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洪彬,汪愛平
(遵義醫學院體育學院,貴州 遵義 563003)
博士論壇
比較與審視:普通高校體育傳統教學模式與“三自主”教學模式之取舍
范洪彬,汪愛平
(遵義醫學院體育學院,貴州 遵義 563003)
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調查法及分析法,對普通高校公共體育傳統教學模式與 “三自主”教學模式進行了比較審視,揭示了高校公共體育傳統教學模式與“三自主”教學模式同為體育教學模式歷史發展的產物;傳統教學模式在以往發揮了巨大作用并影響至今,“三自主”教學模式新興待發并存在一系列問題;辯證地看待兩者是尋求體育教學改革的有效出路。
普通高校;傳統體育教學模式;“三自主” 體育教學模式
自2002年8月教育部頒布實施《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以來,依據《綱要》所提出的“根據學校教育的總體要求和體育課程的自身規律,應面向全體學生開設多種類型的體育課程,可以打破原有的系別、班級建制,重新組合上課,以滿足不同層次、不同水平、不同興趣學生的需要”的要求,全國范圍內許多高校相繼在公共體育教學模式上進行了探索與實踐,主要表現為以“自主選擇課程內容、自主選擇任課教師、自主選擇上課時間”為主的“三自主” 公共體育教學模式,與此前的傳統公共體育教學模式產生較大沖突。時至今日,兩種教學模式在理論及實踐的界面均有諸多爭議,對這些爭議進行比較與分析,將有助于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教學改革深化與可持續發展。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問卷調查法及綜合比較法對普通高校公共體育傳統教學模式與 “三自主”教學模式進行了重新審視。
我國的傳統體育教學模式初顯落后于20世紀80年代初,當前,教學模式的時代步伐已將大量地方院校遠拋其后,而20世紀60年代的固有教學模式則令其裹足不前。在相對傳統的主要體育教學手段仍之下,廣大體育教師往往通過相對規范的動作技術教學來傳授體育知識、技術和技能,完成教學任務。
1.1 指導思想與教學目標
我國依據運動技能形成規律和運動負荷規律,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在具有代表性的教學模式中,其典型特征以傳授運動技能為主,鍛煉身體為輔。該教學模式主張以發展學生身體為其核心思想,并將運動技能教育和體質教育進行結合;在實踐中,通過“三基”教育的手段,實現了思想教育為其先導,社會教育為其輔助目標,從而全面地完成了體育教學的多項目標 。這是在體育教學實踐中用得較為普遍的教學模式。
1.2 教學內容、任務與方法
教學內容表現為運動技能的傳授,更強調增強體質。傳統體育教學模式課程結構單一,必修課相對較多而選修課較少,有限的場地、器材和設備又極大地限制了課程設置。而且,該教學模式的體育教學目標試圖通過一個模子把所有的學生造成一致“標準件”,表現為“模型化”的批量生產,學生的獨立性和創造性從根本上受到了否定 。
傳統體育教學模式的核心任務觀的是“唯書”“唯知”,重視知識傳授忽視學生個性發展為其體育教學任務的根本表現;在體育課程方面,課程結構單一,選修課缺乏,體育教學的硬件設施相對不足和落后,不能夠滿足學生豐富的個性化內心需求和多樣化體育發展的迫切需要。
教師在體育教學方法上表現為強行灌輸,大量采用注入式教學,為完成教學任務而趕進度,學生置于被動接受的大環境中,體育學習枯燥乏味,主動性和積極性受到了嚴重壓抑。
1.3 教學模式的操作程序
傳統體育教學模式是偏重以按照運動技能形成規律和運動負荷變化規律而進行體育教學安排的教育教學模式,其程序重視并遵循學生在教師指導和控制下按部就班地進行運動技能學習。該體育教學模式的課堂教學單一,教學課堂課內外的聯系被割裂,學生在閉鎖的體育學習、生活中成長,認識視野局限在狹窄的環境中,個性化的體育才能得不到有效施展和表現,體育參與的創造性得不到發揮 。
1.4 師生關系
傳統型體育教育中教師一直是教學活動的中心,重視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設計并控制著整個教學過程;而學生處于從屬和被動地位,嚴重依賴于教師的主導,其個性發展和主體性的弘揚受到嚴重的影響,廣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侵害。教學過程基本上成為一種強迫性的外在過程,外在的社會和政治環境將學生個人的能動性、自主性囊括其中,限制著學生主體性發展方向和水平。所以,傳統型體育教學嚴重忽視了人的問題,尤其是作為教學過程中主體性問題表現的學生,其實質不可避免地使人產生困惑。
