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梓輝
自從Evernote于2008年6月在美國上線之后,人們突然發現原來記筆記這件事終于可以通過數字化方式移到虛擬世界進行了。而且相比傳統的紙質記錄方式,這種建立在“云”上的“云筆記”一方面可以實現更便利、更多樣化的記錄,一方面還可以更智能地管理已有的記錄,于是短短3年時間,它的用戶數就突破了1000萬。而這樣全球通行的產品形態自然不會在中國市場缺席。
2012年5月10日,Evernote宣布正式進入中國,取名“印象筆記”。但在之前的兩年時間內,早有聰明的中國互聯網人發現了這塊空白的市場。從2010年開始,麥庫記事、為知筆記等國內開發者開發的云筆記類產品相繼問世。更重磅的則是網易公司在2011年6月推出了功能相似的有道云筆記。

“為知筆記”創始人李峻
從那時起,“記筆記”這個看似有些小眾的市場就開始了長達5年左右的激烈競爭時期。直到去年年底,幾款重要產品相繼做出了不小的變化,市場競爭開始進入下一階段。
去年10月和11月,有道云筆記對自身產品進行了重要的更新,他們與科大訊飛合作,先后在iOS及Android平臺上添加了“語音速記”功能,并在此后對這項功能進行了持續性的改進。同時也在iPhone端加入了頗受程序員們歡迎的Markdown編輯功能。
去年12月8日,知名跨平臺云筆記軟件為知筆記發布公告,宣布自試用期結束后全面收費,如果免費用戶不升級成VIP的話便只能使用本地筆記功能,無法同步云端。同時,為知筆記也下調了VIP的價格,從12元每月改為6元每月,年付費60元。在2017年1月1日前升級的用戶,年費優惠至50元。
一個月之后,Evernote(包括了中文版印象筆記)在iOS平臺上發布了最新的8.0版本產品,幾乎全新的界面設計和幾項新功能的出現都讓這款產品大變身。
……
事實上,自從2015年天天記事、麥庫記事等產品相繼停止運營了之后,國內的云筆記市場就從群雄逐鹿進入了幾家公司的快速爭奪期。有道云筆記通過大規模發力企業協同市場開辟了新的戰場,印象筆記繼續通過自己良好的設計以及“云筆記始祖”的印象加成來吸引用戶,更為小眾的為知筆記則扛住了幾大巨頭的壓力,成為為數不多能夠生存下來的獨立小團隊。
而從去年中旬印象筆記更改了同步模式,將免費賬戶原本支持5臺設備同步的模式改為了2臺之后,云筆記市場上的變化已經從最初粗放式的“跑馬圈地”變成了通過精細化運作去吸引用戶。無論是語音速記、全文搜索,還是多級目錄、Markdown編輯等,從簡單的記筆記到更為抽象化的“知識管理”,我們都能看到,經過幾年的野蠻生長和大浪淘沙,云筆記市場已經開始進入了穩定的打磨期。

“有道云筆記”產品負責人史志奇
產品理念:更簡單還是更全面?
今年1月18日,Evernote在iOS平臺上發布了最新的8.0版本產品,這個新版本不管是在界面設計還是在功能更新方面都有極大的變化。比如在新版本中,印象筆記對“創建筆記”這個功能進行了調整,只要在新版應用中點擊主界面下方中央的綠色“加號”按鈕,即可創建一條新的筆記,這要比之前簡潔了很多。
“今年的更新最主要、最突出的兩點,一個是快,一個是讓它的整個界面更簡潔。這個也一直是我們比較核心的一個想法,就是去‘提升用戶的使用效率。”
這是印象筆記高級副總裁喬遷對自家產品做出改變的總結。一個“快”,一個“簡潔”,背后反映的問題卻是整個云筆記類產品在產品功能、產品設計上的“重”,換句話說,也就是復雜、煩瑣。
這里面的一個悖論很容易就能想到:一方面,云筆記類產品需要為用戶提供更好的服務,這不僅局限在幫助用戶更快地找到、更容易地檢索到內容,還要滿足許多用戶在收藏、協同等相關方面的工作需求;另一方面,在產品設計上,大多數用戶也希望這類產品能夠盡量簡潔,尤其要降低初級用戶在使用上的困難。
因此,在為知筆記創始人李峻看來,印象筆記,或者說整個云筆記類產品目前最大的瓶頸“還是在形態方面”。如何在這種“輕”和“重”之間尋求一個合適的形態成為目前這個領域大家面臨的重要選擇題。
成立于2011年的為知筆記是國內較早試水這個領域的產品之一,從產品甫一成立到現在,他們一直在程序員等專業技術人群中有著較好的口碑以及較為穩定的用戶群,也因此能在殘酷的競爭中堅持到了現在。
其創始人李峻今年將滿不惑,與外企的職業經理人不同,技術出身的他很樂于分享自己個人對產品的一些想法。在這位表示在過去幾年一直研究“人腦認知”領域的產品人看來,用戶不用一個產品是有很多原因的,最大的原因是覺得麻煩,“明明知道這個事情很重要,但是就是養不成這個習慣”。這個行為如果養不成習慣,他就不可能長期去用這種習慣,他不能從這個場景習慣里面得到好處,他也不可能堅持下去。舉個例子,就像所有人都覺得運動是好的,但真正運動的人沒多少,記筆記是一樣的道理。
