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怡
【摘要】“大數據”指數據量大,數據模式復雜的非傳統數據,本文旨在梳理大數據時代下我國教育領域在教育管理、評價,教學模式以及個性化學習方面的變革,并嘗試分析大數據帶給教育領域的挑戰與機遇。
【關鍵詞】大數據 教學模式 個性化學習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3-0029-02
一、“大數據”時代
1.“大數據”及其特征
2011年,美國咨詢公司麥肯錫首次提出“大數據”(Big Data)概念,將其界定為:“常規軟件無法在一定時間內抓取、管理和處理的數據集[1]。”由此,大數據指非傳統的數據集合,主要以動態數據流的形式產生,目前公認具有以下特征:數據體量大 (Volume);多樣化 (Variety);價值高 (Value)及處理時效高 (Velocity)[2]。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給教育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
大數據既是技術,也是一種能力,具備從海量復雜數據中尋找與目標有關聯的鏈接,進而挖掘變化規律、并對目標發展趨勢進行預測的能力。當然,大數據更是一種思維方式,一切以數據為基礎,讓數據成為人類思考問題、做出決策的出發點。
2.“大數據”時代為科學研究帶來可能
我國于2012年開始關注大數據,李國杰教授認為“人、機、物三元世界高度融合引發了數據規模的爆炸式增長和數據模式復雜化,世界已進入網絡化的大數據(Big Data)時代[3]”。
大數據時代為科學研究帶來種種可能。相對以往數據收集不全面,大數據可以實現“樣本等于總體”的理想狀態,這一改變提高了數據的完整性和可靠性;大數據時代個體網絡痕跡都可能成為數據來源,因而每個個體都有可能既是信息的使用者同時也是信息提供者[4];全面的數據不僅幫助發現規律,還可以依據規律預測發展趨勢。
二、大數據時代我國的教育教學
1.教育管理
大數據技術從海量教育數據中發現隱藏、有用的信息,反映教育系統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從而為做好教育管理和決策工作提供科學的數據支持。隨著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與運營,教育數據的采集工作越具規范化、有序化和全面化,可以對各級各類教育管理機構所需信息與數據、資產設備、教學活動、運行維護服務管理數據等進行遠程可視化質量監控與管理。對教育管理過程中的教學活動、人員信息、學校資產及辦學條件等數據進行采集、匯總、挖掘與分析,并對數據分析結果進行可視化處理;校園內設置全方位的傳感器,數字化校園的建設不再遙不可及。大數據促進教育管理決策的科學性,同時也為宏觀管控與調整提供了可能。
2.教育評價
大數據時代的技術支持更新了教育評價觀念,為評價從經驗性向客觀性發展提供了可能。
運用大數據可以實現教育評價對象與評價主體的靈活轉變。教育評價對象不僅限于學生,還應涵蓋諸如課程、教師、學校等對教育活動有重大影響的內容。在教育評價中評價對象不僅包括學習者,教師也可以利用大數據來分析自己的教學行為,通過教學過程數據可以發現自身的教學特長與不足。大數據學習分析技術通過存儲學習數據和分析學習過程數據,學習者可以實現針對自身的個性化學習建議,教師可以對自身教學決策提供重要依據,教育管理者也可以據此制定有針對性的教育政策。
大數據可以實現對教育數據全面客觀地記錄,提高評價的客觀性。大數據思維強調評價的發展性,以評價對象的主體性發展為目的,從學生的需要出發,重視學習過程、學習體驗和師生交流。由此,所有關心教育者的意見都可能被分析、采納。對學生的評價不再僅僅依據學生的成績和教師的主觀經驗;對教師工作的評價也不再僅僅依據生硬的成績和千篇一律的教案;大數據使得教育評價在關注經驗的同時也注重拿數據說話,即所謂使教育評價走向“數據主義”[5]、評價主體的靈活多變也使得評價更加多元化。
3.教學模式
大數據時代教學模式向著個性化教育的方向變革,教學模式從傳統課堂教學向動態生成的數字化個性教學轉變。
大數據可以實現學習歷程全記錄,教師能快速、準確掌握學生的興趣點、知識缺陷等,更好地認識自己和學生,不斷改進教學模式與策略;在學生自我導向學習過程中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與協作者;可以幫助教師分析教學方法和手段的實效,促使教師及時調整教學方案及方法,切實提高教學質量,同時也為設計靈活多樣、更具針對性的學習活動提供數據支持,傳統課堂教學真正轉變為動態生成的個性化教學。
4.個性化學習
大數據技術對學習行為的記錄精細且精準,學生對自身學習的判斷只需要回溯自己學習過程的數據即可。數據精細在能夠捕捉到個體使用學習資源詳細過程;精準在能夠依據數據分析,提供準確的適合學習者的個性化學習建議,并準確為學習者推送適合學習者個體的學習服務,驅動個性化學習的真正實現。
三、大數據為教育研究帶來的挑戰
大數據理念正在深刻影響著各行各業,相關研究者也認識到大數據正在為教育領域帶來前所未有的變革。筆者認為,任何一個行業要有所發展,都必須能夠時刻以革新的眼光來對待新事物,大數據為教育研究帶來的挑戰,主要集中在觀念和應用兩個層面。
在觀念層面,雖然大數據技術已經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然而,在實際中仍然存在大片質疑,主要圍繞在教育數據的安全與數據的實效之中。在應用層面,由于教育系統自身的獨特性和復雜性,大數據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推廣存在諸多難題需要解決。我國教育大數據的應用仍然處于零散混雜階段。如何應用并發揮教育數據的真正實效是當前教育研究者面臨的現實問題。“大數據”既為我國教育發展帶來挑戰,同時也為教育領域帶來機遇,迎接挑戰,抓住機遇才是當下相關研究者的首要職責。
參考文獻:
[1]郭曉科.大數據[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5.
[2] The 2011 Digital Universe Study: Extracting Value from Chaos.International Data Corporation and EMC, June 2011.
[3]李國杰.大數據研究的科學價值[J].中國計算機學會通訊,2012.8(9):8-15.
[4]楊現民,唐斯斯,李冀紅. 發展教育大數據:內涵、價值和挑戰[J]. 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6(1):50-53.
[5]阮廣紅.大數據時代的特征及其對教育的影響[J]. 創新教育,2013.122.
[6]賀威,劉偉榕.大數據時代的科研革新[J].未來與發展,2014(2):3-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