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 河北省財政科學與政策研究所
中國農村金融服務與農民收入關系
——基于2004—2015年數據的實證研究
陳明 河北省財政科學與政策研究所
本文使用2004—2015年數據,運用VAR模型,實證分析了中國農村金融服務與農民收入的關系。研究結論包括:(1)本文選取千人擁有銀行機構網點數等七個指標來測算農村金融服務水平,測算結果顯示,經過長期的發展,我國在提升農村金融服務的水平方面獲得顯著的成績,我國農村金融服務水平在一直提升;(2)幾十年來我國農村經濟取得了巨大的進步,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也持續升高。但是,現階段我國農民人均純收入還處在非常低的水平下,增長速度緩慢并且收入差距明顯;(3)實證結果顯示我國農村金融服務與農民收入二者之間具有長期的均衡關系,農村金融服務水平對農民收入的正向作用較為顯著,農民收入對農村金融服務水平有正向積極的作用,但是這種作用并不明顯。
農村金融服務 農民收入 實證分析
作為現代經濟社會核心的金融能夠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優化社會資源的配置,金融服務正在影響著經濟社會的方方面面。我國目前面臨著嚴峻的“三農”問題,“三農”問題中最重要的是如何提高農民收入,它的實現離不開農村金融的發展。在我國推進城鎮化建設和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的關鍵階段,正確認識農村金融服務與農民收入之間的關系,對于促進農村金融服務良好發展與農民增收具有重要意義。
隨著我國對“三農”問題重視程度的加大,國內關于農村金融和農民收入關系的學術著作也逐漸增多,我國學者在此方面的學術成果大致歸納為如下兩種觀點,一是前者對后者有正向的促進作用,二是前者對后者有反向的抑制作用。在農村金融發展推動農民收入增長方面:郭沛實證分析了參加小額信貸項目的農戶的收入變化情況,以此來反映這些被調查的農戶所受到的經濟影響情況,研究結果得出小額信貸項目能夠對比較貧困的農戶的收入水平具有正向的作用。林毅夫等認為,農村金融體系改革是促進農民增收的關鍵,對此,應該大力發展中小金融機構,并發揮其在支農過程中的巨大作用。王虎、范從來通過實證研究發現,農村地區金融的發展和人均固定資產投資、財政支農力度等幾個指標呈現著正向相關的關系,農村地區金融的發展對農民收入的增長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但是農村金融發展卻導致了城鄉收入差距的進一步擴大。陳志堅、范惠芳運用灰色關聯法進行研究,證明了農村金融發展能夠有效帶動農民收入的提高,在眾多指標中農村貨幣化程度對農民收入產生的作用效果最為顯著。張立軍、湛永根據中國近二十多年的經濟數據進行農村金融發展、就業結構、經濟開放程度等指標的實證分析,他們認為農村地區金融的發展會引起城鄉之間收入差距的加大。錢永坤、張紅兵通過實證分析得出了加大農村金融支持有利于提高農民收入的結論。楊雯通過提出農村金融發展和農民收入二者之間具有互為因果的正向聯系。郭為對各省數據進行研究,發現我國農村地區金融的發展對農民增收具有正向的促進作用,并且非正規的金融的作用有時甚至會大于正規金融。樓裕勝運用計量模型驗證了農村地區金融的發展水平和農民收入增長之間具有一定的關聯性。方金兵等人認為我國農村金融發展對農民收入的增加的推進作用非常明顯,但是由于我國農村地區金融抑制現象的存在,致使這種促進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在農村金融發展抑制農民收入增長方面:喬海曙指出農村地區存在嚴重的金融抑制現象,同時正規金融支農力度不足,使得農民增收目標受到阻礙。張杰認為金融機構里面的農戶存款會流向非農部門,相應的農戶貸款需求很難得到滿足,同時農村的正規金融未能彌補農村資金的缺口。章奇等發現農村正規金融機構較低的資金配置效率擴大了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許崇正等研究得出,九十年代以前,影響農民增收的重要因素包括農村信貸、農產品價格等;九十年代以后,農村信貸資金支農力度不足,沒有發揮推動農民收入增長的作用,教育和就業結構發揮了主要的促進作用。溫濤等研究得出,我國農村地區的金融發展對農民收入的提升不僅沒有帶動作用反而具有減緩作用。李喜梅等通過實證得出,陜西省農村金融的發展導致了農村資金外流,進而阻礙了農民收入的增長,牛凱龍、李澤廣通過實證研究再次證明了這個結論。劉旦研究發現,我國農村地區的金融效率偏低,這成為阻礙農民收入提升的一個重要原因。周一鹿等,通過對我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數據進行實證研究發現,在短期內農村金融發展并沒有推動農民增收,而在長期內則存在明顯的負面影響。錢水土等研究說明了我國農村地區金融效率與農民收入呈現著負相關的關系,這是因為農村地區資金配置的低效率嚴重阻礙了農民收入的提升。
