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曉璐

摘要:目的 評價超聲心動圖診斷小兒感染性心內膜炎的臨床應用價值。方法 2010年2月~2016年12月醫院共檢查診斷確診小兒感染性心內膜炎21例,均進行超聲心電圖、臨床檢查。結果 初次超聲陽性率76.20%,二次檢查陽性率100%,同期臨床檢查初次診斷確診率85.70%,二次檢查95.20%,檢出贅生物占85.7%,治療前后,患兒的LAD、LAV、ESV、EDV、LVIDd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超聲心動圖可用于小兒感染性心內膜炎的早期診斷,但相較于臨床診斷,并無明顯優勢,其可發現贅生物,判斷心臟結構病變,指導手術治療,評價保守治療效果,但診斷容易受到治療干擾,對于接受治療、病情得到控制的患兒,超聲心電圖可能診斷效用不足。
關鍵詞:感染性心內膜炎;小兒;超聲心動圖;診斷
中圖分類號:R445.1;R725.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959(2017)19-0177-02
感染性心內膜炎是指病原菌侵入引起的心臟瓣膜、心內膜、血管內膜炎癥,是小兒少見疾病,但死亡率較高,也是后天性心臟病常見病因之一[1]。一項Meta分析顯示,我國小兒感染性心內膜炎男童死亡率高達55%,多見于基礎性心臟病、先心病者[2]。及早診斷感染性心內膜炎,是控制死亡率的關鍵。超聲心電圖是開展心臟結構、性質改變的主要方法,本次研究試采用回顧性研究,分析小兒感染性心內膜炎患兒的超聲心電圖特點,評價超聲心動圖的診斷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2年2月~2016年12月醫院共確診小兒感染性心內膜炎21例,其中男14例、女7例,年齡2~12歲,平均年齡(5.6±1.2)歲。合并先天性心臟病15例,以室間隔缺損為主,伴風心病6例。癥狀表現:發熱14例,部分伴脾腫大、心臟雜音改變、皮膚瘀斑。并發栓塞8例,心力衰竭10例。實驗室檢測均為陽性,其中革蘭氏陽性菌菌占19例。贅生物檢出陽性18例。納入標準:①臨床資料完整;②均進行過超聲心電圖檢查[3]。
1.2方法
所有患兒,均在出現發熱等癥狀表現后,結合實驗室檢查,懷疑為感染性心內膜炎,進行超聲心動圖檢查。檢查時間24~48 h內,若檢查陰性,1 w后復查。儀器設備包括多個系列的信號,都有彩色超聲成像系統?;純貉雠P位或左側位,進行常規超聲檢測。采用歐洲心臟病協會推薦的“七切面”方法檢查,聯合彩色血流成像模式(CDFI)等檢查,聯合胸骨上窩大血管等標準切面。全程記錄影像,評價心動周期內房室瓣活動、房室壁活動曲情況,重點觀察心內膜以及各瓣膜有無贅生物,分析贅生物的數目、大小、形態、數量等,結合血流動力學影響,判斷是否出現缺損。所有的患兒,都結合實驗室檢測,綜合診斷,采用Duke診斷標準確診。
1.3統計學處理
采用WPS表格記錄數據,采用SPSS20.0軟件進行統計學計算,采用(x±s)反映計量資料,計量資料采用Kolmogorov-Sminmov法進行正態分布檢驗,服從正態分布采用t檢驗進行組間比較,否則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檢驗,采用n或%反映計數資料,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例患者,初次陽性16例(76.20%),二次檢查5均為陽性,兩次檢查陽性率100.00%。同期實驗室等方法臨床檢查初次診斷確診18例(85.70%),二次檢查確診20例(95.20%)。檢出贅生物18例(85.70%),其中累計左心與右心12例、單純左心4例、右心2例。手術治療4例,與超聲檢測一致。經抗生素為主的方法治療后,4 w后贅生物消失61.11%(11/18)。在治療前,贅生物表現為大小不等、形態不規則團塊,成條索狀、絮狀以及較大團塊贅生物4例處,表現為隨著心動周期,來回擺動,小結節狀贅生物則固定不定,2例回聲較強考慮為鈣化。治療后,回聲減弱,贅生物縮小,2例出反復,2例消失。治療前后,患兒的LAD、LAV、ESV、EDV、LVIDd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討論
超聲心電圖診斷感染性心內膜主要依賴于贅生物的確認,需注意的是,從主觀角度來看,超聲心電圖檢出了心臟結構與功能病變,在考慮病史情況下,可初步判斷可能為贅生物,從而影響超聲診斷效用。本次研究并非為盲法研究,醫師在進行超聲診斷時,客觀上已經考慮了臨床證據。
本組對象初次超聲陽性率76.20%,二次檢查陽性率100.00%,而與此同時檢出贅生物占85.70%,提示超聲心電圖診斷并不完全依賴于贅生物。超聲診斷瓣膜贅生物受超聲技術水平影響較顯著。近年來,有報道顯示經食道超聲,有助于檢出<3 mm的微小贅生物[4]。經胸部超聲,受胸壁影響,成像質量有所下降,對于瓣裂、穿孔等病變可能出現誤漏診。經食道超聲,可排除肺氣干擾、胸廓畸形、肋間隙狹窄等因素的影響,顯示心臟瓣膜的立體三維形態,從各個方向進行切割觀察,特別適用于分析心臟各腔室、瓣膜和大動脈形態、位置、連接關系,提高超聲的質量,可獲得更豐富的切面,在二尖瓣脫垂、二尖瓣穿孔、二尖瓣瓣裂等疾病診斷方面有比較優勢,有助于診斷先心病、風心病,結合臨床證據,從而提高診斷的效用。今后,有必要嘗試開展食道超聲診斷小兒感染性心內膜炎。
從贅生物的特點來看,好發于左心,贅生物形成會導致結構增大。本次研究中,盡管治療后LAD、LAV等指標都有所變化,治療前后,患兒的LAD、LAV、ESV、EDV、LVIDd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這可能與納入患兒例數不足有關。需注意的是,贅生物對血流力學影響較大,還會引起特異性的臨床表現,需給予足夠的重視,如二尖瓣贅生物,會引起心尖區響亮粗糙的收縮期雜音,二尖瓣高流量,運動幅度大,流速快,室間隔運動增強[5]。醫師需要了解心臟解剖結構與血流力學變化,綜合判斷贅生物的影響,重視復查。贅生物隨著感染的控制,體積會明顯縮小,甚至消失,從側面反映,超聲檢測需要及時,否則可能因治療導致贅生物縮小、消失,無法及時的檢出,導致漏診。
綜上所述,超聲心動圖可用于小兒感染性心內膜炎的早期診斷,對于可疑者,需及時檢查,必要時采用食道超聲等方法,尋找贅生物形成證據。
參考文獻:
[1]馮江,袁秀琴,王艷萍,等.中國 2000-2010年5 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和死亡原因分析[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12,33(6):558-561.
[2]胡茜.中國兒童感染性心內膜炎的 meta 分析[D].重慶醫科大學,2016.
[3]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心血管學組.小兒感染性心內膜炎的診斷標準(試行)[J].現代實用醫學,2004,16(04):247.
[4]林慶陜,張利榮,李霞,等.經食道實時三維超聲心動圖對結構性心臟病的診斷價值[J].臨床超聲醫學雜志,2015,17(8):555-557.
[5]金宇婷,楊穎,華春珍.兒童感染性心內膜炎 35 例分析 [J].臨床兒科雜志,2016,34(01):10-12. 編輯/錢洪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