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敏
【摘要】好奇心是激發學生深入分析某一問題的基礎,飽含疑問與激情,能夠幫助學生更快地進入學習狀態。教師在教學中以問題的形式引導生物課堂的教學,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思考的主動性。文章立足生物教學課堂問題設計的意義以及原則,闡述了問題教學法在助力高中生物教學中重要的意義,為更多教師以問題的形式組織課堂提供了建議。
【關鍵詞】高中生物教學;問題教學法;意義;原則;策略
“學源于思,思源于疑。”凡是教學中比較有經驗的教師大多善于運用提問的方式來引導學生思考,這些教師在問題的設計中借助引發疑問的方式來啟發學生思考,在教學的過程中將引導學生與學生的學習兩者結合起來,在不斷互動中推動課堂的開展。
一、問題設計的意義和原則
(一)問題教學的意義
新課程要求學校和教師將教學的目標定位在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上,即要求將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創造性作為主要目標。學生的自主性包括學生的主動性、能動性以及創造性。主動性,是指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激發學習興趣,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能夠將書本上的知識內化為自己的知識。能動性,是指學生對學習是發自內心的需求,而不是在教師的逼迫下被動地學習。創造性,是指在新課程標準下,學生能夠對所學的知識舉一反三,形成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能夠產生對問題全新的看法,超越書本中所講授的知識。問題的巧妙設置是實現以上幾點的關鍵。
(二)問題設計的原則
1.可行性原則。
根據最近發展區域理論,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到問題的討論之中,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既要做到問題的設計具有一定的難度,能夠引起學生探究的熱情,又要做到適度。問題過難,學生經過思考不能解決反而會造成負面情緒。因此,問題的設置要在學生力所能及的范圍內,讓其思考問題的解決辦法時,不局限于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幫助學生拓展思路,鼓勵學生創新。
問題的設計既要考查基礎知識,又要引導學生通過閱讀來解決一些較復雜的問題,體現學生的自主性和能動性,以創新的思維解決問題,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尋找問題的解決方案。
2.漸進性原則。
問題的設置要有一定的梯度,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首先,這種問題的設計方式要符合學生的認知和學習規律。其次,問題的設置要注重相互之間的難度梯度不要太大,以免出現知識不銜接的狀況。部分學生由于知識掌握得不牢固,面對這種情況難免會產生心理上的挫敗感。因此,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注意把握邏輯性,精心編寫和設計問題。
3.生活性原則。
例如在學習“遺傳”有關的章節時,教師可以就某一家族的遺傳特點讓學生展開討論。例如:引入生活中常見的雙眼皮、單眼皮的遺傳現象,是否會有父母是雙眼皮,孩子是單眼皮的狀況,并討論這種現象存在的規律與特點,然后將此特點應用到其他家庭中,再看這一規律是否還成立。討論完畢后,教師引導學生學習課本中的知識。這樣通過結合生活中的現象將原本枯燥抽象的知識生動化,引起學生解答周圍現象的興趣。
二、課堂導入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
(一)問題的設置應具備趣味性
要增強問題設置的趣味性,可以加入圖片、故事、漫畫、小說故事等作為話題或討論主題,順勢引入需要講授的知識和方法。例如,《紅樓夢》中的林妹妹如果真的嫁給了賈寶玉,他們屬于近親結婚,他們的后代患遺傳病的概率相對于其他非近親結婚的情況具有怎樣的特點,根據所學的知識談一談你的看法。
(二)問題的設置應具備啟發性
結合生活實例,以生活中常見的現象為話題的切入點。例如:很多學生在過度運動后肌肉會產生酸痛的現象,大家猜想一下這是什么原因導致的?為什么身體在磕碰之后會紅腫?以這種貼近學生生活的現象和實例將學生快速地帶入到課堂學習的環境中,為學生的有效學習打下基礎。
(三)問題的設置應具有懸念性
問題的設置具有一定的懸念特征,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全程跟隨教師的腳步一點點去探究問題的答案。例如:在講解孟德爾豌豆雜交實驗時,一定數量的純種黃色圓粒豌豆與一定數量的純種綠色皺粒豌豆雜交,產生的子一代的豌豆可能是怎樣的?它們各占多大的比重?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去展開學習。
三、創設問題情境,提出相關問題
這里所說的創設問題情境主要是指教師根據教學目標設置問題,使學生置身于問題情境之中,形成問題意識。情境創設的好壞直接影響學生的問題意識以及對問題的興趣。因此,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都應該對問題創設情境加強重視,幫助學生形成生物問題學習的意識,在合適的時機引導學生主動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一)引用教材中的問題創設問題情境