本文結合數據的可得性和金融服務可及性選擇金融服務機構基礎設施建設(營業網點和服務人員數量)、存貸款水平、農業保險服務情況等7項反映金融服務狀況的具體指標來建立農村金融服務指標體系,具體指標見表1。

表1 農村金融服務指標體系
本文以2004年至2015年我國31個省市的相關數據進行分析,農村金融服務主體機構主要涵蓋政策性銀行、股份制銀行,農商銀、農信社、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和保險公司等。本文所涉及到的數據來自于中國農村統計年鑒、中國保險年鑒、中國金融年鑒、中國國家統計局網站和中國農村金融服務報告。綜合考慮到廣大農村地區金融服務的可得性特點以及保證農村地區金融服務數據的說服力,在選取農村地區萬人擁有銀行機構網點數、農村地區萬人擁有銀行機構服務人員數指標數據時,只考慮農信社、農商行、農合行和其他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營業網點和服務人員。
對所選的7個指標變量之間的相關性進行分析,得到相關矩陣,從相關矩陣表中可以看出,所有的相關系數都遠大于0.3,這說明7個變量之間存在很強的線性關系,適合做主成分分析。
對所選的7個指標變量之間進行反映像相關分析。如果原始變量間存在較強的相互重疊和傳遞的影響,則在經過對其處理后的偏相關系數一定是很小的。通過觀察可以發現,除了在主對角線上的元素相對較大以外,其他大部分元素大都較小,同時可以明顯發現在對角線上的元素的值與1接近,驗證了這些變量具有較強的相關性,也就說明其適合做主成分分析。

表5 KMO和Bartlett的檢驗
由表5可以看到,KMO=0.876,大于0.8,表明各指標之間有很強的相關性;并且,Bartlett球度檢驗顯示其卡方統計量是198.797,自由度是21,單側概率P值是0,明顯小于顯著性水平0.01,表明拒絕單位陣原假設。通過KMO檢驗和Bartlett球度檢驗的檢驗結果可以明確斷定此數據很適合做主成分分析。
利用SPSS20.0分析軟件的主成分分析法完成信息提取,公因子方差表給出了此次分析從每個原始變量中所提取的信息,從中可以看到全部七個原始變量信息損失程度均很小,主成分很好地包含了全部七個原始變量的絕大部分信息。
利用SPSS分析軟件,遵循累計貢獻率大于80%以及特征值大于1的判斷原則,選出一個主成分,主成分累計方差貢獻率是96.372%,遠遠大于80%,主成分特征值是6.743,明顯大于1,從這里可以判斷這個主成分已經含有七個原始變量指標的絕大部分原始信息,分析效果良好。
通過碎石圖可以看出選擇一個主成分來代表原始的七個指標效果良好,起到降維的作用。通過這一個主成分來進行測算并研究農村地區金融服務水平,得到了成分矩陣也就是初始因子載荷矩陣,分別是X1:0.979、X2:0.997、X3:0.941、X4:0.988、X5:0.993、X6:0.983、X7:0.989。從初始因子載荷矩陣中可以看出,原始的七個指標變量在F1上有很大載荷,從而可以斷定F1很好地反映了七個指標所包含的全部信息。
經過SPSS20.0軟件測算F1主成分的表達式如下:

SPSS20.0軟件自動輸出F1得分,同時,由于只得到一個主成分,根據綜合得分公式:
綜合得分F=主成分F1的方差貢獻率×主成分F1的得分
經過SPSS20.0軟件進行標準化處理后,得到2004年至2015年我國農村金融服務水平值,如表10。從測算結果可以清楚看到,農村金融服務水平的增長趨勢非常明顯,2004年農村金融服務水平的得分為-1.20071,此后,隨著時間的推移農村金融服務水平的得分逐漸增加,在2015年達到最高值1.70745。

表10 我國歷年農村金融服務水平值
根據經過標準化處理后的計算結果可以發現,2004年至2015年我國農村金融服務水平一直處于持續提高狀態,且增幅明顯,在2015年達到最高值。農村金融服務水平的顯著提高,得益于我國金融市場的發展以及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為服務“三農”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本文在第一章對農村金融服務和農民收入二者的關系進行了理論上的分析,在第二章對我國農村金融服務的現狀和農民收入二者的現狀也做了詳盡的分析,本章將從實證的角度出發,探究我國農村金融服務與農民收入之間的是否存在關系,它們之間是正相關的關系還是負相關的關系以及它們之間的因果關系等。
本文為探究我國農村地區金融服務水平與農民收入之間的關系,選取了前文第三章節中對我國農村地區金融服務水平(F)的測算結果作為農村金融服務指標,同時選取了我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入(Y)代表農民收入指標。
我國農村地區金融服務水平(F)的測算結果是通過農村地區萬人擁有銀行機構網點數、農村地區萬人擁有銀行機構服務人員數、農村居民儲蓄存款額(人均值)、農村居民涉農貸款額(人均值)、保險公司農業保險保費收入(人均值)、保險公司農業保險賠款及給付(人均值)、國家財政支農支出(人均值)等七個原始變量得出,選擇這七個指標能夠比較好的反映和評價我國農村地區歷年的金融服務水平。數據來源于中國保險年鑒、中國金融年鑒、中國國家統計局網站和中國農村金融服務報告等,時間涵蓋范圍從2004年至2015年。
