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焰



[摘要]琵琶音色復雜多樣、表現力強。在湘劇中,無論是合奏還是獨奏,琵琶皆能成為湘劇高腔的主要伴奏樂器。琵琶古曲《十面埋伏》作為湘劇高腔《馬陵道》中的伴奏,將全劇推上了一個新的高潮,并最終榮獲了“文華大獎”的“音樂伴奏獎”。
[關鍵詞]琵琶 湘劇音樂 《十面埋伏》 《馬陵道》
琵琶,屬于我國傳統的民族樂器,在民族音樂中占據著很重要的位置,它音域寬廣、音色柔美清麗。使用彈、挑、滾、抹、掃、拂、輪、揉、吟、推、拉、滑、打、帶等多種技巧,可使琵琶具有很強的表現力和感染力,表現出各種不同的音色和演奏情緒。
中國十大戲曲之一的湘劇,歷經改革后,除唱腔、過場音樂,在樂隊規模和伴奏手法上,也有了很大的進步和發展。而琵琶音色復雜多樣、表現力強,無論是合奏還是獨奏,在湘劇樂隊中皆能成為湘劇高腔的主要伴奏樂器。琵琶對湘劇音樂的繼承與創新發展皆起到了重要作用。
由著名湘劇表演藝術家王永光老師主演的湘劇《馬陵道》,在全國有很大影響力,并榮獲了2001年頒發的“文華大獎”,實現了湖南戲曲“文華大獎”零的突破。我自始至終都參加了該劇創作,與王永光老師一起設計和合作,受益頗深。下面就談談我在該劇創作過程中的一些體會。
在該劇結尾處,我選擇采用了琵琶古曲《十面埋伏》作為湘劇高腔《馬陵道》的伴奏,演繹了孫臏、龐涓斗智的最終結局,達到了貼切的音樂效果。本劇最后一場戲中,龐涓被誘而陷入重圍,身處絕境并全軍覆沒,是全劇的高潮。當時導演要求只用一支琵琶來表現龐涓的驚恐、疲憊和絕望,我在掌握了人物舞臺表演的節奏起伏、心態變化及舞臺調度之后,覺得《十面埋伏》的音樂情境與之十分貼切。故大膽采用了該曲的某些段落,恰當地烘托和配合了演員的表演,用琵琶獨有的表現力勾畫出與之吻合的舞臺情境。
在一陣激烈的號角和打擊樂聲中,龐涓拖著大刀疲憊驚恐地走到舞臺正中,此時音樂聲全部停止約數秒,全場寂靜。然后我采用[列營]中強有力的琵琶掃弦,有如一聲驚雷,描畫出人物在重圍中緊張慌亂和四面受敵時的手足無措(見圖1)。
為了能表現人物此時緊張和恐慌的情緒,我將力度和速度進行了處理。在演奏到位置①時(見圖2),是演員出場的第一個“點”,我認為力度要特別大,要有很大的震撼力,所以音要處理得短促,配合舞臺上演員的表演,然后速度由慢到快,一直演奏到位置②(見圖2)這個音時,進入到舞臺的第二個“點”。
演奏這段時,曲子的節奏要與舞臺上演員的動作配合得非常準確,這是很難的。因為《十面埋伏》有它本身的節奏感,而演員又有他的表演動作和身段,要達到完美的結合,就需要自己對每個動作的“點”(位置)都非常熟悉,把曲子中的掃弦剛好配合在一起。如圖2音轉到圖3音這也是一個“點”,要抓得非常準確,而且是一個“點”接一個“點”,一環套一環,絲絲入扣。接下來我采用【吶喊】片斷,用快速掃拂和推拉、絞弦的演奏技巧來表現戰斗的激烈場面,讓人感覺越來越多的敵人向他襲擊,他只能不停地應戰。
一直演奏到圖4位置時,我運用了搖指,因為它的力度較大,加上手腕的擺動,使力度達到極限,配合演員的動作表演,表現龐涓在戰場上垂死掙扎,疲于應戰。
然后再用掃拂往下實滑,見圖5:
這里表現的是龐涓從馬上落下,筋疲力盡、無力回天、徹底兵敗的情景,然后琵琶在mf中演奏戛然而止,在獨奏曲本身和戲曲鑼經、舞臺表演三者完美地結合中完成了本段的獨奏。
在此段中,我別具匠心地設計了用琵琶獨奏《十面埋伏》幾個片斷來表現宏偉的戰爭場面,以及龐涓兵敗馬陵道時的驚慌、恐懼。加上每次演出中與王永光老師完美配合,一氣呵成、扣人心弦、驚嘆不已,將全劇推上了一個新的高潮。在2016年“湘戲晉京”的演出中,該劇受到了領導和同行的高度評價,并榮獲了“文華大獎”的“音樂伴奏獎”。
(責任編輯:翁婷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