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思思
[摘要]湘西苗族音樂自成長以來,就經過了多民族,多地域,多人群的熏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也就造就出了一個具有鮮明特質的民族文化符號。因此,從民族古音樂文化研究入手,以大湘西的自然環境、人文風俗、多民族沿革作為背景,并結合各民族戲曲、民族文學、民族鬼神文化的特質,開展對湘西苗族音樂的形成、變革以及沉淀進行梳理與分析,這對我國傳統藝術的繼承和拓展來講,是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同時也對今后湘西群眾文化活動有較強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湘西 苗族音樂 多元化
目前湖南省約有一百五十多萬苗族人口,主要分布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洲,其中在花垣、鳳凰、吉首、保靖、古丈、瀘溪居住的苗族達100萬。舊時湘西苗族多居住在偏僻山區,往往住在半山腰自立村寨,與湘西各民族形成了大雜居、小聚居的狀態。而今天的湘西,在現代化城鎮集群的影響下,多民族雜居的現象更為常見。
湘西苗族音樂自成長以來,就經過了多民族、多地域、多人群的熏染,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也就造就出了一個具有鮮明特質的民族文化符號。因此,從民族古音樂文化研究人手,以大湘西的自然環境、人文風俗、多民族沿革作為背景,并結合各民族戲曲、民族文學、民俗文化的特質,對湘西苗族音樂的形成、變革以及沉淀進行梳理與分析,這對我國傳統藝術的繼承和拓展來講,是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同時也對今后湘西群眾文化活動有較強的指導意義。
自古以來,人們把湖南境內雪峰山以西統稱為湘西,涵蓋張家界市、懷化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地區。由于大湘西地處云貴高原東北側與鄂西山地西南端之結合部,武陵山脈從東至西貫穿湘西全境,形成了湘西獨有的山區地貌。早在先秦時期,湘西就是三苗、百越、巴等早期族群的活動區域,后來湘西又受到楚文化、漢文化和其他少數民族文化的滲透,以至成為我國重要的文化多樣保留地之一。
正是由于湘西在長期的文化傳承中存在著多文化、多地域、多人群影響,因此湘西苗族音樂其構造的多元性在我國民族音樂的陣容中顯得格外突出。從湘西苗族音樂的研究意義來看,多元性背景與表達是根本特點,其形成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湘西苗族的族群遺存及歷代戰事遷移對湘西苗族音樂的影響。特別是湘西是歷代戰后屯兵之地,大量外域遷移軍人加入湘西苗族,這種多元性族群的聚合與遺存催使了湘西苗族音樂文化基因的多樣化。
其二,湘西苗族居住環境的多元性對其音樂的走向產生影響。湘西苗族由于歷史原因,居住地比較復雜,既有高山苗民,又有半山苗寨,還有平地苗村,形成立體分布,近代又有不少苗民靠近城鎮,這種多元性的差異居住,也決定了湘西苗族音樂多樣性。
其三,由于湘西苗族的文化信仰體系呈多元性,如儺神文化、巫神文化以及莉楚文化等,這種多元性的信仰體系也決定了湘西苗族音樂多樣性的文化背景。
其四,由于湘西是個多民族居住的地域,這種多民族混居的局面,其多種方言土語也在很大程度上對湘西苗歌產生影響,使之在唱奏行為方式上也呈現出多元性。
其五,現代文化的沖擊,時尚文化的誘惑,讓不少新一代湘西苗歌傳承人在演唱曲目和演唱方式上與傳統發生游離。
但是,縱觀湘西苗族音樂文化的研究現狀,目前很少有專家和學者從多元性影響的角度來審視這一文化形態的形成與變化,仍以常規研究方向居多。
1,從歷史文化方面研究考證,目前國外以美國苗族后裔的專家學者撰寫的苗文化專著為多見,其觀點大都從西方的角度來看苗族文化的歷史沿革、民族特性以及文化地位等,而直接關注湘西苗族音樂的研究專著較少。從國內來看,湘西苗族音樂的研究多以大專院校教師、學生參與為多,如《湘西古歌》等,特別以有苗族居住集中省份的院校成果顯著,如貴州、湖南、四川等省音樂及師范院校。
2,從生態文化方面的研究來看,因為從這個角度出發的研究者對湘西本土的熟知度要高,對湘西自然環境、歷史環境、生活環境的了解要比較全面,故目前國內外研究領域都不多見。本課題擬將生態文化為切人重點,開展對湘西苗族音樂的多元性特質的剖析以及思辯,將填補對湘西少數民族音樂研究的一項空白。