縱觀傳統體育教學的整個過程,相對封閉、呆板、統一的氛圍及其狀態,令體育教學形成了單向的信息傳遞通路,以重視共性發展、側重身體強健、孤注于教師主導作用等為其顯著特征,相對輕視于學生個性的養成、心理及適應能力的培育以及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對學生體育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具有相抵嚴重的束縛和摧殘。
相對單一的師生信息單向溝通是傳統體育教學體系中師生的主要溝通與交流模式,在教學過程中相對重視于針對學生的知識傳授,其最終的教學目的局限于傳統知識、技能的掌握,實為名副其實地以“教”為主的體育教育模式。傳統體育教學模式“弱”在阻礙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將學生人格的構建與知識的學習割裂開來,將社會角色的定位與人的全面發展失去統一,不符合當下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和創造才能的習得。
1.5 教學條件
傳統體育教學任務的完成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水平,故對教師水平有較高要求。中國的這種以運動技能傳授為主、身體鍛煉為輔的教學模式具有一定的長處,它具有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特點,在學習中使學生相對較少走彎路,能盡快地獲得全面系統的知識技能,而達到教學要求,完成教學任務;但教學中學生處于較為被動的地位,對學生個性的發揮、和興趣的培養和能力的提高極為不利;而且對于運動技能形成和負荷規律變化等問題無法進行深入教學,表現為“魚和熊掌無法兼得”。因此,它沒有解決好“學”的問題。
1.6 教學評價
傳統體育教學評價中過于武斷,以否達到《國家體育鍛煉標準》(以下簡稱《標準》)來判定學生的體育能力。達到《標準》的學生,其體育成績為合格,否則不合格;有甚者把《標準》作為高校體育教育工作的唯一評判標準。顯而易見,體育教育將《標準》作為其工作的出發點,必然會限制體育教育內容的教授及學習廣度,極易引起體育教育過程的自我封閉;而將《標準》作為體育教育的最終歸宿 ,唯《標準》是瞻,其行為必將引起高校體育教學工作重心和體育教育目標的游離。
在體育教學價值上表現為重視功利性價值,忽視非功利性價值。傳統體育教學模式重視絕對評價,輕視相對評價,不去顧及差生的進步幅度。因考試的分數是學習效果評價的惟一標準,故考試成為評價學習體育成績的惟一方式。在考試和分數面前,學生喪失其主體人格而被異化,健康個性的發展受到不良影響。
2.1 指導思想與教學目標定位的轉變
《綱要》要求高校在教學最優化與目標設計理論指導下,貫徹“健康第一、終身體育”教學指導思想,定位于終身鍛煉目標的培育,適應健康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學改革指導思想,轉變于新的課程觀念的樹立,在此基礎上積極調整體育教學中教與學的關系,著重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體現以人為本教育理念,尊重學生的選擇,有效拓展體育課的時間和空間,構建高校校園體育文化中具有生動、活潑、主動學習氛圍與特征的體育教學課程體系,從而對高校體育教學中的“三自主”教育教學模式的改革和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起到積極、有效的促進作用。
在《綱要》指引下,我國部分高校體育課程目標也隨之產生了較大分化。有關研究表明,高校體育教學目標定位主要集中于終身體育、發展體能、學習運動技能、形成運動文化與進行體育運動和欣賞5大類(表1),這種布局相對明顯地確立了終身體育為主、健康體育和運動技能學習等為輔的體育教學目標體系,也是對以技能學習為主的傳統體育教學目標的基本否定。

表1 我國部分高校體育課程目標定位統計
2.2 教學內容、任務與方法的相應調整
指導思想與教學目標定位的轉變繼而影響到教學內容、任務與方法的相應調整。由于學生自選因素的介入,使得教學內容、任務與方法的緯度在不同程度上做相應的拓展和延伸。大量具有終身體育性質的項目日漸融入到體育教學內容中,從而使學校體育要為學生終身體育打基礎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
目前,全國高校體育項目設置呈現多樣化(表2),學生選擇的內容空間在最大程度上得到有效供給。為盡可能多地開設體育項目,滿足不同層次、不同興趣愛好,不同體質學生的體育需求,各高校正在充分挖掘現有體育資源,并為此積極創造有利條件 。

