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志剛
近日甘肅省人社廳、教育廳聯合下發通知,2017年起全省中小學教師職稱評審不將發表論文作為申報的限制性條件;職稱外語和計算機應用能力考試成績也不作為申報的必備條件;中小學職稱評定將堅持向一線教學人員傾斜的原則;要把師德評價放在首位,師德有問題者實行“一票否決” 。
這一政策出臺的背景,是近年來中小學教師職稱評審中存在著一系列不利于調動教師教學積極性的現象。比如,有些教師工作變動后受專業技術人員崗位編制限制,在新單位高職低聘,有的甚至連降5級;有些教師職稱評審后不能及時聘用,等待數年不能上崗,有的堅持 “八年抗戰”仍不能解決;有些教師所有條件具備后,由于單位崗位名額限制,不能參加正常的評審,晉職無望,職業倦怠;有的產生重度焦慮,乃至嚴重的心理疾病。這種現象,輕者影響學校正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不利于學校辦學質量和教育教學水平的提高;重者嚴重破壞中小學教育生態,影響祖國下一代身心健康和成長發育,有損于社會的和諧發展和國家的長治久安,必須認真研究,妥善解決。
以文件的形式作出規定,降低中小學教師評審職稱和專業晉級的門檻,突出師德的優先地位,職稱評定中向一線教師、農村教師以及貧困地區、艱苦邊遠地區、薄弱學校傾斜,是為解決上述問題做出的努力,值得肯定。這些舉措對于遏制日益泛濫的職稱評定中的論文造假現象,限制校長和行政管理人員占據過多的教師專業職稱編制、優化教育生態、促進社會和諧、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然而,要根本解決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評定中的瓶頸問題,還需要進一步改革人事管理當中僵化的體制,打破人為設置的諸多“條條框框”,作出頂層設計,從源頭上解除過于量化、細化的單位編制數額等死板教條,打破不同行業之間、單位之間、城鄉之間專業技術人員職稱編制的藩籬,最大限度地實現公正、公平、公開,從而調動廣大教師和科技人員的積極性,促進基礎教育事業的優質均衡和快速發展。
需要指出的是,中小學教師職稱評審中不將論文納入申報“硬框框”,并不是要降低中小學教師的能力素質要求。事實上,一篇合格的教育教學論文,通常能夠比較準確地反映作者的教育教學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教師若具有較高的外語能力水平,有助于其開闊視野,及時把握學科教學和世界教育的潮流趨勢;計算機能力水平則更是當今科技人員必不可少的專業技能。新形勢下,教師教育教學和綜合能力素質的要求不僅不能降低,反而亟需進一步加強。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要求研究制定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明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學生核心素養的高低與教師的核心素養密切相關,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關鍵要落實到提高教師的核心素養這一根本點上來。教師核心素養一般可分為四個方面:專業知識能力素養、綜合知識能力素養、教的知識能力素養、學的知識能力素養。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則主要由三個方面構成:教學能力,包括本學科知識能力、教學設計能力、學法指導能力;教育能力,包括教育學知識、心理學知識、教育管理能力;教科研能力,包括學習能力、寫作能力、課題研究能力。其中,教科研能力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源泉和動力,是教師科學素養和求實精神的具體表現。
基于上述原因,在中小學正高級教師和特級教師的評審條件中,各地制定的文本都不約而同地在實質上進一步加強了對教師科研能力的要求,這完全符合我國中小學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形勢和要求,應當繼續堅持下去,并不斷地加以強化。
中小學基礎教育階段承擔著培養祖國下一代的神圣使命,中小學教師的工作繁重而復雜。廣大教師不僅要潛心課堂,上好每一堂課,教出好的成績,做扎扎實實的教育實踐者;更要刻苦鉆研,認真學習,勤于寫作,不斷總結,做有獨立思想的教育研究者。同時還要用科學的理論指導教育實踐,用鮮活的實踐成果豐富教育理論,解決中國教育的現實問題,努力做中國當代的教育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