝”文化要取長補短,共同發展,這樣才能促進社會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而這種進步往往與語文教師的實踐智慧與個人文化修養密切相關。所以語文教師更應該關注自身的文化積淀、文化批評,具備文化自覺、文化知覺、文化理解、文化批評的能力。
語文學科是主觀性很強的學科,語文教師文化的獨特個性較其他學科的教師文化更為突出。文化自覺不僅對語文教師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同時也賦予了語文教師新的使命,促使語文教師重新把自己的角色定位在“文化代理人”的位置上,成為文化自覺的引導者,引導學生追求民族精神、民族文化之根,樹立多元文化認同意識,在揚棄中創新。
【參考文獻】
[1]費孝通.對文化的歷史性和社會性的思考[J].思想戰線,2004,30(02):1-6.
[2]費孝通.論文化與文化自覺[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5:2.
[3]周德禎.教育人類學導論——文化觀點[M].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9:250.
[4]葉瀾,白益民,王枬,等.教師角色與教師發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學出社,2001.
[5]徐書業.文化自覺——教師專業發展的未來趨勢[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4(02):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