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蓉
探析第二產程自由體位對促進產婦自然分娩的影響
樊蓉
(南昌市第一醫院婦產科,江西 南昌 330003)
目的 對第二產程自由體位在促進產婦自然分娩中的影響進行分析。方法 抽取2015年9月~2016年9月本院所接收的產婦118例作為研究對象,按就診前后順序分成常規組與干預組,各59例。常規組產婦采取常規體位分娩,干預組產婦采取第二產程自由體位分娩;比較兩組產婦的自然分娩情況。結果 干預組自然分娩率(84.7%)高于常規組(69.5%),且剖宮產率(6.8%)低于常規組(16.9%),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組會陰側切率(22.0%)低于常規組(79.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組產婦第二產程比常規組短,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組新生兒窒息發生率(1.7%)低于常規組(8.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產婦在第二產程時采取自由體位,可促進自然分娩率,縮短產程,降低新生兒窒息發生率,值得在臨床上大力推行。
第二產程;自然分娩;體位
通常情況下,產婦分娩一般是采取仰臥位分娩。但實踐表明,采取該體位分娩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即宮頸難以有效擴張,繼而延長第一產程,且腰椎曲度加大,從而引起一系列問題,比如胎兒宮內缺氧、胎盤循環受阻,又或導致回心血量下降,誘發低血壓綜合癥[1]。因此,為確保產婦順利生產,且提高自然分娩率,對產婦分娩體位進行研究,意義重大。現為了解第二產程自由體位對自然分娩的影響,本研究選取59例產婦采取第二產程自由分娩,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抽取2015年9月~2016年9月本院所接收的產婦118例作為研究對象,所有產婦皆為足月初產婦,不存在剖宮產指征,且單胎頭先露;同時,將患有嚴重產科疾病者、骨盆狹窄者、胎位異常者、頭盆不稱者予以排除;將患有嚴重臟器疾病者、糖尿病者、高血壓以及心臟病者等予以排除。按就診前后順序,將所有產婦均分成兩組,即常規組與干預組,各59例。常規組年齡20~35歲,平均年齡(28.4±1.4)歲;孕周37~42周,平均孕周(39.22±1.08)周;身高155~167 cm;體質量50~84 kg;胎兒雙頂徑90~92 mm;預計體質量2.3~4.0 kg。干預組59例,年齡21~36歲,平均年齡(27.9±1.6)歲;孕周38~41周,平均孕周(39.34±1.11)周;身高153~168 cm;體質量52~80 kg;胎兒雙頂徑90~91 mm;預計體質量2.2~4.3 kg。兩組患者在年齡、孕周、胎兒預計體質量等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均得到患者知情同意,并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
1.2 方法 常規組:該組產婦采取常規體位,即在宮口開全之后,助產士指導其采取仰臥、截石位(床頭抬升30°);同時,引導其與子宮收縮同步屏氣、呼吸,持續到分娩出胎兒的頭部與肩部;然后助產士再采取托肛法對產婦進行接生處理。
干預組:該組產婦采取第二產程自由體位,即產婦在進入第二產程后,助產士可依據其產程進度、宮縮狀況,結合產婦自身的意愿,引導產婦采取自由體位。自由體位主要包含,①站立位:產婦立于床邊,雙手抓住護欄,以此作為支撐點,臀部來回擺動,同時與子宮收縮相配合用力。②坐位:直接坐于坐式分娩椅上,同時與子宮收縮相配合用力。③蹲位:指導產婦雙手扶在欄桿上,腳放在床上,并與子宮收縮相配合用力。④臥位:助產士引導產婦取半臥位,抬高床頭(50°),然后抱膝,并與子宮收縮相配合用力。胎頭拔露之后,產婦需變換體位,即半臥下肢張開。與此同時,助產士需對其胎心音、子宮收縮以及胎頭下降等情況,以確保產婦順利分娩。如果產程過快,助產士應告知其在宮縮期內不可過于用力,而在宮縮間歇,慢慢用力以促使胎兒的頭部與肩部脫離母體。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價標準 觀察指標:對兩組產婦的分娩方式(自然分娩、陰道助產以及剖宮產)、第二產程以及新生兒窒息等情況進行記錄,且進行組間比較;療效評價標準:對產婦會陰損傷程度加以評估,其中,陰道入口黏膜、會陰處皮膚出現撕裂,有出血現象,為會陰Ⅰ度裂傷;會陰處皮膚裂傷直至陰體筋膜與肌層,且陰道后壁黏膜亦發生損傷,有明顯的出血,為會陰Ⅱ度裂傷;會陰部裂傷至會陰深部,肛門外括約肌出現斷裂,但直腸黏膜的完整性并未遭到破壞,為會陰Ⅲ度裂傷;會陰處裂傷嚴重,包含肛門、直腸和陰道,且直腸腸腔暴露在外,為會陰Ⅳ度裂傷[2]。