這段話看上去有點繞,但它實際上要表達的思想就是:要持續讓用戶花最小的代價來從中獲得益處,他才能更容易養成這個習慣,從而用上你的產品。于是在他看來,問題就簡化成了如何把產品變得“更簡單”。
不過有道云筆記的產品負責人史志奇可能不同意他的觀點。作為目前中國市場上用戶量最大的云筆記產品,有道云筆記一方面憑借其深厚的中國基因攬下了最多的用戶,但也在產品設計上相對較“重”一些。比如“云協作”在過去的幾年中一直是有道云筆記內非常重要的一項功能,這個他們在2014年推出的功能雖然已經發展成為獨立的APP,但目前仍然是有道云筆記在Android及Windows平臺上重要的一個功能分支。endprint
這當然只是一個例子而已,在史志奇看來,筆記這類產品從本質上就是“比較復雜的狀態”,雖然在采訪中他本人并不認同“復雜”這個說法,但他表示有道云筆記給自己下的定義都是在“比較大的記錄場景下”,“其實我們會覺得跟記錄相關的都可以在這里搞”。史志奇說道,他同時明確表示“記錄”是一個明確的需求,都是“記錄”這個場景下的需求,和單純的“記筆記”可能是不太一樣的概念。

“印象筆記”高級副總裁喬遷
與單純的記筆記不同,史志奇認為,現在這類產品提供給用戶的方式“是能夠把價值最大化的方式,可以把內容直接存放,甚至可以再加工,加工之后的東西還可以變成一個新的東西再分享出去”。而我們上面所說的“悖論”在他看來并不存在,因為雖然它的功能可以復雜,但如果使用的場景是簡單的,那它也就不復雜了。
而李峻則認為“都想做是做不好的”。“云筆記更多的是信息的過濾器,記錄這些東西都只是一個表象”,而他們要做的就是做一款優秀的筆記產品,在未來也許會接入一個像Slack這樣的集成性平臺。他甚至也不支持外部內容的收藏與分享功能。“筆記是私有的、碎片化的,沒有大眾向的價值。”他說道。
上線快10年的印象筆記則將自己定義成一個“知識管理平臺”,在喬遷看來,如果你就是想把它當一個記事的東西,那真的有太多可替代的產品了,但印象筆記更大的作用則在于把這些爆炸的信息匯總起來,形成“數字圖書館”或者個人的知識庫,并在上面如何進行加工整理,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
不同的產品理念決定了他們各自雖然在記筆記的基礎功能上并無太大的差別,但在一些細節上的不同也許已經能讓用戶有所取舍了。
盡管所有人都同意記筆記是一個好習慣,但不可否認的是,真的有這個習慣的人還是生活中的少數。在2012年印象筆記剛剛進入國內的時候,那時所有云筆記產品的用戶加起來才剛剛1000萬,是一塊名副其實的小眾領域。
但今時不同往日,5年之后,在云筆記的整個用戶市場方面,有道云筆記以超過5000萬用戶的規模排在第一,印象筆記的用戶超過了2000萬,規模稍小的為知筆記也有數百萬用戶。這三者再加上其他一些零零散散的相似服務,總的規模已經超過了8000萬。在此類市場比較成熟的美國,僅Evernote一家就有超過4500萬用戶,占其全國總人口的15%。如果僅從比例上看,我國的云筆記市場似乎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而這個領域的所有從業者自己基本都認為云筆記類產品的目標用戶還有很多。早在2012年的時候,有道云筆記當時的產品負責人蔣煒航就表示,經過他們詳盡的市場調研,發現超過40%的用戶有個人知識管理和記錄筆記的習慣;資料管理同步、移動端讀寫、網頁資料保存是用戶的幾大痛點。
有道云筆記認為自己的用戶比較偏“通用”類型,18歲到40歲之間的中青年人占絕大多數;印象筆記則將“知識工作者”定義成自己的目標用戶,這里的“知識工作者”如何定義可能就見仁見智了;為知筆記的定義則相對主觀,“使用場景以學習工作為主,是處理信息、創造信息為主的這批人”,聽上去也和印象筆記的“知識工作者”有些重疊之處。
所謂“知識工作者”的概念出自美國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他在1959年自己《明日的里程碑》一書中對什么是知識工作者給出了自己的定義:“工作主要依托于信息……在工作中使用或者創造知識……”看上去,從學生到大多數智力勞動工作者都屬于這個范疇。但這顯然不是一個人人都滿足的定義。已經停止運營的麥庫記事負責人晏飛曾經在2012年時滿懷信心地表示:“長遠來說,以后我們每個人使用的任何一臺電腦、手機,和其他設備里,都會有云記事類的產品。”從現實來看,雖然這個用戶群體從長遠來看會不斷擴大,但也不會變得像微信和支付寶這樣人人必備。史志奇也對本刊表示“單純的記筆記這個場景可能的確是有天花板的”。
