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旭午
把做人的公平還給學生
——“基于公平的學校教育質量提升”的幾點感想
董旭午
筆者認為,有些學校基礎教育危機的核心是“不把學生當人”。有專家曾這樣講:從幼兒園小班到高三畢業,學生就被看成了生產考試分數的“機器”,一條紅線貫穿于相當明確的目標:上課是為了準備考試,考試是為了制造分數,用分數排出名次,用名次決定升學,用升學判處人生成敗。就為此,多數國民的精力、財力、物力都被凝聚到一點上了。實施教育的過程似乎就變成了全員“被綁架”的過程。
易中天先生更是難抑心中的激憤:今日之中國,學校是工廠,院系是庫房,班級是車間,學生則是流水線上批量生產的齒輪和螺絲釘,只不過有的鍍金,有的鍍銅,有的壓了塑料膜。但指導思想和生產模式則是一樣的。目標,是“望子成龍”;標準,是“成王敗寇”;方法,是“死記硬背”;手段,是“不斷施壓”,還美其名曰“壓力即動力”。至于孩子們是否真實、是否善良、是否健康、是否快樂,沒有人去想。最需要“以人為本”的領域,卻不拿人當人。
其實,教育的任務不過就是為了國家和民族能夠代代文明進步、繁榮昌盛,培養有自主精神、健全人格、擔當意識、博愛情懷、創新品質的合格公民。鑒于此,我們也不難看出我國基礎教育危機的實質,那就是有滑向了“只看分數不管人”的真教育的反面的傾向,為此,我不能不捫心疾呼:把做人的公平還給學生!

足夠的睡眠、科學的飲食、愉悅的情緒、正常的交往和獨立的思考。這些權利是每個學生的基本權利,也是一個孩子正常成長和發展最不可或缺的,然而部分基礎教育學校卻生生把這些東西幾乎都給剝奪了。學生整天只是從教室到食堂再到宿舍,除了課本、練習冊、考試卷還是課本、練習冊、考試卷,不問世事,更沒有時間讀經典美文,絕大多數人都是在過著一種“死學死練死考死循環”的生活。他們時刻處于為考試和升學而忙碌著的狀態,繁重的課程和作業,各種各樣的考試,甚至周末還有各種補習。學生的作息時間被規定到每一分鐘,早上五點半晚上十一點(做作業慢的還要熬到一兩點)甚至連吃飯和排隊時都在看書,午餐和晚餐后只有十幾分鐘的自主消化時間,這還談什么足夠的睡眠和科學飲食。長期如此枯燥、疲憊、厭煩地“死學死練死考死循環”,身心健康備受摧殘,還談什么愉悅的情緒?方法就是死記硬背、灌輸標準答案,手段就是不斷考試、施壓,根本就不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機會和平臺,還怎么指望學生有什么獨立的思考?學生不能懷疑,不準批判,不會分析、思辨,也想不到要去實證,當然也就不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更不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結果也只能是,文科生變成“字紙簍”,理科生變成“機器人”。誰都不會獨立思考,每個人都喪失了自我。有的學校甚至嚴禁學生交往,只準學生一門心思“死學死練死考”,違者就要扣班級的德育分數。學生連正常的交往權利都沒有了,還談什么情感交流、思想碰撞、合作智慧等?許多學生的最基本的成長和發展權利被我們毫不覺悟地剝奪了,豈不知這對學生而言,則是天大的不公平!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下,學生的身心健康根本就無法保證,還談什么為了學生明天的幸福人生?尤其可悲的是,一些人并不以此為可悲,反而感到了一種成功的榮耀!