引用教材中的問題是比較簡捷的創設問題情境的一種手段。教材中有些問題的探討既能重視與課堂的教學目標緊密結合,也能注重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將理論與實際結合起來,更貼近學生的生活,教師可以直接引用或加以修改后使用。例如在學習“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這一節時,教師可以設置這樣的問題進行探討:“假設你和魯濱孫同時被流放到荒島上,而你尋找到的全部東西是一只母雞和一片玉米地,你會采取什么樣的方式使自己存活的時間更長,以待獲得救援?”學生在經過細致嚴謹的設計與推理之后,為了得到一個更加完美的答案,這時就需要教師給出一些引導,最后引出本節相關內容。
(二)聯系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境
生物學是一門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自然科學。生活是知識的載體,將知識與生活結合起來學習,學生的積極性會更高。例如:教師在講解“血糖的來源和去向”相關的內容時,可以結合“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的俗語,讓學生思考為什么人類每天都要吃飯,吃得多為什么會發胖等問題,以吸引學生的注意,真正達到理論指導實踐的效果。再如:教師在講解“物質的跨膜運輸”章節的內容時,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植物失水和植物吸水的效果,可以借助日常生活中做飯的場景,例如腌黃瓜時,加入食鹽黃瓜會變蔫并且有水分滲出,如果想讓黃瓜重新飽滿起來又應該如何去做呢?學生根據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經驗很容易就能聯想到將黃瓜重新放置在清水中。在這個基礎上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親自去實驗一下,看一看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學生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自己的推測是否正確,自然就會保持著比較高的熱情和積極性,同時領悟到細心觀察生活的重要性。endprint
(三)實驗演示,創設問題情境
生物學是一門依賴于實驗方法的科學,很多規律比較抽象,枯燥的語言描述概括不能使學生清晰地了解到具體的現象是怎樣的。例如:教師在講解“細胞的多樣性和一致性”的相關內容時,可以帶著學生進入實驗室,在顯微鏡下認真地觀察一下細胞,了解不同的細胞之間存在的差別,幫助學生形成準確的感受,通過觀察讓學生自己總結規律。
(四)復習舊知識,創設問題情境
生物教材內容都是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嚴謹地排列起來的,前面的知識是后面知識的基礎,只有學好舊知識才能更好地理解新知識。例如:教師在講解“光合作用”相關內容時,先引導學生復習呼吸作用的實質是分解有機物并釋放能量,進而追問有機物中的能量是從哪里來的,又是如何將能量儲存在有機物當中的。這樣一來,教師就可以通過簡單地回憶之前的知識,將細胞的呼吸作用與細胞的光合作用聯系起來,從而引出新內容。
四、學生分析,思考,討論;教師引導,疏導,表征問題
在教師設計并提出合理的問題之后,學生往往會產生迫切想要解決問題的想法。實際經驗告訴我們,問題的解決通常涉及多個知識點的共同組合利用,需要學生之間相互配合,集思廣益。問題的解決首先基于對已知條件的分析,在弄清已知問題與目標之間的關系后,明確要達到目標所欠缺的資料。相關資料顯示,恰當的問題表征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問題的表征可以劃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內在表征,一種是外在表征。前者是指在頭腦中對問題進行思考,后者主要是指通過文字、圖形、實驗等揭示問題的實質。外在表征是內在表征的基礎。教師的認知能力和理解能力相對于學生更加成熟,一些問題教師根據經驗和直覺就能解決。然而同樣的問題對學生就不同,他們的知識儲備和認知經驗均有所欠缺,對于關系比較復雜的問題不能用適當的形式進行表征,此時教師恰當時機的引導,常常能幫助學生撥開迷霧。
五、解決問題,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經歷過問題表征學習之后,學生就基本上能夠對已知的問題進行解決,以此為基礎發散思維,嘗試將心中仍存的疑惑作為新問題的開端,不斷形成連鎖反應,全面釋放自己的思維,學習熱情不斷被激發出來。對于那些平時不善于提問、不愛表達的學生,教師要在思想上、方法上適當加以引導,重視學生思維的培養和發展。例如在講解“食物鏈和食物網”相關章節的內容時,教師可以設置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一條食物鏈上一般營養級不會超過五個?在學習完生態系統章節后教師可以將這個問題預留出來,使學生形成一個基本的印象。
【參考文獻】
[1]楊兆山.教育學[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2]鄧衛民.論新課程標準下的高中生物教學[D].開封:河南大學,2007.
[3]母云光.淺談如何提高生物課堂教學的效率[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07(08):12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