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小梅
【關鍵詞】 作文教學;實踐;作文選;日記接力賽;個性語言本
【中圖分類號】 G623.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15—0097—01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在情感方面培養小學生作文興趣,懂得作文是為自我表達和人交流而寫;在寫作方面培養創新精神,鼓勵自由表達,強調個性化,重視學生的主觀感受;在過程方法方面重視修改,重視課內外閱讀與習作相聯系。為此,筆者結合多年教學實踐,談談自己對作文教學的認識。
一、讓學生走出課堂,感受生活
傳統教學的突出問題是以封閉式單項灌輸為主,教材內容與生動的社會現實相比總是相對滯后,教學實效較差。在六年級第一學期,筆者所在學校使用了新教材。這套教材的習作安排與舊的相比,增大了想象作文的比例,作文要求彈性很大,給了師生教與學的空間。但要真正教好作文,教師還要下一番功夫。小學高年級學生已經對事物有了自己的見解,對現成結論不再深信不疑。所以,教師應該把社會作為教學的大課堂,在教學過程中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加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力度,給學生更多體驗生活的機會。
二、編輯自己的作文選,培養學生多方面能力
筆者曾經讀過一本名為《素質教育在中國》的書,書中提到美國的學校把教育重點放在對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上,美國學生擁有的那份自信是中國學生所欠缺的。如,在小學二年級時,美國教師給學生們布置了“研究”項目,規定“研究論文”至少要有三個問題,要寫滿兩頁紙。竊以為,我們的教育也應該放開手腳才好,讓學生多進行創造性的學習。為此,開學初上第一節課時,筆者就要求每個學生把自己的習作編輯一本作文選,書寫要整齊,并可配上插圖,作為個性作業期末交上來就可以。可是筆者故意沒有告訴學生如何選編,怎樣分類。雖然有點擔心他們會不會再交上來一本復制的作文本?但還是放手讓學生去嘗試。時間過得真快,一晃,就到了期末。當筆者提出要展評作文選時,學生們交上了一本本精致的作文“書”,他們有的是按寫的對象分類匯總的,如記事篇、記人篇、狀物篇等;有的是想象類和非想象類分的;有的學生給作文選加上了目錄,有的還標上了頁碼;有的每篇都有插圖,有的一個單元一篇配圖,這些畫除了有剪貼畫之外,大部分都是學生自己畫的。看著學生們的作品,聽著他們互相評析、互相鼓勵,筆者覺得心里真甜。由此可見,擔心是多余的,學生是有創新的精神和能力的。
三、開展“日記接力賽”,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培養集體主義榮譽感
當學生寫作興趣被激發起來后,如何讓這種興趣轉化為能力呢?筆者采取了讓學生寫日記的辦法,學生對此也較感興趣。但交上來的個別日記不是流水賬,就是三五行了事,這又怎么辦?偶然的一個機會,筆者讀到了一篇關于“循環日記”的文章,對我很有啟發,于是加以改進后試用,效果果然不錯。具體做法是:將全班60人分為12組,每組發一個日記本,組長負責排序輪流寫。第一個學生寫好后,第二天由學習委員交給教師批改,寫出評語,打出成績,然后給本組第二個學生。一周一小節,算出總成績,全班評比,半學期一獎勵。筆者把它稱為“日記接力賽”,因為它能培養學生互相合作的精神,增強他們的集體榮譽感。當然,沒有一種做法永遠適用,教師要不斷想出新點子,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
四、建立“個性語言本”積累語言,練習表達
筆者在批改學生作文的時候,時常發現有許多極為出色的句子,讓人百讀不厭。怎樣讓這些句子發揮光和熱,讓學生嘗到創新的快樂?筆者想出了建立“個性語言本”的方法。具體做法是:每次作文講評后,讓學生把教師劃出的富有個性的句子抄在班級“個性語言本”上,并署上名,將本掛在教室某位置,可供其他學生欣賞、學習。沒想到它還真起到了拋磚引玉的作用,而這也與課程中關于寫作重視創新能力培養的要求相吻合。
五、鼓勵學生收集資料,積累寫作素材
小學作文的兩要素是材料和表達,而積累是獲得材料的重要方法。因此,筆者鼓勵學生配置專門的材料本,收集有用的資料,如各種節日、紀念日、時事資料等。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圖片,甚至可以是影像資料等。隔一段時間交流、討論一次,效果很不錯。
總之,要想提高作文教學質量,教師就要改革,就必須創新,而創新不僅是一種思想,也是一種行動。要將創新意識轉化為創新行為,教師就必須改進教學方法,大膽探索,敢于嘗試,以開拓出更為廣闊的作文教學新天地來。
編輯: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