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力友
【摘要】在移動互聯網教育生態系統中,“教學碎片”目前主要依托的微信平臺,擔當的角色是輔助教學。文章論述了在這個過程中,師生關系將產生怎樣的“化學”變化;比較傳統的“傳道和受道”“園丁和花朵”和網絡時代“視頻和學習者”的師生關系,移動互聯網教育生態系統下“學科碎片化教學”中的新型師生關系有什么不同。
【關鍵詞】移動互聯網教育生態系統;學科碎片化教學;新型師生關系
“互聯網+”包羅萬象,思維變革和創新也成為當代教育的主題。2014年11月,魏全斌董事長提出“移動互聯網教育生態系統”的人才培養模式的理念。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四川西南航空職業學院(下簡稱“西航院”)在移動互聯網教育教學探索和改革中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尤其是在“學科碎片化教學”的開發、研究、制造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學科碎片”是為學生學習提供服務的新型教學資源之一,是對課堂教學資源的補充,甚至是獨立的而又系統的學科知識,知識性和趣味性成為它顯著的優勢。
在移動互聯網教育生態系統中,“教學碎片”目前主要依托的微信平臺,擔當的角色是輔助教學。在這個過程中,師生關系將產生怎樣的“化學”變化?比較傳統的“傳道和受道”“園丁和花朵”和網絡時代“視頻和學習者”的師生關系,移動互聯網教育生態系統下“學科碎片化教學”中的新型師生關系有什么不同?
一、移動互聯網教育生態系統建立之前的師生關系
(一)中國古代教學中的師生關系——傳道&受道
這個時期的師生關系處在“師道尊嚴”的層面上,不由讓人想起“先生-戒尺-學生”。此時的教學只注重教,而學生注重模仿。在中國古代高度集權的社會,為了鉗制思想,教學內容大都是古典經文的義理、考據。這導致了傳統教育的困境,官學教育有名無實,教學內容不切實際,師生關系維系在師生對立的層面。先生傳道,學生受道。這種師生關系是極不平等的關系。
(二)要素主義師生關系——園丁&花朵
人們用“園丁”來比喻教師,用“花朵”來比喻學生。此觀點是要素主義。在師生關系上強調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的核心和主導地位。要素主義認為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教師享有絕對的權威,對學生進行控制。在此種師生關系中實際上忽視了“花朵”的發展性和個性化的特點,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此種師生關系對學生的個性發展有諸多的負面影響。
在前移動互聯網教育生態系統時期,這些師生關系依舊是停留在課堂上,一名教師、三尺講臺、一本教材、一群學生的傳統課堂模式。這種模式在人們心理上占據重要的地位。
(三)網上教育師生關系——視頻&學習者
在提倡網絡教學的今天,許多在線教育機構簡單地將互聯網和教育放在一起,將傳統的授課通過網絡平臺傳遞給學習者。
從傳播學的角度來看,傳播者和受眾沒有什么變化,只是傳播的媒介發生了一點變化,由傳統媒介轉換為互聯網。然而在眾多在線教育中,師生關系并沒有改變,二者還是原來的自己,依然是傳統的“授”和“受”的關系,反而學習者似乎變成了旁觀者。
而這種關系教師對學生的監督和學習反饋在線上實施很困難,很多在線視頻提前錄制,缺乏師生的直接交流和互動,使在線教育流于形式。
二、移動互聯網教育生態系統中的師生角色
2014年是移動互聯網教育生態系統人才培養模式的開創之年。隨著移動互聯網人數不斷的增加,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互聯網商業運營模式的成功,使得在“互聯網+”的創新思維下“互聯網+教育”在教育上獲得廣泛的認可和運用。西航院不失時機地在這次改革的浪潮中抓住機會,開創西航院特有的移動互聯網教育生態系統人才培養模式。其中“學科碎片化教學”在微信模式(微信群模式、朋友全模式、公眾平臺模式)運作下得到迅速的發展。
隨著移動互聯網教育生態系統建設的實踐,其中教師和學生的角色發生了諸多變化。
(一)在移動互聯網教育生態系統下“學科碎片化教學”中教師新角色
1.“四位一體”。即“戰友、朋友、家人、導師”集一體的角色。
(1)戰友。從情感上來講,戰友是團隊成員親切的稱呼,是并肩作戰的動力,是在長期訓練中和合作中培養的團體精神。在團體協同中,戰友關系是最穩固的,也是最值得信賴的。從技能的傳授和技能獲取所達成的愿望來講,在網絡教育下的教師和學生是同一條戰線上的戰友,有著共同的期許。
