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rps
看拍電影尤其是看在戶外拍電影,我覺得比看電影還有意思。電影里看見的那些個城市街景,不一定真的就是那個城市的街景。電影故事發(fā)生的場景往往是一線大城市,紐約、芝加哥、舊金山。要城市停頓半天拍攝一個電影場景,費用是天文數(shù)字,市民也受不了三天兩頭生活因為拍電影而被打烊。所以一些相對便宜的城市一角會裝扮起來,暫時獲得另一個城市的身份。多倫多就因此經(jīng)常獲得假裝是紐約或芝加哥的殊榮,可能是因為同為北美東岸城市,城市場景有許多類似的地方。住在多倫多時,如果發(fā)現(xiàn)某條相對偏僻的街上停滿了大貨柜車,滿地扯著電線,就知道附近在拍電影。
要制造出另一個城市的感覺,必要的大型道具不可少:“兩頭烏”的美國警車出現(xiàn)在大街上,給一向平和的多倫多增添了荒謬的緊張氣氛。好像任何發(fā)生在美國的故事都少不了警車出場。街頭報箱套了一個套子,《多倫多星報》的報箱變身成為《今日美國》。有一次市中心的學院街上甚至出現(xiàn)了“芝加哥警察局”。我驚愕之余走出去五百米,才想起這幢每天都路過的建筑其實是安大略省血液中心。多倫多大學醫(yī)學院門前的大草地曾被用來拍戰(zhàn)爭戲,全副武裝的幾十個人拼命奔跑,頭上有灑水車制造出一場方圓一米的瓢潑大雨,不知是不是假裝在越南。
多倫多的市政廳是一對括號似的建筑。也許因為這莫名其妙的形狀,它曾經(jīng)出現(xiàn)在恐怖片里。我在市政廳登記結(jié)婚時還不知道這一點,后來才發(fā)現(xiàn)市政廳曾經(jīng)是《生化危機》里的浣熊城。浣熊城在電影中的設(shè)定是一座美國中西部小城,不知道為什么導(dǎo)演看中了加拿大第一大城市的市政廳作為病毒來源浣熊城的地標。生性友好、心胸開闊的多倫多居民并不計較美國人這些抹黑行徑,照樣在浣熊城里樂呵呵地結(jié)婚離婚。到了冬天,市政廳前廣場的噴水池會變成溜冰場,人們在白色的冰面上踩著彩燈的光和影一圈圈旋轉(zhuǎn),像圣誕節(jié)的音樂盒。這樣的冬夜美景不只是電影里才有。
牛津與多倫多的不同之處是,出現(xiàn)在牛津的人形形色色,一切皆有可能。在多倫多的街頭若是看見一個身穿天藍色亞麻西裝白色長褲、頭戴奶油色巴拿馬草帽的人,幾乎可以百分百斷定附近在拍電影,因為不可能有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這樣穿。然而在牛津,他可能真的只是一個過路人而已。一次忙著去買菜的路上,我看見路邊站著個穿長袍的神父,真以為遇到了一個神父。走沒多遠又看見了幾個修女,我想會不會是在拍電影呢?但是又想這里是牛津,她們可能真的就是修女。又走沒多遠,看見了兩個手持盾牌上有白底紅十字英格蘭徽章的騎士,這才敢斷定是在拍電影,因為這個時代已經(jīng)沒有騎士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