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艷麗
【摘要】我國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很高,同時對教育事業的投入巨大。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是中國共產黨在多元文化相互激蕩的形勢下提出的一項戰略任務,并在高校以各種形式蓬勃展開,本文就此展開討論。
【關鍵詞】大學生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認同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3-0188-01
一、為什么要強化大學生核心主義價值認同感
1.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知與實踐之間存在脫節現象
通過調查,在大學生中仍存在一定的思想認識誤區,少數大學生的政治信仰模糊甚至有動搖傾向,當他們面對現實問題需要做出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時,往往是從個人情感和自身利益的角度做出選擇,體現出個人本位,忽視社會群體利益和集體主義的傾向。
2.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素質和思想品質要求更高
用人單位對大學生能力素質的要求也出現了變化,以往用人單位比較看重學生的專業知識與技能、相關工作經驗。如今,用人單位更注重人才的綜合能力。這些用人單位要求的變化,也促使我們在講授課程的時候也要注意這些變化。通過思政課這個渠道,更加注重對學生的團隊精神和人文素質精神的培養,尤其要大力開展思政課的實踐教學,例如:組織一些小活動,開展一些人文素質專題講座,組織學生進行實踐調研活動等,幫助學生擴充自己的知識面,培養學生的抗壓能力,受挫折的能力以及團隊協作的能力。以及對幫助大學生塑造優良的性格有著重要作用。
二、如何強化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感
1.確立一元主導多元協調的價值理念
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表明,一定社會雖然可以有各種各樣的思想價值體系并存和發展,但必然有一個具有指導性的價值觀,這是社會健康、穩定、協調發展的思想保證。
2.發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主渠道作用
(1)學生對思政課的評價普遍比較高
大學的思政課開設時間一般是大一,主要針對剛邁入校門的大學生。大一開展這門課程可以及早的對學生進行正確的思想教育,積極引導學生養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和應變能力。從這個角度來講,學生對思政學科的接受程度還是很高的。從教材內容設置上來看,思政課程十分注重與生活的結合,其中的實例多是現實生活中的實際情況。很多內容與大學生息息相關,使思政學科的實用性大大提高,教師可以根據這一點展開教學。從對學生的調查中可得,學生們對思政課的評價是相當高的。
(2)思政課的教學還存在的不足和缺陷
思政教學在發展中仍有許多不足之處,很多學生反映思政課的教學手段“千年不變”讓學生感覺課程十分枯燥,希望教師可以改變教學方式,這是十分可取的一點。隨著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新的教學手段應該被積極采用,在思政課上,教師可以適當使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將課本上的枯燥的說教課轉化為新形式,比如視頻教學,課堂情景設計等。如今社會風氣偏向實用性,思政課程實際上是實用性非常高的課程,能有效指導學生的處事思路等,但是人們對思政的理解大多是“死記硬背”,這種錯誤的思想對思政課程的拓展產生了一些不利影響。
(3)核心價值觀不明確的學生在就業問題中的困惑和尷尬
多年來,就業依然是萬眾矚目的事情,對與大學生來說,就業的好壞關系到今后的人生發展,是應該十分慎重選擇的。學校的就業指導越來越凸顯出其重要地位。適當的就業指導可以幫助學生端正擇業心態,明確自身就業價值,提升職場競爭力。這是理想化的就業指導。但是據調查顯示,目前我國高校的就業指導大多奉行“形式主義”,而忽略其真正的“含義”,這種現象不是個別現象,而是大量存在的,因此我國高校就業指導的步伐還應加快。將各種就業資料和注意事項貫徹到學生中去,針對畢業生召開就業講座,指導學生就業。
三、從根本上重視起學生的思想教育
1.轉變思路,強化質量
教育越來越成為國家發展的重要方面,不僅如此,原來傾向的形式主義教學逐步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質量型教學,更多的注重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性,創新性以及培養學生的主動意識。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完善教學設備,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教學環境。通過多方面的探索,教學督導小組認識到,我國大部分學校教學改革等好多都是為了改革而改革,即響應國家號召,但卻并沒有真正從學生的立場來審視這場改革,因此,需要深入轉變改革思路,轉變教學思想,杜絕形式主義,加強教育質量的改革。
2.建立常規督導與專題督導相結合的機制
隨著教學改革的進行,督導小組的督導性是由原來的隨機課堂抽查聽講方式進行了一定轉變,探討并實行了兩種督導模式,一是常規督導,二是專題督導。常規督導與原來的督導內容差別不到,即正常的定期督導。專題督導只針對突發的特殊問題進行針對性督導。
四、除了思想教育,還要重視身體問題
學校管理失當的背后是教育理念的滯后性與教育實踐中片面追求某一項成績的功利化。比如片面追求思想教育而忽視學生的身體。學校的這種教育理念具有滯后性,學生身體與知識的學習之間有著重要的關聯。通過將學生“圈”在教室這個范圍來灌輸知識,往往不能起到好的效果,反而增加學生對學習的厭倦。只有將學生認同的社會核心主義理念運用到生活和社會中,親自去參與實踐,讓學生身體去感知自然和社會,在此過程中進行積極的思考,手腦并動,這才是最佳的學習方式,最有利于身心學生全面發展的途徑。正如劉良華先生所說,“文學課堂上可能看不出優雅、文明、文質彬彬,體育課堂上又看不見臂力、干勁、流汗、野性、瘋狂。在這個時候教育一定是出了問題。”
參考文獻:
[1]郭良婧.論我國當前社會轉型期的價值沖突[J].河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03).
[2]張耀燦,陳萬柏.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