本文選取農村地區居民人均純收入(Y)指標,并2000年為基期,通過歷年農村地區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對農村地區居民人均純收入的名義值進行處理進而得到實際值。農村地區居民價格消費指數和農村地區居民人均純收入的原始數據均來源于2004-2015年《中國農村統計年鑒》。
對我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Y和農村金融服務水平F時間序列使用ADF檢驗法進行單位根檢驗。通過時序圖可以明顯看到Y的序列隨時間變化有顯著的上升趨勢,因此采用包含常數項和線性時間趨勢項的形式對其進行檢驗,農村金融服務水平F序列在均值0上下波動,因此采用不包含時間趨勢項和常數的檢驗方程形式進行檢驗。
通過檢驗可以發現Y、F 均為非平穩變量,對非平穩變量采用差分法,結果顯示它們的二階差分D(Y,2)、D(F,2)均拒絕了存在單位根的假設,表示處理后的數據是平穩的,我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Y和農村金融服務水平F均是二階單整的時間序列。
通過前文對單位根進行檢驗發現,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Y和農村金融服務水平F的二階差分序列都是平穩的,它們之間具有存在協整關系的可能。因此本部分以農村金融服務水平F作為解釋變量,同時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Y作為被解釋變量,采用E-G兩步法進行協整檢驗。
首先,采用OLS方法估計出回歸模型,得出:

計量結果表明,調整后的R2是0.9823,F統計量是555.76,相伴概率是0。通過Q統計量和LM統計量檢驗也可以進一步證明本文所得出的模型無序列自相關。采用滯后階數為零且無常數項、無時間趨勢項的形式對這個方程的殘差序列進行ADF檢驗,由計量結果可以看到,ADF值是-3.385467小于相應的臨界值-2.886101,因此表明可以拒絕原假設。證實在1%顯著性水平下殘差序列是一個平穩序列,由此可以判定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Y和農村金融服務水平F二者存在長期均衡的協整關系。
本文根據AIC、SC、HQ信息準則同時結合似然比LR檢驗和FPE檢驗,確定了本文所建立的VAR模型的最優滯后期是2。進而對VAR模型穩定性進行檢驗,檢驗結果可以明顯看出,代表著特征方程四個根的圓點均在圓之內,證明所建立的VAR模型是穩定的。由此,說明能夠在所構建的VAR模型基礎上對所要研究的內容進一步分析。
本文建立穩定的VAR模型之后,在VAR模型約束的情況下對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Y與農村金融服務水平F進行格蘭杰因果檢驗,從分析結果可以看到:農村金融服務水平F作為被解釋變量時,P值是0.1814,接受原假設,結果說明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Y不是農村金融服務水平F的格蘭杰原因;接下來將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Y作為被解釋變量時可以看到,在5%顯著水平下,P值是0.0269,拒絕原假設,結果說明我國農村金融服務水平F是我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Y的格蘭杰原因。
在所構建的穩定的VAR模型基礎上進行脈沖響應分析,可以得到農村金融服務水平F與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Y相互作用的脈沖響應圖。
可以明顯發現,農村金融服務水平F一個標準差的沖擊立即能夠對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Y產生正向影響的效果。雖然在短期來說,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Y的響應還處于較低水平,然而從長期來看,明顯呈現出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響應增幅逐年變大的趨勢。圖6顯示的是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Y對農村金融服務水平F沖擊的累積脈沖響應圖,從整體趨勢上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Y對于農村金融服務水平F沖擊的累積響應效果非常明顯,產生了持續、正向的影響。因此可以斷定農村金融服務水平F的沖擊對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Y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圖7、圖8顯示從短期和長期來看,農村金融服務水平F對于來自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Y一個標準差沖擊的響應均不顯著,面對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Y的沖擊,農村金融服務水平F的累積脈沖響應趨勢也很平緩,因此,能夠認為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Y對農村金融服務水平F的只有有限的影響力度。
