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美華



【摘要】提高化學課堂教學有效性,設計有效課堂作業可以簡約課堂,增進學生對化學基本概念的認識,促進化學基本觀念的形成,并有效地建構元素化合物知識,形成化學科學素養。
【關鍵詞】高中化學;課堂作業設計;基本概念;基本觀念;元素化合物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教學觀念在不斷地更新,提出優化課堂作業設計,從而優化教學效果。在教學中設計有效的課堂作業可以簡約課堂,優化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化學素養,提高學生綜合應用化學知識的能力,有助于學生改變學習方式,形成探究能力,在積極的情感體驗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促進化學基本概念的認識
在化學教學中為了增進學生對化學基本概念本質的理解,在相應教學片斷中設計課堂作業效果會很顯著。為促進學生對基本概念的認識,教師應當將核心概念的理解轉化為對具體課堂作業的高水平探究活動,引領學生主動地去探究,積極地去建構。為此,教師應該使作業設計問題和深層的理解力之間保持統一性,作業活動不僅要吸引學生親自去“做”,更要促進學生在“做”中深入地“想”。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和觀念水平來選擇作業活動內容。教師可以通過觀察學生在作業活動中的表現來推測其對基本概念認識的情況。
例如對于物質的量濃度概念的理解。學生對溶質的物質的量還是比較容易理解的,而對單位體積溶液就不是那么好把握。教材(魯科版必修1,下同)在本課題對應的“練習與活動”欄目中設計了這樣的題目:106g碳酸鈉溶于1L水中所得溶液與1molNa2CO3溶于水稀釋成1L溶液相比,物質的量濃度是否相等?我們先來感受此題設計的妙處:①106g必須先化為1mol,對于高一新生來說不那么容易,考查物質的質量與物質的量的轉化;②前者用物質的名稱,后者用物質的化學式,也是對化學學習的鞏固和提升,抓住了學生學習化學的弱點;③此題的關鍵與最妙處是1L水與1L溶液的本質區別,也是學生最容易混淆、犯錯的環節。教師在進行到該教學片斷時,即時選用該題來理解物質的量濃度概念是最恰當的。如若教師將該題設計為課后作業,讓學生回家自己思考,那就會有很大一批學生沒有辦法正確解決,會形成事后補救的局面,恐怕比課堂教學中立即使用該題來對物質的量濃度概念中單位體積溶液的理解效果更不明顯。
化學概念不能以現成結論的形式出現在教學過程中,應當隱于化學課堂作業設計中,并隨著課堂作業設計層次的推進而發展和深化基本概念的理解。在教學中設計有效的課堂作業,能夠潛移默化地促進學生對化學基本概念的認識,達到有效的課堂教學,在實際教學中課堂作業設計是否有效直接影響教學目標的達成。
二、有利于化學基本觀念的培養
化學基本觀念是在對基本概念和化學反應實質深入理解的基礎上,通過不斷地抽象概括而形成的。促進學生化學基本觀念的形成,教學中要求教師首先要具備學科觀念意識,才能在化學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化學基本觀念的培養,促進學生對化學學科本質的理解。基本觀念的培養過程就是學生積極思維、主動建構的過程,而簡單地灌輸和說教對觀念的形成是沒有作用的。這就要求教師在化學課堂教學中重視學習活動中觀念的培養,促進學生深層次的認識、參與活動和積極的情感體驗,即在課堂教學中設計作業活動,有機會將抽象復雜的觀念進行實踐,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驅動力,促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并在學習活動中形成基本觀念。
例如,“氧化還原觀”貫穿于整個高中化學學習中,但由于氧化還原觀抽象,學生對它的認識和應用存在很大的難度。我在化學課堂教學中為了使這一觀念的形成具有有效性和針對性,設計了相應的課堂作業,為后續的元素化合物知識、元素周期律等的學習架設了一座橋梁。在“氧化劑和還原劑”教學中,要讓學生形成氧化還原觀,應從學生熟悉的化學知識入手,再來深化氧化還原觀的培養。高一的學生已經通過初中化學的學習初步認識了氧化還原反應的概念(從得氧失氧的角度),進入高中化學學習將氧化還原概念的認識提升為化合價的升降。教材編排中已經有意識地將學生所熟知的化學方程式分成兩組,直接呈現氧化還原反應與非氧化還原反應的不同。
教師在備課時,對這一教學片斷進行設計不必挖空心思另辟蹊徑,教材中編排的例子就是學生所熟知的,用好教材中本身的設計就能夠使學生感受和體驗氧化還原反應與非氧化還原反應的不同,分析兩組化學方程式的化合價變化規律,認識氧化劑、還原劑基本概念,再體會氧化還原反應的實質——電子得失,通過這一事例分析讓學生建立氧化還原觀。