(2)朋友。朋友關系最大的依托就是信任,友誼是兩個平等者之間的無私而親密的交往,也是感情的依托、交往的需要。
(3)家人。家人就是親人,是父母之情,兄弟姐妹之情。關心、寬容維系著家人的關系。對教師而言,家人正是博愛精神的體現。
(4)導師。導師是學生知識的引導者。隨著獲取知識渠道多元化,教師依舊承擔著知識的傳播重任,對知識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同時也對學生的職業生涯和人生規劃做出正確的引導和規劃。
2.學習者的角色。隨著科技的革新和教學理論的完善,教學資源的多元化,知識結構的復雜化越發明顯,使教師不再是知識的權威。因此教師要不斷學習符合時代的新知識和新技能,才能和學生平等交流。
(二)在移動互聯網教育生態系統下“學科碎片化教學”中學生的新角色
“互聯網時代,教育資源是無邊界組合,每個人都是受眾又是主體”。在移動互聯網教育生態系統下,學生依舊是學習的主體,但其角色不再是單一的學習者,也有可能是教學資源的提供者。
三、移動互聯網教育生態系統下“學科碎片化教學”中新型師生關系的定向
(一)教與學雙向的關系
學生是學習和經驗的主體,人本主義在師生關系上極力主張“學生為中心”。羅杰斯給教師的定位是——促進者。教師的任務就是對學生發展的促進。盡管如此,人本主義教學觀并不是不需要教師的指導,只是區別于傳統意義上的指導。所以移動互聯網教育生態系統下“學科教學碎片”在調節師生的關系上,對教師而言是促進教學的有力工具,對學生進行全面科學的指導;對學生而言,促進學生的知識有效增長和技能快速提升。endprint
(二)客戶體驗
魏全斌董事長在完成泛美10年戰略的八項措施中提出“服務化提升客戶體驗”。客戶體驗,就是客戶使用完服務的直接感受。學生就是我們的客戶,“學科教學碎片”的接受者就是我們的客戶。學科教學碎片的接受程度,學生對教學碎片的感受或學到的知識,都可以說是客戶體驗。客戶體驗催生了客戶體驗管理,其本質就是“主動服務”。教育部關于深入推進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意見中指出“全面提升職業教育集團的綜合服務能力”,就是要完善“客戶體驗”,包括服務發展方式的轉變,服務促進就業創業的完善,職教體系的建設等等。“教學碎片”的合理利用在知識和技能能夠增加學生的“客戶體驗”。
(三)開放高效
艾瑞咨詢:“移動互聯網并沒有顛覆原有傳統產業,而是以一種更開放的思維和更高效的方式,加速信息與商業的運轉。”開放和高效是“客戶體驗”的前提,也是教育公平性和公開性的體現。隨著移動智能終端不斷普及,移動互聯網教育實現了學習者隨時隨地利用碎片化進行學習,達成學習的目的性。碎片化學習者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自主選擇學習內容,真正實現了教育教學資源共享,為學習者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學習、生活服務。
四、移動互聯網教育生態系統下“學科碎片化教學”中師生關系遭遇的瓶頸與解決方案
相對于課堂教學,靈活性和隨意性是“碎片化教學”的優點。當我們談到移動互聯網教育生態系統下“學科碎片化教學”時,很少有人注意它的局限性:
首先,在教學中教師和學生的反饋難以實現;其次,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水平是否能夠主動積極完成學習任務;再次,學生與同伴群體的交流欠缺;最后注重知識傳授,忽略教學過程。
上述“學科碎片化教學”中的瓶頸,就雙向互動而言,是“碎片化教學”所缺失的師生關系。
第一,要突破以“碎片化教學”師生關系的瓶頸,在“學科碎片”的制作中,尤其是在職業教育中根據用戶的個性化需求提供定制的服務。好的教育產品,應當將網絡和教育有機結合,使二者產生化學反應,這樣才能使在線教育揚長避短。同時合理利用“碎片化教學”資源,將課堂教學和“學科碎片化教學”有機結合起來,達成課堂教學與“碎片化教學”的統一,靈活運用,以多種資源方式呈現。
第二,教師和學生達成共識,制定“游戲規則”,有效進行課堂的控制,是“移動互聯網教育生態系統”下碎片資源使用的保障,實現師生之間的平等互動。
【參考文獻】
[1]傅林.高等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孫培青.中國教育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3]吳式穎.外國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4]郭英,張靂.教育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