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芳+李丹英
【摘要】大學生作為社會中的特殊群體, 他們即將結束學生的身份跨入勞動者的行列,他們的幸福感,尤其是與他們當前承擔的主要任務所對應的學習幸福感,具有不容忽視的研究意義。文章立足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視域,對大學生的學習幸福感現狀和影響因素做出了分析,探討了培育大學生學習幸福感的對策和應該避免的誤區。
【關鍵詞】大學生;學習幸福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項目來源】省教改項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基本問題及路徑研究》(湘教通(2016)400號553);衡陽師范學院南岳學院教改項目《大學生學習主觀幸福感培育研究》(NJY201604)。
一、大學生學習幸福感的現狀與影響因素
(一)大學生學習幸福感現狀
在對國內大學生學習幸福感的資料收集和問卷調查中,得出目前大學生覺得學習很快樂、能從學習中獲得幸福感的占少數,基本上不超過15%,而極度厭學、產生過輟學想法的大學生也比較少,在10%以下。剩下大多數學生呈中間態度,學習不能使他們感到十分快樂,但他們對自己學生的身份有充分認知,明確知道學生的任務是學習,并且對學習過程中的學習體驗、學習環境或學習成績等并不是十分滿意[1]。可以說,大部分大學生對于學習幸福感的概念比較模糊,他們只會按部就班地完成學習任務,但在學習幸福感上的體會并不是十分強烈。
(二)影響大學生學習幸福感的因素
1.學習價值觀。
學習觀是指大學生學習理論知識的態度和觀念,學習觀是主觀的且具有個體差異性。好的、成熟的學習觀能促進大學生在認知過程中產生積極健康的情緒,采取有效的學習策略,產生強烈的學習動機,從而更容易體驗到學習給他們帶來的快樂與成就。大學生與中小學生最大的差別是,他們已經是成年人,有了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不再一味被動地接受教育,他們主動接受教育,自主選擇教育方式,并且大學教育對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要求更高,這就意味著學習觀在大學生的學習幸福感中產生的影響會更強。學習成績在學生的學習幸福感中起到的作用十分重要。一般來說,學習成績越好的學生學習幸福感越強,而學習成績越不好的學生,學習成就感越低,學習幸福感也就越弱。
2.自信心和歸因傾向。
自我價值感會對大學生學習幸福感產生較大的影響。自我價值感是個體對自己的一種主觀感受,即認為自己在社會關系中是否重要,是否能產生價值,是否有能力做好各項事務。簡單來說,自我價值感就是大學生在學習中是否具有自信心。自我價值感與學習幸福感呈正相關關系,自我價值感高的學生更具有學習主觀幸福感,自我價值感低的學生學習幸福感也偏低。
歸因傾向也是一種心理暗示因素。學習主觀幸福感高的大學生把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歸結到自己身上,從自身找原因,檢查是否是自己學習不夠努力、知識掌握情況不理想,學習目標不夠明確等,能夠良好適應環境變化。而學習主觀幸福感低的學生,習慣將問題推給外部因素或他人,以此獲得暫時的安心,制造一種假象,自我欺騙,這是一種偽幸福感。因此,歸因傾向對于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提高學習幸福感有重要作用。
3.學習能力。
大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幸福感呈正相關關系。學習能力強的學生,會管理自己的學習時間,能較好地認知和組織學習活動,學習效率高,學習能力提升快,學習幸福感也會比較高。同時,學習幸福感越高,學生對于學習的積極體驗增加,成就動機也會增強,能充分調動學習興趣和熱情,較好地進行學習行為管理,適應大學學習環境的新需求。
二、培育大學生學習幸福感的對策
通過對大學生學習幸福感現狀和影響大學生學習幸福感的因素的分析,可以發現既有大學生的學習觀、自信心和歸因傾向等內部原因,又有社會、就業等外部環境帶來的重重壓力的外部原因影響到大學生的學習幸福感。因此,應該從多方面來培育和提高大學生的學習幸福感。
(一)校方加強對大學生學習幸福感的培育
1.學校加強對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和幸福感教育
大學教育應該重視大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成為具有幸福感的身心全面發展的社會儲備人才。學校應該要重視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大學生的學習幸福感。學校對學生的了解可能沒有那么多,而且大學生即將走向工作崗位,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素質是大學生面對工作和社會的堅實基礎。學校應該多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配備心理輔導教師,多組建能提高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團體活動等。這樣不僅能增進校方對大學生的了解,及時發現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并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決,而且能增進大學生對學校、對教師的好感,使學習體驗變得愉悅,從而提高學生學習幸福感。
