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師既是高情感投入和高情緒勞動的職業。教師的情緒會給教學效果和師生雙方的身心健康產生巨大影響。本文在情緒勞動的概念、研究工具、影響因素及其可能帶來的積極和消極方面做了論述,并提出了研究的展望。
【關鍵詞】情緒勞動 教師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3-0011-02
教師在教學中需要對自己的情緒進行管理。教師盡可能向學生展現出自信、熱情的一面,盡量不出現不耐煩或大發雷霆的情緒狀態。可以說教學過程也是一場情緒勞動。很多研究表明,教學是一種容易造成情緒枯竭耗損的職業。
本文回顧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了問題和研究展望。對教師情緒勞動的研究對緩解教師的壓力,提高教學效果和維護師生雙方的身心健康有重要意義。
一、情緒勞動的概述
“情緒勞動”是Hochschild于1983年正式提出,并將其定義為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以便創造一個公眾可以觀察到的面部和肢體表現。一般認為情緒勞動分為表層行為、深層行為和自然行為三部分。表層行為是一種暫時且假裝的情緒表現,僅調控外在的表情、動作和聲音語氣等,而不改變個體的內心情緒感受;深層勞動則是從內心到行為的做出情緒的調整;自然行為是個體產生于組織規則一致的情緒體驗。
黃敏兒,吳鐘琦,唐淦琦(2010)的研究發現,表層加工會導致較差的心理健康,造成情緒枯竭和工作滿意度降低,深層加工與較低的情緒枯竭密切相關,預測好的心理健康狀況。自然行為消耗較少的生理和心理能量,更為優越。
二、情緒勞動的主要研究方法
目前關于情緒勞動的研究多采用問卷法。國外比較著名的是Diefendorff 在2005年編制的“情緒勞動策略量表 ”,包括3 個分量表:自然行為、深層行為和表層行為 。
國內學者編制的問卷主要有以下:劉衍玲(2007)編制了中小學教師情緒勞動問卷,包含表面行為、主動深度行為、被動深度行為三個維度。吳宇駒(2008)編制了教師情緒勞動問卷,主要包含表面行為、深層行為、自然行為和情緒勞動知覺四個維度,信效度較好。廖小安(2011)編制了中學教師情緒勞動的問卷,其問卷包含六個維度,28個項目。
三、教師情緒勞動的影響因素的研究
目前的研究主要圍繞人口統計學變量方面的差異、個體因素和組織因素等。
人口統計學變量上的研究包含性別、教齡、學歷等。田學紅,周厚余,陳登偉(2008)通過研究特殊教育教師,情緒勞動各方面并未表現出顯著的性別差異。而劉衍玲(2007)對一般中小學教師研究,發現不同性別教師在自然行為上存在顯著差異,表面行為上沒有顯著差異。可見不同類型教育的教師情緒勞動策略間存在一定差異。
胡艷華,苗培周,曹雪梅(2015)對小學教師的研究發現,大專學歷的教師的表層行為策略的使用程度顯著高于本科學歷的教師。有6-10年教齡的教師在教學工作中采用深層行為策略的程度顯著低于10年以上教齡的教師。
個體因素主要涉及教師個人的人格特質和心理素質。李紅菊(2007)研究發現,社會支持、正負性情緒傾向和職業自我認同與教師的情緒勞動四個維度正相關,并且對深層偽裝、表層偽裝和自動調節的維度具有預測作用。
在組織因素上,認為組織支持、工作環境等會影響教師的情緒勞動。盧永彪,吳文峰(2016)對初中教師研究發現,組織支持感能夠正向預測情緒勞動的深層行為,它能通過調節職業發展、利他奉獻、人際關系等內在工作價值觀來對表層行為產生影響。
四、教師情緒勞動的影響
1.教師情緒勞動的積極影響
教師的良好情緒會充分發揮教師的潛力和熱情,調動起良好的課堂氣氛。有助于提高學生興趣和信心,激發學習動機和潛力,促進對上課內容的理解和掌握。
教師的真實體驗符合組織的要求并且有助于課堂教學,會激發教師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獲得更好的效果。也使教師受到學生及其家長和領導的好評,增加教師的自我效能感,提升他們的心理素質和幸福感。學生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積極地情緒體驗。
2.教師情緒勞動的消極影響
教學過程也包含著師生的情緒情感互動,若教師情緒不穩定,出現憤怒、焦慮等負性情緒及表現,會引起學生緊張、焦慮等消極情緒,使學生注意力不集中,甚至使產生厭學和恐學情緒,從而影響教學效果。
對師生心理健康會產生消極影響。教師在工作中的消極情緒體驗若長時間得不到緩解和釋放,往往會引起情緒失調癥狀,更為嚴重的是導致許多身體疾病的發生,對身心健康產生不同程度的損害。如果教師的負性情緒帶入課堂,甚至因情緒失控而做出過度懲罰學生等過激行為,必然會對學生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傷害。
五、當前存在問題和研究展望
1.開發多樣的研究方法。如采用個案法以及訪談法深入追蹤教師在職業成長中情緒勞動的變化,或嘗試用實驗法來研究情緒勞動的作用機制。
2.開拓新的研究角度。可以嘗試從學生的角度,組織的角度進行研究。
3.加強對不同發展階段教師以及不同學科的教師的情緒工作的研究。
參考文獻
[1]胡艷華,苗培周,曹雪梅.小學教師情緒勞動策略與心理健康、工作滿意度的關系研究[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5,(01):111-113.
[2]黃敏兒,吳鐘琦,唐淦琦. 服務行業員工的人格特質、情緒勞動策略與心理健康的關系[J]. 心理學報,2010,(12):1175.
[3] 李紅菊 .中學教師情緒勞動的概念建構及其與重要預測因素、職業枯竭的關系 [D]. 北京 : 北京師范大學 ,2007.
[4]廖小安.中學教師情緒勞動問卷的編制與初步應用[D].浙江師范大學,2011.
[5]劉衍玲.中小學教師情緒工作的探索性研究[D].西南大學,2007.
[6]盧永彪,吳文峰.初中教師工作價值觀對情緒勞動的影響:組織支持的調節作用[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04):110-115.
[7]田學紅,周厚余,陳登偉. 特殊教育教師情緒勞動狀況調查[J]. 中國特殊教育,2009,(08):50-56.
作者簡介:杜瑜(1995-),女,漢族,河北省保定市人,心理學專業本科生,單位:延邊大學師范學院心理學專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