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繼平
開胸手術患者術后發生肺栓塞的危險因素研究
鐘繼平
(于都縣人民醫院,江西 贛州 342300)
目的 分析開胸手術患者術后并發肺栓塞的危險因素。方法 選取本院收治的開胸手術術后并發肺栓塞的患者65例作為研究對象,回顧性分析患者的基本資料,觀察患者的臨床表現,患病情況等,并以同期接受開胸手術治療,但術后未發生肺栓塞的患者65例作為對照,分析患者的年齡、性別、原發疾病類型、既往患病史、吸煙史、術后臥床時間等因素對肺栓塞發生的影響。通過單因素及多因素回歸分析,確定影響肺栓塞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結果 通過單因素及多因素回歸分析,確定年齡>50歲、伴發惡性腫瘤、伴發心肺疾病、伴發糖尿病等基礎性疾病、伴發深靜脈血栓、術后臥床時間≥3 d等是影響開胸手術患者術后肺栓塞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結論 臨床影響開胸手術患者術后肺栓塞發生的危險因素較多,把握這些因素對患者的影響,對于針對性的防控措施的制定以及肺栓塞的發生率的降低至關重要。
開胸手術;肺栓塞;影響因素
肺栓塞指的是外源性或者內源性栓子對患者的肺動脈和(或)其分支造成堵塞后誘發的一種以肺循環障礙為主要病理生理特征的疾病[1]。其中,深靜脈血栓脫落是引起肺栓塞的主要原因,深靜脈血栓和肺栓塞都屬于靜脈血栓栓塞綜合征。有調查數據顯示,接受開胸手術治療的患者中,術后肺栓塞的發生率約在五分之一左右,但由于肺栓塞的起病急,且病情變化迅速,發生肺栓塞的患者病死率極高,可占所有患者的五分之一到三分之一[2]。因而,把握高達開胸手術患者發生術后肺栓塞的主要影響因素,做好早期預防工作,及時發現并診斷肺栓塞的發生并給予早期治療,無論對于降低肺栓塞發生率還是因此而導致的死亡情況都有至關重要的意義。本文選取本院收治的開胸手術術后并發肺栓塞的患者65例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其基本資料、臨床表現、既往患病史等進行回顧分析,并與未發生肺栓塞的開胸患者進行對照,旨在對其影響因素進行深入探究,為臨床防控措施的建立提供可靠依據。具體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本院收治的開胸手術術后并發肺栓塞的患者65例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經血漿D-二聚體水平測定、胸部X線攝片、放射性核素肺掃描、CT掃描或者肺動脈造影等影像學手段檢查并確診,并符合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肺血管病學組、中國醫師協會心血管內科醫師分會制定的《急性肺血栓栓塞癥診斷治療中國專家共識》中提出的相關標準[3]。患者中,男35例,女30例,患者的年齡39~81歲,平均年齡(58.2±3.6)歲?;颊呔憩F出不同程度的突發性胸悶、胸痛、心悸、心率加快、心跳驟停、呼吸困難、呼吸頻率加快、血壓下降、動脈血氧分壓降低、意識模糊等一系列臨床癥狀或體征。其中,大面積肺栓塞和非大面積肺栓塞的患者分別有46例和19例。
以同期接受開胸手術治療,但術后未發生肺栓塞的患者65例作為對照,其中,男34例,女31例,患者的年齡41~80歲,平均年齡(56.9±3.2)歲。
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方面的比較均無統計學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回顧性分析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比較其各自的臨床表現,患病情況等,探究患者的年齡、性別、原發疾病類型(伴有或不伴有肺癌、賁門癌、食管癌等惡性腫瘤)、既往患病史(是否合并有2型糖尿病、深靜脈血栓或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風濕性心臟病、心房纖顫、心力衰竭等肺心疾病)、吸煙史、術后臥床時間等因素對肺栓塞發生的影響。通過單因素及多因素回歸分析,確定影響肺栓塞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
1.3 統計學方法 本次實驗數據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采用卡方檢驗對影響肺栓塞發生的單因素進行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并對單因素分析結果有統計學意義的因素進行logistic多因素回顧分析,以α=0.05為檢驗顯著性標準。
2.2 影響開胸手術術后肺栓塞發生的單因素分析 分析不同因素對開胸手術術后肺栓塞發生情況的影響,可見年齡、是否伴惡性腫瘤、是否伴心肺疾病、是否伴糖尿病等基礎性疾病、是否伴深靜脈血栓、吸煙史、術后臥床時間等都對肺栓塞的發生有不同程度的影響。見表1。
