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令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淺談國人海外消費對國內經濟的影響
孟令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日益加劇,走出國門對普通老百姓來說已經不是遙不可及的事情,只要有一定的經濟條件,時間允許,隨時都可以來一場說走就走的出境旅行!而中國作為人口大國,出境游火爆隨之而來的極速海外消費對國家的經濟來說都是一股不可小覷的拉動力。然而,是什么原因造成出境消費激增?出境旅游、留學等海外消費不斷快速增加,對我國經濟的發展又造成哪些影響呢?未來政府應該如何疏導管理?
海外消費 拉動內需 經濟增長 中國制造
消費外流的原因,從以下三方面說明:
1.凱恩斯的絕對收入消費理論認為,消費取決于一個人的當前收入。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消費理論提出,一個人的消費取決于他的長期的持久性的收入。毋庸置疑,消費的前提是有個人收入,確切的說是個人可支配收入(DPI)。
建國以來,國人的消費發生很大變化,之前的物質匱乏,生活必需品都要靠政府控制供應,供不應求。實行改革開放之后,國家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人民的收入增加,物質供應極大豐富。這也為國人消費選擇奠定了基礎。
國內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斷增加,高端消費的內在因素已具備,手里有了持續穩定且相對充足的可支配的收入,除了在國內投資置業等消費以外,國人也將目光投向海外。
2.隨著全球開放程度的加深,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越來越重要,與我國達成的經貿合作的國家也越來越多,從以下表格可以看出,2013年到2015年國內居民處境人數由9197.08萬人次上升到了12786萬人次,增長幅度達28%。截止2016年底,中國已與127個國家締結各類互免簽證協定,包括8個全面免簽協議;與39個國家達成63份簡化簽證手續協定或安排。中國護照“含金量”大幅提高。這也成為國人海外消費提供了充分的外界便利條件。迎合了國人走出去,看世界的想法。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網站
國人收入大幅提高,國家也提供了出境游的便利條件,國人物質生活得到滿足后,對生活水平質量方面的要求日益提高,而國內制造業的發展很顯然還遠遠趕不上人們對生活品質追求的步伐。
3.國內制造業發展緩慢。中國制造(Made in China)的標簽,是世界上認知度最高的標簽之一,因為快速發展的中國和龐大的工業制造體系,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幾乎都可以找到帶這個標簽的商品,這個標簽的廣泛程度可想而知,從小的 手工工藝品到日常的服裝、鞋帽,再到電子產品等等。
然而就是這樣的一個世界標簽,如今卻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價格低廉的同時也伴隨著粗制濫造等質量問題。才會發生國人到日本瘋狂搶購馬桶蓋等的事情,而后來查實日本的馬桶蓋部分就是是中國杭州企業生產的。
國人海外消費,包含投資到海外,置業、留學、創辦企業等很多方面,但更多的消費選擇面向了高品質的海外商品。在流向國外的消費領域,集中在高端的奢侈品、日用化妝品、保健品及各類生活用品等。一方面,國內關稅高,部分商品的價格遠遠超過同等產品國外的銷售價格,還是例舉日本馬桶蓋,松下的某型號馬桶蓋,在國內售價五六千元,但在日本同等系列產品的售價卻只有一千元人民幣左右,除了在日本馬桶蓋的應用較普遍,價格相對低廉外,同等品質的在國內卻屬于高端系列,價格高的令人卻步,從而引發國人海外消費,瘋狂采購的現象頻發。
觀上述幾點,不難看出,國人可支配收入增多,消費選擇余地變大;全球化日益加深,出國環境寬松;國內制造業發展緩慢,無法滿足國人高端消費需求。是形成國人海外消費的主要原因。