2.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目前高校的教育功利性傾向很嚴重,把教育降格到培訓學生學習專業技能、專業技術,而對于人文環境建設做得還不夠。高校教育不是讓大學生學習教條知識,阻礙學生智慧創新與發展,也不是只讓學生學習技術性專業技能,忽視大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和文化底蘊不夠,缺少文化氛圍的陶冶,就無法接受到古今中外思想家的熏陶,思想觀念就會被局限,無法從前人的智慧中汲取到幸福生活的意義。要培育大學生良好的學習主觀幸福感,必須為他們營造一個極好的文化氛圍和學習環境,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和人文素質。人文素質教育是大學生教育的主要內容之一,人文素質的高低決定著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高低。一個具有高雅人文修養和人文情懷的大學生,必然擁有對學習幸福的感知能力。因此,學校要為大學生營造一種優秀的文化環境,組織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與大學生興趣和愛好相結合起來,提升學生的文化審美能力、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使其感受到受教育的幸福。
(二)大學生自我培育學習幸福感
大學生要明確學習目標和學習動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主動學習。對于學習成果要正確歸因,做學習的內控者,更多地反省自身的問題,樹立良好的學習心態。對學習成果的預期要符合實際,既不能好高騖遠,眼高手低,也不可妄自菲薄,故步自封,要將學習目標細化,一步一步實現。針對學習和生活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大學生要積極與學校、教師、家庭溝通疏解,主動尋求解決方式。對于社會和就業等外部環境帶來的學習壓力,要學會化壓力為動力,思想上解負,行動上積極應對,迎接未來工作的挑戰。總之,對于各方面因素給學習造成的影響都要采取積極、主動、健康的方式去化解,避免消極的應對方式,自我培育學習幸福感[2]。endprint
三、培育大學生學習幸福感應避免的誤區
(一)避免把幸福感錯誤地理解為簡單無欲無求的快樂
學習幸福感的構成要素包括學習成績、學習體驗、學習環境和希望達成的學習成就四個方面。因此,大學生學習幸福感的提升必須要建立在至少其中一方面,例如學習成績的提高、學習環境的改善、良性學習體驗的增強或者學習能力的提升。學習幸福感的培育是有目標和可量化標準的,并不完全等同于簡單的無欲無求的快樂感。在對大學生學習幸福感的培育過程中應避免此誤區。
(二)避免幸福感的培育主要依靠改善外部條件而忽視自我能力的提高
學習環境等外部條件的改善是培育大學生學習幸福感的外因,而大學生自我能力的提高才是學習幸福感增強的內因,內因和外因要同時發揮作用,學習幸福感的培育才能行之有效。國際知名的心理學家奚愷元教授認為,學習的最終目標是最大化學生在獲得成績歷程中收獲的點滴幸福[3]。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外部條件的改善能夠更好地催化大學生自我能力的提高,使大學生自內而外地感受到學習帶來的幸福,自覺主動地享受學習,熱愛學習。因此,學校和教師在培育大學生學習幸福感時要避免主要依靠外部條件的改善而忽略大學生自我能力提高的內因。21世紀是追求人性最大化的時代,必須要將學生的學習幸福感作為衡量學生學習價值的最終目標[4]。
四、結束語
對于大學生學習幸福感的研究,在我國起步比較晚,研究資料也比較少,很多研究方向還處于空白階段。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爆發出的問題與矛盾越來越多,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和學習幸福感將變得越來越重要。本文從學習幸福感的概念厘定、特征分析和其在學生學習過程中起到的重要性進行了闡述,接著描述了學生中的特殊群體——大學生目前的學習狀態和學習幸福感體會,確定了大學生學習幸福感的研究價值,對影響大學生學習幸福感的內因和外因進行了探討,然后提出了學校、教師、學生本身可做的工作,最后為避免培育大學生學習幸福感走入誤區提出了警示和注意。提高大學生的學習主觀幸福感對提升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質量,甚至對其未來人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是幸福感研究領域中一個亟待展開的重要方向。
【參考文獻】
[1]馬穎,劉電芝.中學生學習主觀幸福感及其影響因素的初步研究[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5,25(01):74-79.
[2]陳虹巖.試論當代大學生幸福觀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06):18-19.
[3]柴素芳.大學生幸福觀教育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4]唐潔,孟憲璋.大中學生主觀幸福感的比較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2,10(04):316,32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