3,從信仰文化方面的研究出發,目前國外以這個視角關注的專著較多,特別是儺文化對神秘湘西影響的研究更為矚目。而在國內學界,除了對湘西儺文化也有較多研究外,還對湘西巫文化、荊楚文化都有涉及,如《湘西苗族音樂的“巫性”特征》等一批論著在業界頗有影響。
4,從湘西苗族音樂創演行為方面研究,目前國內外已過于頻繁,其一大批優秀成果涌出。如《湘西苗歌的音樂特征》、《湘西苗族婚嫁歌藝術風格分析》、《湘西苗族婚嫁歌曲研究》、《湘西苗族民歌的分類及特點》、《湘西苗歌民族藝術特征淺析》等專論都有較好的觀點,作者也大都來自全國各大專院校,尤以南京師大、湖南師大為首。從現有的研究方向來看,一般都是從湘西苗族音樂的聲腔(高腔、飛腔、平腔等),聲調(接親調、送親調、古歌調、情歌調、哭嫁調、工夫調等)特色方面來進行研究的。
因此,從湘西苗歌多元化的角度來研究湘西文化的特質,將對湘西多元文化的形成和促進有很現實的作用。首先,對于當下民族音樂的精細化保護有較好的示范作用;其次,對于當下民族音樂的個性化傳承有較好的引導價值;其三,對當下民族音樂的群眾性創演有較好的指導意義。
早在1974年,中國科學院語文研究所凌純聲、芮逸夫在《湘西苗族調查報告》中就指出,“苗歌略說”云:“歌謠在苗人的生活中,特別是在各種儀式中是占著很重要的位置的”。由此可見,早就有學者關注到了苗族民間音樂在湘西人民生活中的位置。如果我們從音樂文化的傳承研究入手,就可以從一個特殊角度使湘西歷史沿革、文獻考證、文化傳承得到佐證,從而也可得到湘西群眾文化繼續發展進步的著力點。由此可見,開展對湘西苗族音樂的研究,可以深入、多視覺地剖析湘西文化,以促進對湖南民族文化,特別是少數民族文化的研究,填補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研究的缺失與空白。另外,由于湘西民族文化有三個明顯的版塊,即北部地區的土家族文化圈、中部地區的苗族文化圈以及南部的侗族文化圈,因此對于湘西苗族音樂多元性的研究,可推動其他少數民族音樂研究。endprint
報據以上綜合論證,湘西苗族音樂多元性的研究大致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湘西苗族民族音樂多元性的聲腔特色。對湘西苗族音樂的研究,可重點放置在聲腔方向,因為目前對于我國少數民族音樂以及民族聲腔、民族器樂的理論教學、民族聲樂人才培養、民族舞臺實踐發展階段的研究還比較弱,但長期以來我國有不少專家、學者以及音樂藝術家為湘西音樂文化的實踐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并取得了豐厚的成果。如湘西籍著名歌唱家宋祖英演唱的湘西民歌《小背簍》、《馬桑樹下搭燈臺》,湘西籍著名歌唱家何紀光的高腔歌唱方法,世界著名作曲家譚盾創作的湘西風情多媒體交響樂《地圖》在全國或世界舞臺都成為了湘西音樂的經典,如果能把這些融進課題,更會促進湘西音樂文化體系對中國音樂的影響。
二、湘西苗族音樂多元性的語言特色。由于湘西苗族商周前由中原流入,居住地形比較復雜,既有高山苗民,又有半山苗寨,還有平地苗村,形成立體分布,近代又靠近城鎮,與湘西各民族形成大雜居、小聚居狀態,所以湘西苗民在語言上既操苗族東部方言,又使用漢族語言,這種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使湘西苗族的歌唱方式呈現多元化表現。
三、湘西苗族音樂多元性的形態特色。由于湘西苗族不但能歌善舞,而且還與湘西巫神、儺神等傳統民間祭祀活動有著密切聯系,故湘西苗歌除歌唱外,還伴隨大量的苗舞、苗樂和苗戲,這種在形態上的多元性使湘西苗歌更具特色。
四、湘西苗族音樂多元性的旋律特色。由于歷代戰火影響,不少外來民族也浸入湘西地區,加上湘西地區混居土家族等幾十個民族,在這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環境下,湘西苗歌在旋律與動機中逐漸形成多樣風格,呈現多元化音素特征。同是湘西苗歌,靠水生存的三江苗歌和臘爾山的高山苗歌就有一定的區別,如高山苗歌的特點是高亢、響亮,而三江“水腔”就柔情、纏綿。
縱觀湘西苗族音樂的多元音腔、多元音態和多元音律,可見湘西苗族音樂的多元性現象在中國苗族音樂中占有非常特殊位置,為更好地保護和發展這一優質的少數民族音樂體系,在研究思路上要從古為今用的立場上來思考問題,以淺思考來拉動與現實社會的關聯,以深思考來牽動對未來的走向。只有用這樣的布局,才能起到研究本原的作用,才能走出歷史的瓶頸,認識湘西文化的多地域特點,多民族特點以及多形態特點,才能為今天的文化傳承服務,為人民生活服務,為社會發展服務。
(責任編輯:楊建)endprint