教育方針,其核心是讓每一個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都獲得發展。然而,這“五育”如何并舉,如何融通互補地綜合發揮育人效益,則更是許多學校寫在紙上、發表在刊物上的“美麗構想”了。實事求是地講,當下的中國基礎教育界,很多學校(高中尤甚)幾乎都是一切為了分數和升學率,一切靠分數和升學率來說話。實質上,早已成了一種不折不扣的按分數評價優劣、按人數計算利益、按上課天數寄望質量的教育游戲。一些學校的德育工作就僅僅成了為學生奪得分數的高壓策略甚至欺蒙手段,形式主義的學校德育中已被推向了無聊的高地;一些學校的體育教學工作僅僅成了不得已而為之的擺設;一些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就僅僅成了應付各級各類檢查和觀賞的漂亮門面;一些教師發表論文僅僅成了評職晉級的敲門磚。真可謂,只有分數和升學率才最真實、最靠譜、最是真理!在一些學校里表面上轟轟烈烈高喊素質教育,實際上卻是在死心塌地、扎扎實實、不擇手段地搞應試教育。有人可能會認為,抓應試教育總還可以代表“智育”工作做得很實在吧。對此,我不敢茍同。那種為應試得高分的教育,恰好是對智力發育的摧殘!大學畢業生在應聘時,哪位公司老板還會問:你小學五年級的語文、初中二年級的物理、高中三年級的英語,各考了多少分?學生沒有了可持續發展權利,也就不可能真正獲得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和素養了,那么他們這輩子也就很難實現可持續地健康成長和發展了。這對學生做人和發展而言,又是一個怎樣沉痛的不公平?。?/p>
強制性的課業加量,重復性的作業負擔,誤導式的考試評價,使許多學校教育已經遠離了教育本真。一方面,一些考試分數高的學生就高人幾等,一俊遮百丑,什么好事都是他們的,于是就養成了自我優越感膨脹、唯我獨尊、自私自利、情感和意志脆弱等負面性格。更為奇怪的是,一些高分的學生在未成年之前,就超負荷運轉,超生理承擔,而到了大學之后,一夜之間,卻又變得逍遙、輕松,真像是刑滿釋放似的,徹底解脫了。除了家庭貧困者憂慮日后就業尚能混個合格,有太多的人談情說愛,穿戴講品牌,吃喝講品味,沉溺于網絡,追隨于享受。另一方面,那些考試成績不好的同學就成了差生,就一無是處,既不能被發現任何亮點,更沒有任何展示自己長處的舞臺,于是就形成了我什么都不如人、只好應付父母、只配混日子、一輩子都不會有什么大出息等不良心態。網游成癮、早戀低齡、厭學逃學、行為失范,早已作為應試教育的副產品在批量生產了。好端端的孩子,硬是被生生被逼向犯罪,成為“不安定因素”。
孩子本都是天使,他們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個性。教育就是喚醒每個孩子,讓他們的個性獲得充分發展。某種意義上我們的學校教育,不應該逼著學生去準備考試、去制造分數、去靠分數升學,并用能否升學去判處人生的成敗。整個社會又都僅僅是靠分數評價標準,這也就更助長了一些學校肆意剝奪學生個性發展的瘋狂行為。結果呢,就只能是把學生未來的發展逼向了我們不愿意看到的結局。由此看來,剝奪了學生個性發展的權利,我們的國家和民族將付出怎樣沉重的代價!
現在,許多學生被無形的繩索捆綁著,如超常的上課、作業、考試、排名、升學、培訓班,等等。有多少本屬于他們的權利都在被剝奪著,如睡眠、玩耍、快樂、興趣、正常交友、獨立思考、自主人格,等等。同時,來自學生的多少心靈折磨又都被忽略了,如委屈、自卑、狂躁、封閉、抑郁、失敗、絕望,等等。教育的終極理想就是教學生好好做人,教做一個智慧學習的人、誠信自守的人、崇尚博愛的人、審思明辨的人、自主自覺的人、懂得感恩的人、勇于擔當的人、懂美愛美的人、喜愛創新的人。而要教學生做這樣的人,就應該把學生基本權利、可持續發展權利、個性發展權利等方面的公平都自然地還給學生。
(作者單位:江蘇泰州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