組織課堂作業活動的目的,不僅在于作業活動是促進知識向深層次觀念發展的主要途徑,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深層次地認知參與和積極的情感體驗,還在于作業活動可以使學生有機會實踐復雜的行為表現,展示出其超越事實的基本理解,形成化學基本觀念。化學基本觀念是在對核心概念和典型事實深入理解的基礎上,為學生的思維活動指明方向。學生通過這樣的基本理解能夠把具體例子與更廣闊的思想相聯系,當遇到新的事實時,他們就會深入理解觀念并逐漸形成觀念性的理解力。綜合考慮學生原有觀念與將要建構的觀念之間、原有具體性知識與將要學習的具體性知識間的差距,設計一組有層次的結構性課堂作業,設計層層遞進的問題鏈,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具體知識,生成與發展化學基本觀念。
三、元素化合物知識的建構
元素化合物知識內容特別多,很多學生學習化學有困難都是因為化學方程式記不住或者記不準。教師和學生應該在化學教學和學習中找到一種理解記憶的方法。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中的四大因素。協作是對學習資料的搜集與分析、假設的提出與驗證、學習成果的評價直至意義的最終建構,協作發生在學習過程的始終,對整個化學教學課堂均有重要作用。獲得知識的多少取決于學習者根據自身經驗去建構有關知識的意義的能力,而不取決于學習者記憶和背誦教師講授內容的能力。元素化合物知識點繁多,因而要在元素化合物知識的學習中應用建構主義,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在元素化合物知識教學中課堂作業設計應多為實驗設計,從原來單純注重概念性知識轉變為關注科學研究的方法和能力,在學習相關知識的關系中要注重運用合適的科學方法設計觀察、思考、獨立操作、小組互動、交流等課堂作業。
例如,學習硫的轉化,進行不同價態硫元素間的轉化教學時,可以設計這樣的課堂作業活動,即先讓學生回顧在物質的分類中已經學會的不同價態的硫元素與有關類別代表物間的關系。學生活動建立不同價態的硫元素與有關類別代表物間的關系的坐標圖如下:
熟悉硫元素及其化合物間元素化合價的特征后,再依據氧化還原觀、化合價升降規律設想物質間可能存在的轉化關系,通過假設、再實驗設計、驗證、討論,了解硫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識發展的線索,系統地把握硫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識之間的縱橫聯系。活動過程中指導學生在舊知識體系的基礎上進一步構建新的知識體系,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領會研究物質性質的基本方法和程序,并獲得實驗技術、方法和經驗,讓每位能力不同的學生在活動中面對不同的挑戰,得到不同的發展,通過自己已有的經驗來建構知識。
以學生已有知識為基礎,有序展開教學,密切聯系舊知識,緊扣新知識,不斷引導學生向知識的廣度和深度進軍,設計課堂作業幫助學生理解和檢驗化學知識,逐步培養學生主動分析思考、選擇判斷和遷移應用的能力,對教科書中現有的各欄目進行深入研究并用好,就已經能最大地限度地發揮教科書的教學功能。在課堂教學中充分考慮學生原有的認知特點和認知水平、原有的知識基礎,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課堂作業,充分引導學生主動進行探究,調動學生思維積極性,使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領會知識的內涵,發現知識間的邏輯聯系,有序建構知識體系,促進學生深刻理解并掌握化學核心概念,在對知識的理解運用中形成基本觀念。在化學課堂教學中對教學觀念不斷更新,對課堂作業設計不斷地努力探索,并結合其他不同的教學策略,教學才會更豐富,更有效。
【參考文獻】
[1]北京師范大學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總編委會.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1(必修)[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
[2]楊曉麗.建構基本觀念 培養理性思維——以氧化還原反應概念的教學為例[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4(07):19-2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