2.3 治療效果 對單因素分析中P<0.05的因素進行logistics多因素回顧分析,結果可見年齡>50歲、伴發惡性腫瘤、伴發心肺疾病、伴發糖尿病等基礎性疾病、伴發深靜脈血栓、術后臥床時間≥3 d等是影響開胸手術患者術后肺栓塞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見表2。
肺栓塞是開胸手術患者術后常見的一種并發癥,也是導致手術失敗、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4]。隨著臨床診斷技術的不斷提高,開胸手術后肺栓塞的檢出率也呈上升趨勢。
本文通過對比開胸手術后發生或未發生肺栓塞的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患病情況、日常習慣、術后狀態等,確定年齡>50歲、伴發惡性腫瘤、伴發心肺疾病、伴發糖尿病等基礎性疾病、伴發深靜脈血栓、術后臥床時間≥3 d等是影響開胸手術患者術后肺栓塞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其中①年齡對對開胸手術后肺栓塞發生的影響主要體現在:高齡老年患者的血管內膜粗糙,損傷較多,容易導致促凝物質生成量的增加[5];加上其生理機能下降,合并各類疾病、行動能力較差,均與血栓形成密切相關。②腫瘤對開胸手術后肺栓塞發生的影響主要體現在:腫瘤細胞可以產生組織因子Ⅲ,并與因子Ⅳ組成促凝因子,經外源性凝血途徑促進因子X激活;同時,其可以通過癌促凝素的表達發揮激活因子X的作用,共同引起血液中Fib及其降解物水平的升高,使血液處于高凝狀態[6];另一方面,腫瘤細胞還能分泌血管生長因子,增加血管通透性,使凝血因子更容易靜茹血管中,介導全身凝血;其在淋巴細胞的介導作用下促進單核細胞激活,發揮間接促進凝血的作用[7]。③心肺疾病對開胸手術后肺栓塞發生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患者的心肺功能差,血氧飽和度降低,導致血管內皮功能受到損傷,加上患者日常治療中用到的利尿藥等藥物可能對血液粘滯度造成影響[8],增加了肺栓塞的發生風險。④合并糖尿病等基礎性疾病或者深靜脈血栓本身是肺栓塞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前者會對血管內皮功能造成影響;后者脫落后容易進入肺動脈及其分支,對其造成阻塞[9],威脅患者生命;⑤術后臥床時間過長會導致患者的局部血液流動凝滯,肌肉泵作用喪失,加之血液的低剪切速率和低流率狀態[10],都會增加肺栓塞發生風險。

表1 開胸手術術后肺栓塞發生的影響因素統計

表2 影響開胸手術患者術后肺栓塞發生的多因素回歸分析
綜上,臨床影響開胸手術患者術后肺栓塞發生的危險因素較多,把握這些因素對患者的影響,對于針對性的防控措施的制定以及肺栓塞的發生率的降低至關重要,一是要做好術后肺栓塞的預防,一方面,加強對患者既往病史的詢查和合并高危因素患者的重點監控,術后做好患肢的生命體征及下肢血流情況監測,鼓勵患者主動進行局部鍛煉,避免長時間臥床,降低血栓形成的風險;另一方面,囑咐患者多食用低脂、高纖維食物,避免便秘,避免對肢體進行冷敷熱敷、按摩等造成栓子脫落的情況;同時給予阿司匹林,華法林,低分子肝素等藥物對深靜脈血栓的形成進行預防,要求患者避免吸煙,保持良好生活習慣。二要做好肺栓塞的早期診斷與治療,結合患者的臨床表現、實驗室就影像學診斷結果等,及時發現肺栓塞,并針對性給予抗凝、溶栓等治療措施。
[1] 陳少慕,朱楓,陳曉春,等.開胸術后急性肺栓塞7例臨床分析[J].江蘇醫藥,2014,40(15):1813-1815.
[2] 葉雪萍,晏大學.開胸術后急性肺栓塞的早期診斷及誤診因素分析[J].臨床肺科雜志,2011,216(3):470-472.
[3] 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肺血管病學組.中國醫師協會心血管內科醫師分會.急性肺血栓栓塞癥診斷治療中國專家共識[J].中華內科雜志,2010,49(1):74-81.
[4] 喬名坤,孫大強.開胸手術患者術后發生肺栓塞的危險因素分析[J].山東醫藥,2014,54(8):47-48.
[5] 蔣維.胸部手術后肺栓塞的護理進展[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2,6(9):98-99.
[6] 牛旭,李志霞.普外科腹部手術后肺栓塞的預防研究進展[J].中華臨床醫師雜志,2011,5(3):818-819.
[7] 昌建波.開胸手術患者術后發生肺栓塞的危險因素分析[J].實用臨床藥物雜志,2015,19(5):178-179.
[8] 郎文靜,邱依然,孫子嫣,等.開胸術后并發肺栓塞的原因分析與預防[J].護士進修雜志,2014,29(10):924-926.
[9] 褚國芳,趙永娟,趙鳳芹.肺栓塞的臨床高危因素研究進展[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6,20(8):1399-1402.
[10]吳正杰.開胸手術患者發生術后肺栓塞的相關危險因素研究及預防[J].臨床肺科雜志,2016,21(5):825-826.
10.3969/j.issn.1009-4393.2017.27.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