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立場
通常認為,活動場所匱乏、安全監護缺失、家長監護缺位、營救技能缺乏等是夏季少年兒童溺亡事故頻發的主要原因。盡管每年暑期前后,教育部門會發文警示兒童溺水事件的發生,學校每年也會例行開展安全教育活動,增強學生預防溺水的安全意識和防范能力,但受場地、經費等條件的制約,開展安全演練活動的學校并不多,教育成效不明顯。而外出務工潮使農村許多孩子失去了直接監護人,造成家庭教育缺位,不能為孩子提供個性化、針對性強的教育,在生活、學習上難以賦予更多的關心和愛護,也使得安全監管流于形式。
學生安全關系著億萬家庭幸福,日前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加強中小學幼兒園安全風險防控體系建設,要求把保障中小學和幼兒園安全放在公共安全的突出位置,這無疑為消除學生安全隱患提供了遵循。筆者以為,消除學生安全隱患不能就事論事,需要更加關注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更加注重教化的疏導功能。一方面,需盡快建立健全校園教育管理體系,發揮教育救濟的作用,自覺抵制和消除不良因素的影響。另一方面,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強化家庭教育的效能,充分發揮家庭對孩子健康成長的保障功能。
“父母的關愛無法取代,各地政府的幫扶和疏導更是責無旁貸。”農村學生的安全問題直接源自農民工問題,解決矛盾的根本是保障外出務工人員工作、收入狀況,并改革城市的教育體制,能讓住在城里的鄉下孩子輕松接受教育,或者能讓農民在農村有掙錢的門路,可以遠離候鳥式的生活。實踐中,不妨以落實農民工就業落戶政策為突破口,將留守流動兒童工作納入城市發展總體規劃和社會管理創新總體部署,加大教育投資,在勞動力人口輸出集中的地區推進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讓留守兒童在集體關愛的環境中健康成長。
幸福人假設理論提醒我們,發展不但要關注經濟硬指標,更要關注人民大眾的切身感受。增長或發展的成果如何惠及所有的人們,尤其是有利于窮人的經濟增長如何形成?舒爾茨創立了“窮人經濟學”,在舒爾茨看來,窮人在進行行為選擇時的基本觀念與城里人并沒有什么區別,造成窮人貧窮的絕不是他們的觀念落后,而在于欠發展國家對農業部門的制度性歧視所造成的。因此,制定切合實際的收入分配政策,培育合理的現代社會階層結構,應當成為現階段社會政策面對的選擇。只有選擇合理的社會政策,建構較為完整的社會政策體系,才能真正為合理的現代階層結構的形成創造良好的社會條件,才能提高人們的“幸福指數”。也只有如此,才能讓鄉村孩子能夠有條件健康成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