表2 我國高校體育項目開設一覽表
“三自主”教學模式便于因材施教,可有效激發學生體育學習的內在需求,體現能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使學生學習積極性明顯提高的優越性,充分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這種教學模式既增強了運動能力較強者繼續學習的主動性,也提高了運動能力較差者學習的自信心,得到了學生的廣泛認可,實現了吸引更多學生體育參與、樹立并培養終身體育鍛煉習慣目標的目的,從而使“三自主”教學任務的完成效果更能順利實現。
2.3 教學模式操作程序的轉變
“三自主”教學模式下,由于學生來自不同專業,具有不同的知識結構,學生之間文理學科差異較大,加強了知識滲透,潛移默化地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男女生組合上課打破了男女性別界限,而“異性效應”的作用使學生學習更加努力。這一全新的體育教學組織模式打破了原有按系別、班級、性別分班的教學組織形式,實現了不同系別、不同專業、不同性別的學生重新組合上課;不僅將具有相同興趣和愛好的學生聚合在一起,而且在體育技能學習上有利于學生相互取長補短。所以,“三自主”模式操作程序上主要體現了“以活動為中心,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的教學思想。
“三自主”教學模式的建立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精神,充分反映了為學生服務的宗旨,改變了學生過去被動接受的局面,有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和升華。有關調查在很大程度上反應了學生對 “三自主”模式的態度(表3)。

表3 高校學生對三自主教學模式的滿意度與其學習態度變化
2.4 師生關系的微妙變化
自由選擇體育任課教師、自由選擇學習項目是對體育教師知識、能力和素質要求的巨大提高。 “三自主”教學中學生選課迫使教師必須挖掘自身潛力,不斷學習和掌握新興體育項目的知識和技能,擴大知識面以適應學生選課的需要;同時,學生求知欲的增長及學習積極性的提高,使教師不得不投入更多的精力、時間吸收新成果,研究教材教法,提高教學水平,改善師生關系,以期得到學生的認可及建立良好的印象。這對教師專業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學生差異化的選擇指向,也向教師提出了全方位的挑戰。因此,教師要不斷完善知識結構,提高教學適應能力,同時具備敏銳的觀察力,洞察學生的動態變化,制訂相應的教學計劃,促使每個學生得到提高與發展是樹立起以學生為本、服務學生的教學觀的具體體現。
2.5 教學條件重心的轉移
由于學生自由選擇緯度的擴大,使得“三自主”體育教學任務的完成條件重心由傳統體育教學中過分依賴于教師開始向多方擴散。這種依賴條件重心的轉移不是以降低教師執教水平為條件的;相反,而是全方位、同步的要求提高。教學內容的豐富多彩、學生可選項目的范圍、體育教學設施的完備與先進程度、師生關系與角色的合理定位、教學效果評價體系的相對完善等諸要素在“ 三自主”體育教學模式的要求下不斷的做出新的調整。
2.6 教學評價體系的重新調整
《綱要》明確指出,學生的學習評價應是對學習效果和過程的評價,主要包括體能與運動技能、認識、學習態度與行為、交往與合作精神、情意表現等,通過學生自評、互評和教師評定等方式進行;評價中應淡化甄別、選拔功能,強化激勵、發展功能,把學生的進步幅度納入評價內容。所以,“三自主”教學評價是評價角度、評價方式和評價內容等方面更加全面的的評價。
3.1 學生自主選擇課程內容與高校體育項目設置之間的矛盾
學生所選體育運動項目的整體分布是反映部分體育運動項目在學生中受歡迎的程度,也反映出一個時期的學生主流體育價值取向,同時,也是學校進行體育運動項目設置的主要參考依據。學校的教學資源是相對有限的,而學生對體育項目的選擇卻是無限的,兩者之間的矛盾是影響“三自主”教學效果的重要矛盾。在實際選項過程中,學生的興趣傾向、性別傾向、獵奇傾向、主觀偏見傾向、場地設施、學習動機以及身體狀況等因素也在左右著學生的選項分布。
3.2 學生自主選擇任課教師與高校體育師資之間的矛盾
師資的質量及數量是關乎教學水平的重要因素。“三自主”模式對教學過程提出了相對更高的要求,因而也暴露出了更多的問題:(1)體育教師配備不足,教師超負荷工作情況比較嚴重;(2)體育教師的專業結構不合理,傳統項目教師數量偏多,新型項目師資匱乏;(3)體育教師的職稱與學歷結構不合理,教授占教師總數的比例偏低,教師學歷水平偏低。“三自主”教學要求教師在體育教學中既要做到技術動作規范,又要熟知其從事專項的項目特征及其文化內涵。有關調查顯示,1/3以上的教師所承擔的課程為非本人專修內容,他們在理論知識方面和技術水平上都有明顯不足,在教學中感到有些力不從心 ;同時,大學體育教師在舊有教學模式的束縛下,教學方法尚顯陳舊。
