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東
【關鍵詞】 語文教學;問題設計; 統攝;層次;趣味;指向;延伸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15—0100—01
一、 問題設計要“牽一發而動全身”,具有統攝性
一個問題的提出不僅能抓住文章的重點、難點,而且能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的思想內容,能引領學生多角度、全方位、深層次地探究課文的內容,體會文章蘊含的思想感情。譬如,筆者在執教《湖心亭看雪》時,引導學生找到文眼“癡”,并以此為突破口設計問題:文中從哪些地方體現作者及金陵人“癡”?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這個富有統攝性的問題一拋出來,學生積極思考,各抒己見。學生通過探究作者及金陵人“癡”的文本內容,準確體會到作者癡情于自然,再引導學生深層次探究作者于茫茫雪景中寄寓的思想感情,這樣的問題“牽一發而動全身”,把學生的學習熱情推向高潮。
二、問題設計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具有層次性
新課標下,我們的課堂任務是啟迪學生的思維,引領學生自主學習,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而不是把知識生硬傳遞給學生。因此,教師設計課堂問題時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站在一定高度上,設計的課堂問題要環環相扣,條理清晰,使學生的認知水到渠成。如,《馬說》一文問題的設計:1.請學生結合原文說說千里馬的“生存狀況調查”。2.請結合原文說說誰該對千里馬的遭遇負責。3.作者在文中要闡明什么觀點?4.文中的伯樂、千里馬、食馬者各有什么寓意?5.作者借此寄托什么感情?6.這是什么表現手法?這些問題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探究課文的內容及體會作者運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這樣嚴謹的課堂結構同樣讓課堂大放光彩。
三、問題設計要能一石激起千層浪,具有趣味性
趣味可以點燃思維的火花。初中學生是活潑好動的教學對象,教師要想方設法設計吸引學生的課堂問題。千篇一律的問題設置會令學生感到乏味。同樣一個問題,如果變換一下角度,講究點藝術,使之新穎奇特,那么學生就會興趣盎然。如,一位教師在教《福樓拜家的星期天》后感觸很深。該教師在引導學生分析福樓拜、屠格涅夫、都德、左拉的性格特點時,屏幕上出示一副有上述幾個人的圖畫,并出示問題:“請根據文中的描寫辨人物,并說出人物的性格特點。”一石激起千層浪,問題剛一出來,就激發了學生濃厚的興趣,學生各自在文中積極地找依據,辨人物,分析人物形象。當學生辨錯人物時,教師循循善誘,引導學生抓文中人物描寫的語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也躍然于學生眼前。新穎有趣的問題設計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大大提高,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師生在享受競猜的活動中,突破了分析人物形象這一教學重點。
四、問題設計是學生思維的風向標,具有指向性
有效的課堂問題設計要對學生的思維指明方向,使每個學生有話可說,想說樂說。如,筆者在執教《鄒忌諷齊納諫》一文時設計如下問題:“文章為什么用接近全文一半的筆墨寫鄒忌與徐公比美?”話音剛落,學生七嘴八舌議論,一些學生爭先恐后地舉手,想先講為快。學生抓住“比美”時的“三問”、“三答”,從內容、語氣和語調上分析,體會到鄒忌頭腦冷靜、善于思考,于家庭小事中悟出治國的大道理的思維過程,是交代鄒忌“諷”的緣由,也為下文寫鄒忌以小喻大、以家事喻國事諷勸齊王,表現鄒忌具有諷諫藝術作鋪墊。這樣的問題設計指向明確,讓學生能找到思維的方向,提高探究學習的效率。
五、問題設計是課內外學習的紐帶,具有延伸性
語文學習要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僅依靠課堂學習是遠遠不夠的。初中語文教材中選摘了許多名家名作,如何用好教材,促進學生語文能力、語文素養的提高呢?筆者認為,教師應精心設計能促進學生課外學習語文的具有拓展延伸性的問題,以激發他們課外探究閱讀的愿望。比如,《魯提轄拳打鎮關西》只是《水滸傳》中第三回的節選,筆者在教完課文后趁熱打鐵,引導學生關注《水滸傳》中魯智深后來的命運,設計了如下問題:“課文的結尾魯提轄打死鎮關西后躲避官府的追捕,亡命出走。請同學們課后閱讀《水滸傳》,關注魯提轄后來的命運如何?”這個問題激起學生閱讀的興趣,學生迫不及待地要讀《水滸傳》。拓展延伸的問題設計得有效,可以把學生引入博大精深的文化中,豐富學生的文化素養。
編輯:馬德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