1.4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數據均用SPSS18.0統計軟件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產婦分娩方式比較 干預組中自然分娩率(84.7%)明顯高于常規組(69.5%),且剖宮產率(6.8%)低于常規組(16.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產婦會陰損傷程度比較 干預組產婦會陰側切率(22.0%)明顯低于常規組產婦(79.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產婦分娩方式對比(n)

表2 兩組產婦會陰損傷程度情況比較(n)
2.3 第二產程與新生兒窒息情況 干預組產婦第二產程為(40.6±18.7)min,常規組為(59.7±25.3)min,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組中有1例新生兒發生窒息,其發生率為1.7%(1/59),常規組中有5例新生兒發生窒息,其發生率為8.5%(5/59),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產婦在分娩過程中,一般可分為三個產程,其中,第二產程是最為兇險的一個關卡。第二產程由于耗時比較長,產婦極易發生酸中毒,繼而導致胎兒窘迫,從而增加剖宮產的發生率。產婦分娩需把握三大要素,分別是產力、產道以及胎兒[3]。在自然分娩時,胎兒和骨盆所受影響并不明顯,但產婦產力、胎兒頭部所在位置會受一些因素的影響,而分娩體位就是其中的一種[4]。因此,在分娩過程中,選取恰當的體位,對促進自然分娩率,意義重大。
自由體位是一種比較科學的分娩方式,其有很多種體位,如蹲位,能擴大骨盆的出口寬度,加速胎兒的旋轉與娩出[5];站位可使產軸和胎兒縱軸保持統一,在胎兒重力影響下,宮頸壓力上升,進而促進宮口擴張,產程加快,最終有利于胎兒的娩出以及會陰部的放松。諸多研究表明:在產婦分娩過程中,采取自由體位分娩法,可提高自然分娩率[6-7]。例如在毛雁冰等[8]人的研究中,對500例產婦實施自由體位,結果顯示其產程時間與采取臥位為主待產、半臥位分娩的另一組產婦相比,明顯較短,且在自然分娩率與新生兒窒息率上,前一組(84.2%、1.2%)優于后一組(41.3%、3.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本次研究也得出了相類似的結論,即采取第二產程自由體位的干預組產婦,其自然分娩率比常規組產婦高,即84.7%vs 69.5%。除此之外,在會陰側切率、第二產程時間以及新生兒窒息率等方面,干預組也優于常規組。
綜上所述,產婦在第二產程時采取自由體位,可促進自然分娩率,縮短產程,降低新生兒窒息發生率,值得在臨床上大力推行。
[1]祁志宇,韓萍.自由體位分娩對促進自然分娩的臨床研究[J].河北醫藥,2015,37(7):1000-1003.
[2]齊月,趙彩云,張婷婷,等.產婦在第二產程中采取自由體位護理對分娩效果的影響[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5,6(8):179-180.
[3]袁單香,黃燕艷.產婦分娩在第一產程中采取自由體位對促進自然分娩的作用[J].哈爾濱醫藥,2014,34(4):298-299.
[4]涂偉妹,劉佩蓉,郭愛英,等.初產婦在第二產程中采取自由體位聯合無保護會陰接生對分娩效果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學,2014,15(8):68-69,92.
[5]李昕.自由體位對初產婦產程及母嬰結局的影響[J].當代醫學,2016,22(13):22-23.
[6]傅愛萍,周臨,袁玲,等.第二產程自由體位接產促進自然分娩的效果觀察[J]. 中華全科醫學,2016,14(11):1898-1900,1909.
[7]向桂華.分娩球聯合自由體位助產對初產婦分娩的影響[J].當代醫學,2016,22(5):56.
[8]毛雁冰,陳小霞,陳麗顏,等.自由體位對促進自然分娩的臨床研究[J].中華護理教育,2015,12(4):293-295.
10.3969/j.issn.1009-4393.2017.28.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