1.一個國家經濟的發展,主要由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增長來衡量,而在拉動GDP增長的“三駕馬車”,消費、投資、出口中,目前對我國經濟起到主要促進作用最主要的是投資,其次是出口,消費反而是貢獻最少的。要想進一步促進經濟的有力發展,促進消費,拉動內需就成了最有效,且最迫切的貢獻點。
近年全球經濟均處于低迷時期,但是我國出境游人數不降反升,海外消費金額也成比增長,根據商務部數據顯示,僅2015年中國游客在境外的消費就高達1045億美元。占當年GDP的1.77%。海外消費的增加,無疑是對中國經濟的變相傷害,我國國內需要消費拉動內需,但是高端消費卻不斷外流,如果可以將這些消費拉回到國內,那么對我國GDP的貢獻,經濟的增長無疑是一大助力。
由此可見,拉動內需需要國人的消費,而高水平供應的需求是目前改善國內中高端消費群體海外消費的必要條件之一,國內制造業必須轉型。
2.國際產業分工體系中,發達國家的企業往往占據著研發與設計、營銷與服務的產業鏈高端位置,發展中國家的廠商則被擠壓在低利潤區的生產與制造環節。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憑借著低廉的原材料和人力成本成為了世界大工廠,然而現在中國存在的成本優勢和規模優勢已漸漸消失殆盡,國內制造企業的發展局限性已經造成了高端消費海外轉移,無疑對中國國內企業造成直接影響。
政府作為政策的制定者和社會管理角色,政府應對企業發展給予政策指導,幫助企業認清發展的現狀,鼓勵企業提高產品質量,加大技術扶持力度,提高對產品的監管標準,對仿冒、假冒產品進行嚴格管控,尤其是面對紛繁復雜的國內外經濟形勢,政府要及時、準確的給予國內制造企業劃出發展的藍圖,認清自己的不足,學習借鑒國外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發展模式,國家提出的“工匠精神”,正是對目前中國制造業長期存在的粗糙生產模式的清楚認知,和邁上對研發高精尖技術,發展高端自主品牌之路的重要舉措。
制造業要轉型,也要轉變思想,國內企業家自身要從根本上認識到企業所處的位置,所遇到的問題,所面臨的挑戰,只有我們企業家自己思維轉變了,才能更好的去走轉型之路,將目標客戶定位在中高端客戶,才能更好的提高企業自身的服務意識,企業的發展目標才能更清晰。
思想轉變過來了,就要腳踏實地的打攻堅戰,提高生產技術,生產標準,提高人員綜合素質,提高生產效率,提高企業的服務意識,重視培育產品研發能力,積累自主知識產權。否則,我們國家的制造企業還是無法占據產業鏈的高端位置。
制造業轉型是需要勇氣的,也將會是非常困難的,企業要面臨的問題也很多,轉好了轉型升級,提高一個臺階,走上正軌,轉不好很可能讓企業陷入困境,使得經濟更無長足發展的可能。
理性消費與國內“質”造的雙向拉動。綜上所述,中國是有著13億人口的泱泱大國,中國經濟的發展關系到每個國人,消費更是我們日常之需,國人消費對經濟發展的潛力更是無窮。大量消費移至海外,不得不引發我們對國內經濟的思考。
政府應積極應對,面對國人海外消費所具有盲目性,非理性等問題,讓消費回歸理性,拉回居民在國內消費,在采取政策措施的同時,也應該加強國內制造產品品質,這才是拉回海外消費的關鍵之舉。必須從根本上加強中國制造業的競爭力,著力提升供給質量,將“中國制造”轉變為“中國質造”。
只有這樣,才能讓海外消費冷卻下來,才能讓我們國內的經濟發展更加有活力,理性消費與國內“質”造的雙向拉動才是當下讓國內經濟重新走上健康之路的必然。
人民日報對擴大內需的評論:“現在,擴大內需特別是擴大投資的效果在遞減,而供給體系總體上呈現中低端產品過剩、高端產品供給不足的狀況,同時不少消費品供給規模有余而品質不足,導致人們出國買馬桶蓋、電飯煲甚至藥品、牙膏。只有在適度擴大總需求和調整需求結構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才能實現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躍升。”(引自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