數據雖然不夠精細,但也能說明一些事。從2012年進入中國到現在,印象筆記的用戶數增加了12倍,付費用戶更是增加了60倍,而他們也對本刊透露自己目前約三分之一的用戶來自北上廣。在兩年以前,有道云筆記的用戶數就達到了3500萬,兩年之后,這個數字變成了5600萬,而他們的主要用戶也集中在一、二線大城市。
喬遷認為,大環境的變化趨勢會為云筆記類產品帶來越來越多的用戶。第一,整個中國現在的城市化進程在加快;第二,受到高等教育的人口數量會越來越多;第三,整個經濟結構也在轉型,所謂的知識經濟的時代出現。
所有的這一切似乎都證明,對于信息的更有效率的記錄,對于知識的結構性管理,這樣的需求會變得越來越“日常”,由此可能會讓更年輕的一代更擅長使用這樣的工具。
同時,云筆記類產品自身也在做著一些能夠“打破天花板”的事,比如讓用戶更容易使用這樣的產品、添加更多的周邊功能吸引周邊用戶等等。有道云筆記今年就開始支持把Office在筆記格式中打開,并且能分享;印象筆記的動作更為超前,他們率先和小米智能音箱合作,用戶對著智能音箱說的話可以直接記錄保存到印象筆記中。這些全新的使用場景和新功能也許能吸引來一些新用戶。就像史志奇所說,雖然記筆記這件事是有天花板的,但“天花板本身也是在不斷上升的”。
收入的增加證明了這個產品類別對用戶仍然有很大的價值。從市場上看,個人付費收入、企業付費收入以及廣告收入是云筆記產品的三大收入來源,而其中前二者又是大家都在爭取的最主要的收入來源。
盡管三方都同意“用戶的付費意愿在增強”這個觀點,但他們的收入來源卻大有不同。endprint
1.有道云筆記:收入來源有企業用戶、個人付費用戶,以及廣告收入。三者間差距不大,但他們目前的重心在企業用戶這一端。“只要實實在在幫一個企業賺到錢、幫企業省到錢,無論是什么樣的服務,我覺得都是機會。”
2.印象筆記:眾所周知,由于不愿破壞用戶體驗,印象筆記缺少了廣告這一部分的收入來源。“Freemium”(免費增值)的模式一直沒有變過,“No ads.No data selling”也是其引以為傲的產品原則。這也造成了其80%的收入來源為個人用戶付費,這在市場上也不多見。
3.為知筆記:作為國內最早轉向專業工作人群的云筆記產品,為知筆記從2013年到2016年底基本將所有重心都放在了企業用戶上,這一方面是企業戰略,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生存。不過從去年年底改為降價收費模式之后,個人用戶這部分也起來了,“之后的目標是做到讓個人用戶的付費收入能覆蓋團隊的成本支出”。
在2016年,有道云筆記的個人付費收入增加了3倍以上,在沒有大的付費模式的調整下能取得這樣的突破,顯然是用戶群體發生了變化。有道云筆記自己覺得是“大環境”變了,這個“大環境”不僅僅是針對云筆記類產品,而是指整個的用戶付費生態。在史志奇看來,就像優酷和愛奇藝這樣的付費視頻網站一樣,“用戶對這種優質的產品和服務的付費欲望已經提高了很多”。
無獨有偶,為知筆記的李峻也有著基本相似的觀點,不過他更強調支付環節在這兩年的成熟,不管是支付寶還是微信支付,用戶至少在購買環節減少了很大的障礙,以前需要在網頁端登錄網銀才能支付,現在只需按一下手指就能解決,讓很多可能還在觀望的用戶沒時間猶豫就“入坑”了。
而在企業付費收入方面,云筆記類產品卻需要面對更為復雜的競爭環境。作為企業,他們面對類似產品時的需求是廣泛而又多元的,從資料管理到項目管理再到共享辦公,你可以將其置為廣義的企業SaaS類產品中。而云筆記類產品顯然無法滿足企業的所有需求,只能做好自己能做的事。
“我們現在的企業客戶還是以中小企業為主,基本上是50人以下的團隊居多。”史志奇對本刊說道。李峻則認為只有專注在某一個領域里面,才可能把那個東西做好。而喬遷則很明確地對我們表示印象筆記“首先強調的是個人用戶的知識管理……那企業的知識管理的話,我們本身整個產品的形態并不適合集團部署”。所以未來在收入部分的爭奪將會更多集中在個人用戶的付費上面。
而如果我們觀察一般工具類產品的市場形態,基本上都會留下兩到三個穩定的產品組成這個市場的大盤,云筆記市場可能也不例外。有道云筆記就認為最后可能會留下“兩三個”。從有道云筆記、印象筆記以及為知筆記的現狀和想法看,通過將收入重點放到不同的來源,也許他們已經初步形成了這個市場的基本形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