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外賣指以互聯網作為媒介,結合消費者個性需求,實現足不出戶即可美餐一頓的“互聯網+餐飲業”的時代產物。網絡外賣通過網絡,讓外賣商家和消費者、第三方網絡平臺在多個時空進行“零見面”交易。時下,網絡外賣的發展勢頭迅猛,已然成為當代的重要生活方式,據統計,中國2016 年網絡訂餐用戶數高達2.56 億人次。然而,伴隨著網絡外賣發展勢如破竹,相關的食品安全狀況也高頻發生:食品變質,食物里發現異物,使用網絡外賣后身體不適等,這些狀況均把矛頭指向網絡外賣食品安全體系。
網絡外賣存在的問題
外賣商家分散、唯利是圖。外賣商家量多且分散,給監管帶來了困難。部分外賣商家一味地追求利潤最大化,想盡辦法降低成本:小作坊、食品攤販等小微食品經營者,租賃小門面或無門面進行餐飲制作。甚至像衛生狀況極差的 “家庭廚房”此類商家也不乏少數。以上這兩類主體大多都是臟、小、散、亂的代表,達不到《食品安全法》第三十三條規定的十一項食品安全標準,部分存在“無證經營”、“超出經營范圍”等問題,是網絡外賣監管的弱點。
監管缺失。由于網絡外賣數量龐大、分散分布等諸多難題,政府部門在人員、時間、精力等方面受限,很難對外賣商家的資質、衛生等逐一檢查、排除。而第三方平臺為了跑馬圈地、賺取更多的利益,也未承擔起相應的監管責任、社會責任:第三方平臺的內在監管動力不足,加上審核資質是以網絡經營者提供的電子信息為依據,監督審查流于形式。
缺乏行業協會規范。目前,我國的餐飲行業協會大多是為了保障商家的權益,很少涉及食品安全監管。我國目前也未建立外賣相關的行業協會,而已有的餐飲、食品工業行業協會對網絡外賣的食品安全問題又沒有具體的規定,網絡外賣行業在行業自律方面存在嚴重缺失。
消費者維權意識薄弱。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知識、法律等了解較少,不懂得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再者,消費者在在遇到食品安全問題時,鑒于很難與網絡平臺或外賣商家直接交涉,維權成本高,都選擇忍氣吞聲、得過且過,而不會向政府監管部門舉報,這種行為助長了不法商家的不良風氣,也阻礙了披露不法經營信息。
對策措施
多元監管主體,齊抓共管 。政府作為第一監管主體,應當建立起與第三方網絡平臺、新聞媒體等共同作用的多重“保險機制”,發揮其他監管主體的優勢,協同監管、信息共享。例如,政府可在在日常監管中依托網絡平臺,在線下對實際生產地進行監督抽查,對外賣商家食品進行定期質量抽查并記錄,推進網絡食品安全信息共享。
第三方網絡平臺要做好從單純的市場主體向“監管主體+市場主體”的轉變,彌補政府監管的漏洞。根據2016年10月1日實施的《網絡食品安全違法行為查處辦法》中第四條規定: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提供者和入網食品生產經營者應當對網絡食品安全信息的真實性負責。因此,第三方平臺應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強化其對商家的“事前監督”,注重成立專人機構對資質、經營行為進行實地審查,而不僅僅依靠網絡經營者提供的電子信息為依據。
新聞媒體要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對不法網絡商家進行信息披露,曝光沒有安全保障的外賣食品APP、外賣商家,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唯有實現多維度的監管,才能杜絕違法商家持續經營,從根本上遏制住網絡外賣食品安全問題的蔓延。
協會正確引導,行業自律。我們國家可以借鑒美國等地,注重發揮行業協會在食品安全監管中的重要作用。針對目前我國行業協會對網絡外賣食品行業監管薄弱的問題,盡快完善對外賣行業的機構組織和監管模式:成立專門的外賣行業協會,積極開展相關的培訓和宣講,正確引導食品外賣商家合法經營,杜絕“更廉價、更低成本、更低標準”的惡性競爭,形成自律、健康的發展模式。
增強消費者維權監督意識。消費者作為網絡外賣的直接受眾,外賣食品安全直接影響到消費者的身體健康。然而,目前我國的消費者大多缺乏參與意識,沒有發揮出應有的監管作用。相關部門要鼓勵消費者維權行為:通過宣講增強消費者維權意識;政府完善食品安全舉報機制,簡化舉證程序,降低時間成本和舉證成本;消費者協會積極表達消費者的訴求。作為最廣泛的監督者,消費者應當匯集自身微小力量,形成隨手維護消費權益的良性“微生態”。
作者簡介:
吉克何梅(1990-),女,彝族,四川涼山人,綜合執法大隊副大隊長,北京物資學院本科畢業,金融學專業,經濟管理學士學位,涼山州金陽縣食品藥品和工商質量監管局,研究方向:食品藥品綜合執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