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錫翠
【關鍵詞】 課堂教學;有效提問;趣味性;針對性;啟發性
【中圖分類號】 G6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17—0041—01
有效性提問是指能使人產生一種懷疑、困惑、探索心理狀態的提問,這種心理狀態驅使個體積極思維,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教師有效性提問是指教師根據課堂教學的目標和內容,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和氛圍,精心設置問題情境,有計劃、有針對性和創造性地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探究,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課堂教學提問方式。因此課堂提問必須精心設計,才能發揮其獨特的效果。
一、創設情景與設置問題相結合增強設問的趣味性
課堂提問的目的,或是引起學生注意,或是檢查教學效果,或是引導學生突破難點,或是調動學生思維,或是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等等,教師必須做到心中有數,目的明確。在備課時教師必須要圍繞課堂教學目標、教材重點和難點,針對某一個或幾個具體的目標反復推敲、精心設問,語言精確,指向性清晰,利于激發學生興趣,使問題指向課堂教學中心。
二、在最近發展區設問增強設問的針對性
要在課堂上進行有效提問,教師首先要鉆研教材,其次針對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和思維能力,找到問題的切入口。維果茨基“最近發展區”的理論認為人的認知水平可劃分為三個層次:“已知區”、“最近發展區”和“未知區”。人的認識水平就是在這三個層次之間循環往復,不斷轉化,螺旋式上升。課堂提問不宜停留在“已知區”與“未知區”,即不能太易或太難。問題太易,則提不起學生的興趣,浪費有限的課堂時間;太難則會使學生失去信心,不僅無法使學生保持好奇探究心理,反而使提問失去價值。有經驗的老師提問,總能于不知不覺中激起學生學習的熱情,然后逐漸提高難度,最后圓滿地完成任務,就是因為他們是在“已知區”與“最近發展區”的結合點,即知識的“增長點”上設問的。這樣有助于原有認知結構的鞏固,也便于將新知同化,使認知結構更加完善,并最終使學生認知結構中的“最近發展區”上升為“已知區”。
在有限的課堂上,教師要考慮所提問題是否有價值、有效果。問題的設計不可離題太遠,不宜旁敲側擊,應集中、簡潔,緊扣教學目標,使提出的問題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和掌握基礎知識。教師的提問應依照教學目標理出明晰的思路。這樣的提問充分考慮了學生的思維特征,緊扣學生的思維過程,讓他們思考得有層次、有條理,有助于突破教學重點難點,更好實現教學目標。
三、以開放性問題設問增強設問的啟發性
啟發性是課堂教學中設問最直接的目的,如果問題設計能讓學生一觸即發,觸類旁通,那么這個問題啟發性就強。有啟發性的設問就是讓學生不斷地生成問題,以此類推,教師提出第一個問題學生回答后,立刻生成第二個問題,這就要求問題設計既有一定的思維空間,又要有很好的誘導性,這樣才能拓寬學生的思路,不斷激發他們解決問題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因此,教師要設計啟發性問題,設計好問題的層次,推動有效教學。
四、以多樣性的方式提問增強提問的巧妙性
1. 單一型課堂提問。單一型課堂提問是指教師向學生的提問,這種問題的答案是唯一的,且答案的尋求和思維方式是簡單的,只要通過記憶判斷、直接觀察或簡單思考便可求得。它可分為同一形式提問和復述式提問兩種。同一形式的提問,答案簡明唯一,適用于學生齊聲回答。這種提問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可以烘托課堂氣氛,使所有學生在這種渾然一體的回答聲中受到感染,集中注意力聽講和思考。復述式的提問適用于對個別學生的提問,它主要是對故事情節、人物性格、故事的梗概等進行準確復述。這種提問雖然是個別性的提問,但對其他同學的大腦活動也有不同程度的刺激,聆聽被提問同學的復述,會的可以溫故而知新,不會的則可以取長補短。
2. 連續型課堂提問。這種提問的特點是問題與問題之間相互聯系,前后銜接,后一個問題建立在前一個問題的基礎之上,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環環相扣。這種問題,不僅對突破教學難點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且還能很好的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3. “生—生”課堂提問。語文課堂教學中生生互動是實現學生自主學習的主要模式之一,學生之間的互相提問,從思維激發角度看最有價值,能夠發現并提出問題,是學習過程中很重要的一步。問題來自學生,又通過學生解決,這樣才真正把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權利還給了學生,教師只作為組織者監控課堂學習的進程。
總之,課堂提問既不能讓學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讓學生唾手可得,而應富有啟發性。教師要聯系實際,增強提問的趣味性、針對性、啟發性,把握提問時機,講究提問技巧,不斷提高自己提問的能力,達到啟發學生心智,培養學生能力,促進學生發展的目的,同時也要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發現問題的能力,真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