方差分解是用來描繪所構建的VAR模型系統各變量之間動態作用的方法,通過將整個系統的均方差分解成全部變量沖擊所做出的貢獻,以此來研究系統內各個沖擊對于所預測變量的解釋程度如何。本文利用這種方法,分析了各個變量對農村金融服務水平F的貢獻率,從中可以發現,在第6期以后方差分解結果顯示基本穩定的狀態,從長期來看,農村金融服務水平F變化中大約98%是由其自身決定的,貢獻很大;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Y的沖擊從長期來看只能解釋農村金融服務水平F變化的2%左右,貢獻效果很微弱,解釋力很不明顯。
分析各個變量對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Y的貢獻率,可以發現,在第7期以后方差分解結果顯示出其基本呈現穩定的狀態,從長期來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Y波動變化中有大約96%來自農村金融服務水平F貢獻,其解釋力度很大;相比之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Y從長期來看只能解釋對自身變化的3%左右,貢獻效果一般。
本文通過對2004--2015年之間我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和農村金融服務水平關系的實證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1.我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和我國農村金融服務水平二者具有穩定且顯著的相關性。
2.我國農村金融服務水平對我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正向作用較為顯著。從短期來看,我國農村金融服務水平對我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影響處于相對比較低的水平,從長期來看,我國農村金融服務水平對我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影響呈現明顯的逐年上升趨勢。
3.我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對我國農村金融服務水平有正向的作用,但是這種正向的作用不明顯。即使從長期來看,這種影響所表現出來的趨勢也非常平緩。
[1]張立軍,湛永.中國農村金融發展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
[2]龐智強,仇菲菲.我國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民增收的灰關聯分析[J].統計應用,2007(11) .
[3]方金兵,張兵,曹陽.中國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民收入增長關系研究[J].江西農業學報,2009,21 (1) 143-147.
[4]張杰.解讀中國農貸制度[J].金融研究,2004(2): 1-8.
[5]牛凱龍,李澤廣.中國農村金融供給與城鄉收入差距的實證分析[J].金融與經濟,2010, 05.
[6]周一鹿,冉光和,錢太一.經濟轉型期農村金融資源開發對農民收入影響效應研究[J].農業技術經濟,2010(10).
[7]錢水土,周永濤.農村金融發展影響農民收入增長的機制研究[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1(04) 57-58.
[8]劉亦文,胡宗義.農村金融發展對城鄉收入差距影響的實證研究[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0(2): 45-52.
[9]邱兆祥,王修華.論提高農村金融服務質量和水平的關鍵[N].金融時報,2010-04-19 (005).
[10]劉布春.農業保險的理論與實踐[M].科學出版社,2010.
陳明(1988-),男,河北承德人,專業:國民經濟學,研究方向:財政政策,河北省財政科學與政策研究所、研究實習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