3.3 學生自主選擇上課時間與高校課程安排之間的矛盾
由于學校總體教學時間的統籌安排,使得學生在“自主”選擇學習時間上大大折扣。調查數據顯示 ,我國目前體育課程實施自主選擇學習時間的普通高校中,調查的67所高校中僅有2所(3%);而這一僅有的數據也附帶著一些限制條件,即學校限定時間單元的“自主”選擇,而并非“自助餐式”的滾動開放。
3.4 體育教學評價體系實施的困難
大部分高校在體育教學評價表現出如下幾個特點 :(1)絕大部分高校仍然采用百分制評分;(2)評價多以教師的主觀評定為主且內容傾向運動技能;(3)體育理論考評形式從以往單一的閉卷考逐漸向閉卷、開卷相結合發展,部分高校已開始嘗試以體育小論文、期末總結等靈活的方式作為理論考評的一項內容,但嘗試這種考評形式改革的高校比例還不是太高(表 4)。

表4 高校體育教學評價內容
以上說明,《綱要》雖明確了評價體系的具體內容,且部分高校也做了相應的一些改革,但仍未突破原有評價體系的范疇,實現實質性的革命。教學模式在評價方面并未出現絕對化的分化。
4.1 傳統的高校體育教學模式時至今日被冠以“窮途陌路”的惡名,這種完全割裂歷史的靜止、孤立與片面的蓋棺定論過于武斷。所謂的“傳統體育教學模式”模式并無絕對的歷時標簽與衡量標準。
4.2 《綱要》指引下的 “三自主”體育教學模式的引進及實施過程中進行的一系列的教學實驗研究,其結論多是正面或正面結論下存在些許瑕疵或不足,缺少從負面闡明“三自主”教學模式的問題癥結所在或是直接對其批判或抨擊,而該種教學模式所暴露出的問題在短期或用某種單一措施并不能夠解決。“三自主”教學模式的推廣具有一定的“政策效應”。
4.3 2種教學模式均不是教學模式演變過程中的靜止形式,時代要求是影響教學模式的演變的重要因素,教學模式的劃分與運用不應過于絕對化。
[1]教育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指導綱要[Z]. 2002.
[2]王雄鋒,等.美國動作教育與中國傳統體育教學模式的比較[J].體育學刊,2004,11(5):114-115.
[3]劉志敏.普通高校“傳統型”與“俱樂部型”體育教學比較[J].體育學刊,2003(3):78-80.
[4]沈躍進.21世紀高校體育教育的改革探討[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2,36(3):35-37.
[5]蔣先軍.安徽省普通高校大學體育“三自主”教學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0,33(5):508-510.
[6]項立敏,等.高校體育“三自主”教學產生的問題分析[J].體育學刊,2007,1(7):88-91.
[7]茍清華,等.“三自主”分層教學模式探討-以西南科技大學健美操教學為例[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7,33(4):126-128.
[8]袁革,等.高校體育課程建立學生選課制的實踐研究[J].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4,38(5):121-123.
[9]張哲敏,等.普通高校體育課程實施“三自主”教學模式分析[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0,33(1):85-87.
[10]吳燕丹,等.我國普通高校體育實施《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的現狀調查與對策[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28(10):1403-1405.
G807.4
A
1674-151X(2017)14-001-04
10.3969/j.issn.1674-151x.2017.14.001
投稿日期:2017-05-11
范洪彬(1976—), 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與訓練。
汪愛平(1962—), 教授。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體育人文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