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海洋
人民幣一漲,“趕英超美”的文字多了起來:北上深2025年人均GDP和西歐、日本比肩,中國經濟總量兩三年內超越美國,未來中國資本市場熊市將像大熊貓一樣罕見等等不一而足,樂觀之情溢于言表。中國經濟真的就此步入坦途,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完全是確定性事件了嗎?
宏觀分析領域,著名分析師任澤平的新周期論頗有代表性。經過長達6年多的去產能、通縮和資產負債表調整,中小企業和落后產能被淘汰出局,行業集中度大幅度提升后,剩者為王,供給需求重新平衡。接下來,企業盈利能力改善和資產負債表修復后,企業家預期和社會投資環境將改善,新一輪產能擴張即將開始。清華大學教授李稻葵也是這個思路,他認為中國經濟增速未來5年將逐步回升,有望重回7%時代。按照樂觀者的思路,去產能6年,經濟的擴張期也不會短暫。這一繁榮周期之下,中國邁入高收入國家門檻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
世界銀行對高收入國家制定的標準是人均GDP達到12616美元以上,而我國去年為8113美元,全球排名第74位,去年名義GDP增速10%,如果仍以此增速,4年后中國就將跨入發達國家門檻。即使考慮到物價變動高收入門檻抬高,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也不過推遲一兩年。
歷史經驗表明,一個國家堅持走工業化道路,成為高收入國家是大概率事件。中國經濟從上世紀80年代到現在,工業化進程穩步推進,與發達國家的工業化歷史經驗高度類似,與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國家的經驗完全不同,很多國家過早地去工業化,喪失了工業化對提高生產率的支撐,經濟增速也隨之陷入停滯。而以過去中國工業轉型的途徑觀察,產業升級技術革新從未停滯,進入高收入國家似乎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確定性是不容懷疑的。
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關鍵不應只看數字而應該看實質,否則如南美的巴西、阿根廷,雖然數字上一度超過了高收入門檻,幣值一貶,高收入名頭也就沒了。發達國家人均產值高,依靠的是勞動生產率穩步提升。去年,我國全年全員勞動生產率為94825元/人,比上年提高6.4%。而向前追溯,經濟危機以來全員勞動生產率逐級下降,與GDP走勢基本一致。在資本投入一直高居不下的狀態下,這意味著經濟增長仍主要依靠投入,而非技術創新。這方面還有另一組數字可以佐證:2001~2005年全要素勞動生產率對經濟的貢獻率達到56.1%,可到2011~2015年,貢獻率下降到44.9%。盡管近幾年研發投入提升很快,但占GDP比重還較低,實際拉動增長效果有限。
靠廉價勞動力攫取第一桶金,再靠資本積累進行產業升級,以合理的收入分配帶動全社會消費與生產的再平衡,這是低收入國家實行跨越的必由之路。在日本、韓國和中國臺灣地區,它們是在人均GDP達到5000美元以后資本回報率下降,開始通過大規模投資拉動增長,我國卻是在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開啟這一進程。相對于其他東亞經濟體,我國生產效率提高緩慢,更加依賴資本投入。東亞經濟體在人均GDP達到8000美元之后,主動適應資本邊際產出下降規律,通過產業結構轉型、生產要素市場化和轉變政府職能,實現經濟再平衡。再平衡過程中,經濟保持增長,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進入高收入行列。這點對我們也有指導意義。
若以東亞經濟體做參照,環保風暴、大規模去產能無疑是調整經濟結構的前提性條件,加大研發投入、培育新興產業、工業附加值上升則是邁入高收入經濟體的“臨門一腳”。這個意義上,你可以說新周期已經開啟,也可以謹慎一些,看勞動生產率是否迎來了關鍵性拐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